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3部门关于印发青岛市推进中医生活化若干措施的通知
字体大小: 打印
  • 索引号 2561222354618335964
  • 主题分类 卫生
  • 成文日期 2025-09-08
  • 发布日期 2025-09-08
  • 发文字号 青卫中医字〔2025〕4号
  • 发文单位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有效性 有效
  • 规范性文件登记号
  • 各区市卫生健康局、党委宣传部、教育体育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化和旅游局、市场监管局、大数据局:

    现将《青岛市推进中医生活化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按职责分工抓好贯彻落实。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

     

         青岛市教育局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青岛市民政局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

     

         青岛市商务局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  

     

     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青岛市体育局

     

                              青岛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2025年9月8日

     

    (此件主动公开)


    青岛市推进中医生活化若干措施

     

    为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落实省卫生健康委等15部门《关于推进全省中医生活化工作的实施意见》(鲁卫办字〔2025〕42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措施,力争到2027年,我市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40%以上;到2030年达到45%以上,将我市打造成中医生活化示范市。

    一、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精髓

    (一)挖掘崂山中医药文化精华。依托崂山道教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崂山道教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崂山道教养生功法、崂山道餐、崂山道乐,提炼崂山道医精髓,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展示力度,编撰出版《崂山本草》。实施“崂山点穴+”提升项目,打造“崂山点穴”技术团队、优势病种、重点专科、传承工作室;遴选崂山点穴适宜技术,试点开展“崂山点穴”全院化,恢复“青岛市崂山点穴医院”。(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挖掘整理中医药民间智慧。在全市范围内征集遴选一批临床疗效确切的民间中医偏方、单方、验方、秘方等“方药”,征集挖掘一批具有中医药理论、实践意义的中医药“文献”资料,征集保护一批体现中医药历史文化价值的中医药“器物”。深入挖掘传统诊疗技法、鉴定、炮制、制药技术,到2027年,打造5个老药工工作室、扶持唤醒2-5家中医药老字号、老商号。(市卫生健康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建设中医药文化新载体。依托青岛杏林书画院“本草叶画”品牌,推动中医药本草文化走进国内高等院校、博物馆。依托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国际留学生体验基地等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国际学生中医药研学。利用青岛市入境旅游发展提升行动,将中医康养等特色体验项目纳入国际旅游线路。推动大集非遗手造展示,打造中医药文化地铁专列,在青岛港建立“卡车司机中医驿站”,鼓励将中医药夜市(集市)纳入政府实事,每年举办中医药文化节、三伏养生节、膏方节等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丰富中医生活化医疗服务内涵,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四)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展针灸戒烟、糖尿病前期和献血者中医药干预等创新实践,编撰发放《青岛市居民中医药健康知识导读》《青岛市居民中西医协同肿瘤防治知识导读》。打造1个齐鲁治未病专科集群牵头专科、1个省级治未病中心。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纳入市办实事,全面推进中医药个性化家医签约服务。到2027年,100%的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部分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设立治未病科,100%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开具中医健康处方,建成7-10个中医药适宜技术(特色疗法)推广中心。(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五)提高中医慢病防治效能。将中医药防治手段纳入“三高共管”“六病同防”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形成集预防、监测、干预于一体的全周期中医药服务机制。探索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健康管理模式。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服务,为患者缓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到2027年建设3-5家中医特色慢病护理服务试点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六)做实中医康复服务。打造1个齐鲁中医康复专科集群牵头专科、1个省级中医康复中心,推动100%的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设立康复科。到2027年,推广10个以上中医特色康复诊疗方案,在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西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实现中医康复技术全科化,全市完成不少于500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中医康复技能培训。(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七)提升疗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岛城疗养院资源优势,实施疗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优化中医药服务房舍空间布局,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配备,加强中医特色诊疗设备配置,提供中药饮片调剂煎煮(或颗粒剂)服务,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3-5家中医药特色重点疗养院。(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三、持续推动中医生活化融入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服务

    (八)推动老年群体中医药健康管理。推动100%的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打造1个老年中医药健康中心、1-3个老年病专业重点学科(专科),遴选推广10项老年人中医药适宜技术,将中医药特色手段融入老年病诊疗全过程,到2027年,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90%。打造3-5个省级、10个市级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砭术、熏洗等独具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调理服务。研发抗衰老相关中药或特色产品,引导老年人科学选择使用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推动女性中医药健康管理。发挥中医药在孕育调养中的特色优势,促进优生优育,提高生育质量,遴选打造10个中医孕育调养指导门诊。针对妇女产后体质和心理特点,助力女性产后康复,打造10个中医产后康复门诊。试点开展妇女更年期中医药干预,筛选推广精准靶向的10项妇女中医药适宜技术。(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十)推动儿童青少年中医药健康管理。开展“岐黄护苗”行动,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近视中医药干预,进行青少年身高、体重、营养不良中医药健康管理。开展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试点,建立市、区市两级中医药干预服务网络,形成精准高效的数字化管理架构,2027年将经评估符合条件的干预对象100%纳入防控监测管理系统,学校将脊柱健康教育纳入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达到100%。(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改善亚健康人群健康状态。根据年龄、体质、季节时令等因素,开展中医生活方式、中医导引、中医饮食干预,推广20个针对不同亚健康人群的调理方案或服务包。到2027年,打造10个中医减重门诊,遴选推广10个中医减重诊疗方案,形成集针刺、艾灸、耳穴、穴位埋线、中药、理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为一体的中医药综合干预服务模式,形成中西医融合的肥胖症综合防控技术。(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四、全面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发展中医药养生新业态

    (十二)鼓励养生保健服务健康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集团化发展、连锁化经营,指导规范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包括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中医健康咨询指导、中医健康干预调理、中医健康教育等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服务,探索遴选5-10个养生保健馆,打造2-3家养生保健旗舰店。(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十三)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支持中医医疗机构自建、托管养老机构或与养老机构开展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支持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特色的养老院、护理院,积极引导医养结合机构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鼓励妥善利用社区闲置资源,增加中医药养生保健(非医疗)服务项目,到2027年,升级改造10个中医养老养生服务场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打造中医药康养旅游点线。推动传统旅游资源与中医药结合,打造2个省级高水平文旅康养强县,到2027年,推出3-5条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带动扶持一批中医药特色民宿、中药种(养)植基地,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积极创建省级齐鲁康养精品打卡路线、“本草拾趣园”“岐黄养生谷”“养生保健一条街”“药膳街区”。(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创新发展中医药健身休闲。将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健身功法融入全民健身活动,推广叩齿、梳头、浴面、提肛等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推广中医药体卫融合项目,发布市民体质状况白皮书。到2027年,打造5-10家能够提供中医体质监测、运动处方干预的重点场所。选择易教易学、老少咸宜的八段锦进行全民推广,组织“锦上生花·健身气功八段锦全民推广青岛行动”系列活动,掀起全民学习八段锦的高潮。(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扩大中医药产品多元供给,提振群众健康消费

    (十六)遴选打造“网红”药膳(中药饮品)和特色餐厅(茶饮店)。遵循“药食同源”理论,将传统本草文化与现代饮品结合,持续开展“百味千膳进万家”活动,研发菌群调节保健品,推广二十四节气养生,宣传药膳养生文化。支持老字号企业做大做强崂山可乐、白花蛇草水、“王子·海藻苏打水”等知名饮品,打造成驰名海内外的知名品牌。到2027年,发布100道药膳食谱,在全市培育20-30家药膳饭店、20家县级以上医院药膳营养餐厅,每个区市培育5-10家社区药膳食堂;培育5个年销售额过百万的中药饮品、2-3个年销售额过千万的茶饮店、1个年销售额过亿元的连锁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开发海洋中药产品。支持明月海藻、聚大洋、青岛优度等海洋中药企业发展,形成集海藻酸盐生产、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妆品、功能性护肤品、生物医用材料、农业应用等业务板块。推进“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创新海洋食品加工的基础理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海洋食物资源开发竞争力。创新海洋中药成分提取技术,到2027年锻造8-10个省级海洋中药标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丰富中医药文创产品。推动研发中药洗发水、中药香皂、中药护肤品、香薰、中药配饰等日用场景系列产品。制作中医药文化清廉文创作品,开发承载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专题片、科教片、微视频等作品,鼓励开展中医药文艺和影视作品创作。到2027年,推出不少于5个中医药日用系列产品、不少于10种中医药元素伴手礼。支持研发艾灸随身包等系列新中式养生产品,引领“国潮养生”新风尚。(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推进中药绿色循环产业。秉持生态优先理念鼓励现代农业、畜牧业与中医药融合,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加大植保用药、兽用中药研发应用力度,构建可循环、低能耗、无污染的中医药绿色发展体系。(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引领群众健康风尚

    (二十)打造中医药科普传播阵地。构筑医疗机构传播阵地,打造200个省、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知识角)。构筑社会传播阵地,打造3-5个中医药文化博物馆、3-5个中医药特色街区、3-5个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构筑全媒体传播阵地,在广播电视及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各类媒体平台开辟中医药科普栏目,制作推出中医药文化传播AI数字人,开设视频号,推广中医生活“小验方”“小妙招”。到2027年,建成50人以上省级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队伍,培育中医药文化传播达人30人。(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大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开展中医药沉浸式体验活动。试点推动中医启蒙课程进校园,建立3-5个青少年中医药健康教育基地,打造5-10所省级、30所市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学国学 诵经典 传美德 争做国学小名士”活动中。开展“互联网+中医药适宜技术”上门服务,升级“中医药特色服务电子地图”,推出中医体质辨识网络自测版,建成5个智慧共享中药房。将中医药纳入“健康体重管理进百个社区”,打造社区中医药健康小屋(健康驿站、健康角),持续开展“中医生活化社区行”“中医义诊直通车”等系列活动,到2027年建设10家中医生活化活力社区。(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开展“中医药在我身边”系列活动。实施家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活动,遴选20项“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家庭中医药适宜技术,编撰推广《您身边的奇方妙招》。遴选体现中医药文化、智慧的10个故事、10个成语、10个谚语(传说)、10味中药、10个穴位、10个方剂,编撰发放《神奇的中医药——“六个十”系列》宣传读本。(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二十三)推动科教赋能中医药传播。推动数智赋能,支持青岛市中医医院研发老中医传承信息系统、中医辅助诊疗系统。进一步挖掘“三字经流派推拿”“脏腑流派推拿”等岛城特有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出50名“传统医学达人”。加快中医生活化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到2030年,培养1000名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将养老护理员、健康照护师、保健按摩师等相关职业(工种)纳入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目录,符合条件的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到2030年,相关行业中医技能普及率达到50%以上。(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本措施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30年12月31日。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或者拨打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8591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