
2024年,市应急局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落实青岛市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决策部署,找准“三个着力点”,持续深入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整体水平。
一、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着力营造法治之境,企业民众法治意识持续提升。一是多渠道宣传安全应急知识。打造“安安全全”卡通形象,充分利用“青岛应急管理”公众号、“青岛应急”抖音号、“大谈小玉说应急”抖音情景短视频、青岛应急广播等系列平台,推动安全应急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楼宇、进电梯、进家庭,覆盖人群超1226万人次。引导3.1万余家企业设置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公告牌3.7万块,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受理举报1323件,发放奖励43.88万元。二是多举措开展安全应急普法。制定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和普法责任清单,组织参加国家第五届和山东省第四届普法知识竞赛,实施专业宣讲团线上线下联动授课普法,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宣传周”等特色普法,共计发放各类材料15万份,受众150万余人次,企业民众法治意识持续提升。
(二)着力提升法治之效,行政执法工作质效持续优化。一是执法监督更为严格。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抓实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及时评估整改自查问题。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对局重大行政执法决定、规范性文件等一律进行法制审核。二是监管执法更具成效。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制定八项行动66项重点任务清单,印发专刊19期,推广典型经验154项。开展“三违四业”(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和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外包施工作业)问题整治,累计检查企业14.6万家,整改隐患18.9万项。
(三)着力践行法治之旨,为企为民服务保障持续增温。一是实施“执法+服务”。开展“助企合规”执法服务活动,帮助37家企业排查问题隐患340项,培训174家企业安全管理人员300余人;实施容缺预审、告知承诺制等许可服务措施,年内办理“秒批”事项20项、“承诺制”事项97项、“三零e办”事项1966项;建立处罚信用修复“两书同达”机制,协助38家企业完成行政处罚信用修复。二是实施“应急+惠民”。全力打造市民身边的安全卫士,建成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116处、沿海一线“救生驿站”81处,两站(救援站、救生驿站)年内累计开展救援1851次、救助群众1847人;连续四年为市民投保灾害民生险,投入资金2276万元,受理报案2183起,完成赔付2898万元,解群众燃眉之急、除百姓后顾之忧。
二、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深度融合不够。有时因检查事项多、时间紧任务重,执法人员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和问题隐患仅对企业泛泛告知,对涉及的标准规范解读不够细致透彻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企业对严格监管执法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协调统一理解不够。部分企业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由,片面理解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导致“希望少检查、少处罚”的问题时有反映。
(三)执法人员培训力度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工作需求。执法业务培训的范围和覆盖面有所收窄,多数业务培训仅通过执法人员线上自学或传帮带互学,其专业化水平与新形势下安全监管执法需要仍有差距。
三、2024年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情况
(一)高度重视,推动法治建设与应急管理工作深度融合。一是实施法治政府建设“一把手”工程。对法治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将法治建设纳入《青岛市2024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与应急管理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二是严格落实年终述法工作要求。将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局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严格落实法治建设“述法”工作。
(二)筑牢根基,推动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法治素养持续增强。组织印发《全市应急管理系统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严格落实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和领导干部集体学法制度,全面完成年度执法培训和学法考法任务,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应对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多向发力,推动应急管理法治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一是法规机制更加健全。《青岛市安全生产条例》圆满完成修订并于2024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宣传解读;完成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防灾减灾救灾机制重构;梳理调整全市应急管理系统权责清单407项;制定安全生产现场监督检查工作纪律规定,严格行政执法行为。二是依法行政更加规范。组织开展全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岗位大练兵、线上线下案卷评查和观摩示范式执法,实现市、区(市)和镇街三级执法水平协同增强。
四、2025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一)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常态化开展学法活动,通过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培训班等形式,组织学习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持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进一步促进执法监督增效。将法制审核和推进局重点工作相结合,严格落实案件审核会商研讨、两级联审、定期反馈、嵌入服务“四项机制”。注重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法律服务功能和社会监督员监督作用,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水平。
(三)进一步深化执法服务融合。推行“不接触”“不打扰”的非现场执法模式,开展分级分类差异化执法,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持续深入开展“助企合规”系列执法服务活动,将普法服务融入执法全过程。
(四)进一步推进普法宣传深入。坚持普法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将普法宣传融入应急管理工作全过程,发挥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普法宣传作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宣传周”等活动,助推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五)进一步加快应急能力提升。强化风险突出领域的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以基层应急救援站为依托,整合消防、志愿者等基层应急力量,筑起群众身边的“应急防线”。深化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改革,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全灾种、大应急”的“1+N”应急管理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