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体育局关于印发《青岛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字体大小: 打印
  • 索引号 2439628140228643234
  • 主题分类 体育
  • 成文日期 2021-12-31
  • 发布日期 2021-12-31
  • 发文字号 青体字〔2021〕77号
  • 发文单位 青岛市体育局
  • 有效性 有效
  • 规范性文件登记号
  • 各区、市教育和体育局、体育(发展)中心,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现将《青岛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青岛市体育局

                                      2021年12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青岛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时期,也是我市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动我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要,依据国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青岛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市场空间不断拓展。2020年我市生产总值12400.56亿元,增长3.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56元,增长3.7%。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290.6亿元,创历史新高,人均体育消费2885.35元,占人均消费支出9.5%,占人均可支配收入6.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9.5%,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随着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的不断增加,未来体育消费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产业总规模不断扩大,2016至2020年,体育产业总产出从469.72亿元上升到630.93亿元,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从159.66亿元上升到244.92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例逐年上升,从2016的1.6%上升到至2020年的2.0%。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加大,由2016年的39%扩大到2020年的67.8%。2020年,全市体育类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达5507家,比2016年翻了一番。

    重点产业发展迅速。一是竞赛表演业发展势头良好。成功举办世界帆船锦标赛、世界休闲体育大会、世界水上摩托锦标赛等100多项国家级以上大型赛事。青岛足球时隔六年重返中超,青岛马拉松跻身全国20强。二是体育休闲健身产业潜力巨大。目前全市有市级体育单项协会66家,市级各类体育俱乐部481家,区级单项体育协会178个,区级体育俱乐部463家,涉及体育项目90余项,市级体育俱乐部数量占全省市级体育俱乐部数量近1/4,位列全省第一。三是体育制造业呈现集聚化发展态势,培育了英派斯、英吉多、三柏硕、玛泽润船艇、迈金科技等一大批国内领先的体育骨干企业,产业竞争力逐渐增强。四是“时尚体育”成为城市名片。成功举办中国?青岛时尚体育产业大会,大力发展帆船、足球、冰雪、马术、冲浪、桨板、电竞、棒垒球等时尚体育项目,创办时尚体育节,助推青岛国际时尚城建设。

    市场化平台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各类平台载体成效显著。全市共培养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2个、示范项目3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5个、示范项目3个、示范基地4个。发起成立时尚体育城市战略联盟、创建青岛体育资源及IP交易平台。二是市场活力加快释放。深化市场化资源配置改革,把更多体育资源放手给市场,深化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推动公共资源向体育赛事活动开放。三是体育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体育部门先后同金融、教育、卫生、旅游、商务等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联合出台文件。奥帆中心、崂山100公里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魅力青岛、扬帆起航?水陆环岛户外体验线路”等多次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

    发展环境日趋改善。一是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青岛市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制定帆船水上摩托艇旅游管理、海洋潜水项目管理与服务相关制度,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二是扶持力度日渐加强。“十三五”期间共投入1.14亿元扶持职业体育发展,效果明显。全市拥有4支职业足球队伍,位居全国前列,青岛成为2023年亚洲杯举办城市之一。青岛足球俱乐部、仁洲羽毛球俱乐部、国信海天篮球俱乐部等职业俱乐部发展迅速。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深入。优化政务服务业务流程,推进“一次办好”改革,为体育企业提供精准、便利、透明、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开局时期,新发展阶段为体育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全民健身热潮开始掀起,体育消费多元化释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需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有利于体育产业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重点产业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扭住扩大体育消费这个战略基点,实现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双碳”目标约束下,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我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体育产业的时尚特色带动城市建设为创意活跃、消费时尚、文化多元、体育发达、会展高端、令人向往的国际时尚城市。

    与此同时,我市体育产业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大,竞赛表演市场化程度偏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效果尚不明显,新兴体育领域智能制造有待加强,体育产业部门统计等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体育产业人才不足等。“十四五”期间,我们必须针对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重点难点和堵点痛点,综合施策、统筹解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对青岛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为重点,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促进体育消费,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提高体育产业发展质量,增进体育产业与其他行业融合互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遵循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更加成熟的体育消费细分市场,创造体育产业发展条件,提高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质量。

    供需并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和激发体育企业持续发展和创新活力,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持续提升传统体育消费,大力培育新兴体育消费,不断激发潜在体育消费,促进体育消费和供给良性互动。

    提质升级。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体育与文化、教育、商贸、旅游、健康、科技、会展等产业融合。

    改革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部门联动、市区联动、区域联动,强化信用在体育消费领域的激励约束作用,聚焦生活体育、数字体育、文化体育、低碳体育等新场景、新基建,促进产教学研协同创新。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体育产业结构更为合理,体育消费试点成效显著,争创体育消费示范城市,体育产业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更为紧密,体育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14581”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体育产业从业人数超过18万人,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

    市场主体持续壮大。积极推动1-2个体育企业上市,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基地。

    体育品牌引领发展。重点打造5-6个国内知名体育产业品牌,国家体育产品研发制造中心初具规模。

    时尚体育特色突出。承办好各类国际级和国家级大型体育赛事,年均承办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30项,培育5-6个本土时尚体育品牌赛事,国家体育赛事中心发展迅速。

    体育消费大幅增加。居民体育消费观念显著增强,体育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人均体育消费超过3300元,争创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国家体育消费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体育资源有效配置。胶东经济圈体育协同发展联盟、计划单列市时尚体育城市联盟等成员间交流进一步密切,体育资源交易活跃,市场配置功能凸显,闲置体育资源得到有效盘活,区域体育资源配置中心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十四五”时期青岛体育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目标值

    指标属性

    1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48.5

    50

    预期性

    2

    体育产业总产出

    亿元

    630.93

    1000

    预期性

    3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0

    2.5

    预期性

    4

    人均体育消费

    2885

    3300

    预期性

    5

    国内知名体育产业品牌数量

    ??

    5-6

    预期性

    6

    年均承办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数量

    场次

    24

    30

    预期性

    7

    本土时尚体育赛事品牌

    ??

    5-6

    预期性

    8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5

    8

    预期性

    三、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锚定“全力打造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目标,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供需两端发力为主线,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突破口,逐步构建“14581”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一个目标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发展重点产业,加快产业提质升级,打造体育产业品牌,突出区域体育特色,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四个导向

    时尚化。紧抓体育产业项目建设,举办节庆赛事活动,培育时尚体育品牌,推动时尚体育制造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开展时尚体育运动装备创新研究。

    智慧化。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激发运动训练、体育培训、全民健身等领域的应用潜能,提高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智慧化水平。

    集群化。以体育产业基地、产学研集聚区、体育综合体为载体,推动不同区域体育产业特色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中小企业围绕需求进行协同配套的集群模式。

    现代化。提高体育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嵌入的紧密度,加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推动实现体育产业现代化。

    (三)五个关键

    做好顶层设计规划。明晰体育产业发展重点,优化产业时间、空间与区域化协同发展布局。做好政策设计,推动产业规划对接、创新协同、项目合作。

    引育体育总部机构。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在青设立区域总部、板块业务总部、研发和销售中心。支持现有体育制造业、服务业总部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本土体育企业升级发展成为体育总部企业。

    培育一批品牌赛事。发挥市场作用,高标准承办国际国内高端赛事,高水平办好青岛自主品牌赛事,积极申办举办职业赛事,为职业俱乐部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加快建设国家体育赛事中心。

    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充分发挥市区联动协作机制作用,招引培育一批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领军企业,拉长产业链、价值链,提升产业链整体优势。

    建设一批体育平台。推动职业俱乐部实现高质量发展,创建更多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进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用好时尚体育城市联盟、胶东经济圈体育协同发展联盟等合作平台,打造体育信息服务平台。

    (四)八个支撑

    发展时尚体育。加快发展时尚体育运动项目和赛事活动,壮大时尚健身休闲产业,推进健身休闲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发专业化、个性化、时尚化健身课程和健身产品。

    拓展智慧体育。加快数字化、智慧化体育科技创新应用,鼓励数字体育产品创作与生产,丰富数字体育应用场景,支持和引导举办线上体育会展和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体育健身服务云上体验项目。

    打造新型业态。培育海钓、帆船、潜水等体育旅游新业态,打造集健康检测、健身锻炼、运动康复等于一体的体育健身新业态,培育体育培训新业态,拓展夜间体育消费和假日体育消费新业态。

    拉动体育消费。培育时尚、绿色、健康、智能、安全的体育消费意识和健康生活新理念,打造各类体育综合体,加快便民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消费权益保护,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制度创新,出台体育人才、时尚体育、全民健身设施、体育消费等体育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协调推动土地、税费、水电气价格等体育产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强化金融支持。拓宽体育产业融资渠道,优化体育产业融资环境,创新金融支持手段,建立和健全信用激励、风险补偿、投保贷联动、政金企多方合作的创新服务机制。

    办好产业协会。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推动技术、产品、服务等生产要素优先在协会企业内流动。

    建强人才队伍。紧抓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培育各类体育产业领域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懂体育、观念新、善经营、有闯劲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队伍。

    (五)一个根基

    坚持开放办体育,强化党建引领和作风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思想、作风保障。强化抓党建就是抓全局意识,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重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强化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四、优化空间布局

    (一)一核引领

    强化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人口密集、体育场馆星罗棋布、服务业发达的优势,引领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

    市南区结合自身区域特点,通过承办赛事、培训服务、场馆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探索新兴体育业态发展之路。继续推进户外健身休闲运动发展,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业,突出国际知名品牌赛事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体育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创新体育产品消费模式,打造时尚体育用品零售商圈。

    市北区发挥体育赛事活动对体育和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打造特色健身活动品牌。加速楼宇经济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大型商超引进健身行业的体育企业,探索在商厦楼宇中建立基于互联网背景、全天候的智能化健身场馆,形成体育健身休闲核心区。

    李沧区打造以时尚体育、健身休闲为龙头的体育产业,推动产业链不断完善。积极开展户外体育赛事活动,继续打造全民健身节、山地马拉松、社区足球赛等品牌赛事,建设面向大众的时尚运动聚集区,开展以春季登山、夏季路跑、秋季户外、冬季冰雪为系列特色的“体育+旅游”赛事活动。

    (二)两轴贯通

    黄金海岸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轴。充分发挥我市黄金海岸线的资源优势,形成西起胶州湾西海岸、北至即墨滨海的黄金海岸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轴,为我市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海洋体育休闲城市奠定基础。崂山区借助“山、海、沙滩”地理优势,组织开展具有崂山特色的时尚品牌赛事,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广一批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市南区大力发展海洋运动休闲产业,整合海滩、海涂及海上资源,积极开发海上运动,打造国家海洋运动休闲示范区。西海岸新区积极推进水上体育竞技类项目、市民休闲类项目和观赏表演类项目合理有序和分层发展,打造黄金海岸运动休闲产业集聚区。

    健身休闲?体育制造产业发展轴。充分发挥城阳足球特色健身休闲产业、即墨体育制造业、莱西赛事表演业的优势,着力打造串联胶州、城阳、即墨、莱西的健身休闲?体育制造产业发展轴。城阳区大力发展时尚体育,拓展时尚体育休闲区,推进体育综合体建设,培育打造亚洲杯专业足球场活力单元、白沙湾足球基地等体育产业聚集区。即墨区发展体育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体育制造业品牌,推进体育综合体开发,加速产业融合互动。莱西市突出特色化办赛,丰富赛事内涵,延伸赛事产业链,壮大体育赛事表演业;立足射箭文化传统,打造全国知名射箭之乡。胶州市大力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积极承办、承接国际武术赛事和发展论坛,鼓励发展体育旅游、冰雪运动、马拉松、水上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等时尚体育产业。

    (三)四区集聚

    西海岸时尚运动产业集聚区。依托胶州湾、西海岸的山地、河流、海岸线等自然条件和琅琊、胶州的深厚历史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潜水、龙舟、登山、攀岩、射击、自行车、飞行翼等时尚体验体育运动项目。利用灵山湾、金沙滩等引导游艇、高尔夫等高端时尚体育产业项目发展。完善冰雪运动设施建设,延伸冰雪时尚运动产业链条。依托大珠山、小珠山、风河等山地河流资源开发登山健身、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专项、新型时尚体育休闲项目。

    即墨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聚区。依托即墨区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支持体育产业园等重大体育用品制造业项目发展,打造即墨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聚区,争取成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发挥知名体育企业的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丰富产业组织形态和产业聚集模式。推动健身器材制造产业智能化转型,实现智慧、洁净、节能、循环等功能覆盖,打造青岛市智能制造新名片。在蓝谷建设运营电竞孵化器、电竞主题酒店、电竞场馆等,建设综合电竞培训、研发创新、内容制作、赛事传媒、商娱体验等全产业链功能的电子竞技体育产业高地。

    北部新城体育竞赛培训产业集聚区。依托青岛市民健身中心,积极鼓励举办高端体育赛事、大型节庆活动和新型体育运动休闲项目。以国家篮球学院、国家足球学院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培训产业。加快推进青岛青春足球场主场馆、训练场、多功能馆建设,引进职业足球俱乐部、体育培训、电子竞技、体育传媒、智慧场馆、主题商业等领域的国际、国内品牌企业。高效率推进中国足球学院青岛分院暨白沙湾足球基地配套综合体建设,将白沙湾片区打造成以足球为主题,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国家级足球赛事基地、训练基地。

    崂山?城阳山地户外运动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攀岩、山地探险、户外漂流、越野自行车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打造以崂山、城阳为核心的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加强崂山、浮山、三标山、毛公山等山地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科学规划与布局,建立“点、线、面”立体、多元的山地户外运动场地设施体系,适当增加山地户外运动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支持举办山地户外运动赛事,打造顶级赛事引领、专业赛事推动、业余赛事普及的赛事层级体系,着力创意策划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山地户外运动主题赛事活动。加快山地户外运动服务业发展,支持崂山、城阳打造一批优秀山地户外俱乐部、优秀企业。  

    (四)双点突破

    莱西进一步发挥体育赛事的引流作用,积极对接优质办赛主体,引入优质赛事资源,不断推进办赛形式多样化、赛事运营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竞赛组织专业化,实现体育赛事的再突破。依托莱西湖、姜山湿地等自然山水资源,以及休闲农业、汽车制造、航空小镇、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重点推进山东体育学院青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姜山新城体育公园、莱奥体育综合体、店埠航空文化小镇、姜山汽车运动项目建设,走“产业促休闲、休闲助产业”的特色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北方休闲体育名城。依托优势足球资源与足球基础,从赛事体系建立、职业足球发展、训练中心打造、足球文化培育等多角度、多维度重点突破,高标准建设莱西国际足球学院,打造县域足球发展样板。

    平度完善“体育+赛事”新布局,定期开展“青少年专题赛”“骑行赛”“千乡万村”特色健身等赛事,打造体育健身赛事品牌。将节庆活动注入体育元素,定期举办农民节、葡萄节等节庆活动,探索融入健步游、轮滑等体育项目,丰富节庆内涵,同时发挥体育赛事的“带货效应”,将当地优质农产品的宣传推介与节庆赛事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生态景观带全面提升工程,进一步优化体育大道相关配套,建设篮球、足球等体育场所及攀岩、射击户外拓展场地,设立供休息补给的仿古“驿站”,打造“百里最美景观带”,提升“体育+旅游”综合体验品质。

    (五)合作协同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突出上合元素,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体育产业合作,搭建各类赛事平台,开启体育产业发展新窗口。以上合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马拉松赛、上合组织国家国际象棋团体赛等为载体,拓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市场空间。推动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间的帆船、风筝板、沙滩运动等休闲体育交流活动,推进经贸洽谈、文化交流和旅游观光,带动民间资本和企业参与。

    推动胶东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依托胶东经济圈体育协同发展联盟,完善合作机制,整合体育资源,促进胶东经济圈城市间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以足球联盟、帆船联盟为基础,探索区域体育一体化发展路径和模式。高标准办好胶东经济圈城市足球俱乐部冠军联赛等赛事,力争将“胶东杯”赛打造成传统性、品牌性赛事。完善胶东经济圈精品体育旅游线路,开展青岛市帆船体验培训旅游观光,持续举办环半岛帆船拉力赛,进一步推进胶东经济圈帆船运动发展一体化进程。实施“开放办体育”,着力推动胶东经济圈体育与旅游、健康、科技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

    五、强化重点行业

    (一)体育竞赛表演业

    承办国际国内高端赛事。加大赛事招引培育力度,支持社会力量承办体育赛事,充分释放体育赛事在带动产业发展、激发城市活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落户一批国际国内顶级赛事和单项体育赛事的锦标赛、分站赛、巡回赛和积分赛等有影响力赛事。高标准办好2023亚洲杯足球赛,策划开展国际国内城市足球交流赛事。办好帆船、篮球、网球、武术等国际级赛事。举办游泳、橄榄球、篮球、壁球、武术等国内时尚赛事。

    发展青岛自主品牌赛事和职业体育赛事。发挥市场作用,优化体育赛事布局,丰富赛事资源,提高观赛体验,擦亮赛事品牌。高水平办好帆船、马拉松、山地越野赛等自主品牌赛事,进一步提高青岛自主赛事知名度。以胶东经济圈体育协同发展联盟为平台,组织胶东城市足球、乒乓球、帆船、汽车拉力等城市交流赛事,规范办赛程序,提高赛事质量,逐步扩大赛事影响力。高水平办好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职业赛事,积极申报承办乒乓球等职业赛事,引进职业电竞俱乐部,鼓励和支持乒乓球、网球、橄榄球、帆船、棒球、垒球、攀岩、马术、拳击、电竞等俱乐部参与职业赛事。

     

    专栏1   青岛市“十四五”重点赛事

    赛事类别

    赛事项目

    赛事名称

    国际高端赛事

    帆船

    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城市俱乐部国际帆船赛(CCOR),青岛国际帆船赛,“市长杯”国际帆船赛,雷迪尔级帆船世界锦标赛,美洲杯帆船赛分赛

    足球

    2023亚洲杯足球赛,“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阳光杯”中日韩青少年足球赛

    其他

    中国女篮国际挑战赛,青岛国际武术节,国际友好城市网球邀请赛

    国内高端赛事

    帆船

    企业帆船联赛,中国家庭帆船赛

    其他

    CBA全明星周末,全国游泳冠军赛,全国沙滩橄榄球锦标赛暨青岛沙滩橄榄球公开赛,全国触式橄榄球分区赛,全国壁球俱乐部联赛总决赛

    青岛自主品牌赛事

    帆船

    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国际名校帆船赛(中国?青岛),青澳国际帆船拉力赛,沿海城市帆船拉力赛,山东半岛城市帆船赛

    球类

    胶东城市足球协会杯赛、胶东城市足球协会俱乐部冠军联赛、胶东经济圈城市乒乓球比赛

    其他

    青岛马拉松,海上马拉松,崂山100公里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胶东五市五百英里新能源汽车拉力赛

    职业体育赛事

    球类

    足球中超、中乙、女足职业联赛,CBA篮球联赛,全国U17篮球赛,中羽联赛,申报承办乒乓球等职业赛事

    (二)体育健身休闲业

    创新体育健身休闲业态模式。加快健身休闲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鼓励开展海洋运动、山地户外运动、冰雪运动、湖泊河流运动和汽车摩托车等运动项目。支持各类中小微健身休闲企业、运动俱乐部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拓展健身休闲线上参与空间。创新发展“健身休闲+互联网”模式,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健身休闲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智能健身器材普及率,推广引领新型体育消费的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拓展电商与本地生活平台合作,实现健身休闲服务设施查询、场馆预订、咨询指导、培训报名等功能智慧化。

    (三)体育用品制造业

    促进体育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探索建设涵盖健身器械、竞赛装备、运动服饰等产品的生产销售集散地,发挥即墨高端体育健身器械制造产业集聚区引领作用,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体育制造企业,支持组建相关产业联盟,打造体育健身器械制造产业集群,延长上下游产业链,壮大区域性集约发展优势和产业规模,着力培育国家体育产品研发制造中心。

    强化关键领域创新能力。鼓励竞技器材、健身器材、运动康复、体育游乐等大型制造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计划,加快体育制造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升级。开展体育用品个性化定制,推动体育用品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依托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探索建设国家级体育用品物流枢纽,打造集商品仓储、物流配送、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全国重点体育用品物流基地和采购分销中心。

    实施体育制造品牌发展战略。引导青岛龙头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体育产业集团。支持三柏硕、迈金科技、雷神科技等体育企业上市,孵化一批创新发展型小巨人、瞪羚、独角兽企业,扶持一批灵活多样、市场潜力大的中小微企业。争创著名商标,提升知名品牌,开发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打造名品、精品和拳头产品。

    (四)体育场馆服务业

    创新场馆建设运营模式。探索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体育场馆管理新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场馆运营,在保证公益性前提下充分发挥公共体育场馆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支持场馆以体为主、复合经营,推行体育设施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一体化。

    加强场馆服务有效供给。鼓励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推进体育场馆数字化提档升级,加快发展体育服务综合体,引导和鼓励体育场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加大对时尚化、智慧型、便捷式运动场馆设施的服务供给。

    (五)体育教育培训服务业

    加强体育职业教育。推进体育职业教育,建立满足新兴职业需要的资格标准体系,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探索建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利用职业技能鉴定比武等多种形式发现和培养体育专业人才,通过体育职业教育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学习、就业平台。

    规范发展体育培训市场。引导和支持培训机构开发多样化的特色课程,加强体育培训市场监管,完善培训人员资格认证和职业操守管理,鼓励将体育培训基地、运动营地等纳入青少年研学基地,大力开拓国内外体育培训市场。

    (六)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业

    打造体育影视传媒矩阵。结合国家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齐鲁体育精神传承创新工程,联动市广播电视台、特色新媒体平台,持续开展体育影视、短视频、微电影等精品创作,广泛开展体育传媒作品的展示。鼓励传统广播电视体育频道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构建新型采编流程。探索以体育直播等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创新发展路径。

    拓展体育信息技术服务。大力扶持体育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处理与传播等业态发展,鼓励体育科技企业为传统体育用品和设备生产企业提供动漫产业、电子竞技等体育应用软件服务业务,推动传统体育业态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六、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探索建立跨部门的体育赛事活动综合服务机制,着力培育品牌赛事、品牌组织、品牌产品,扩大本土生产制造、体育服务、场馆运营、设施建设等相关企业、组织影响力。

    增加场地设施供给。制定《青岛市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亚洲杯专业足球场等重大体育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综合性智能化时尚体育公园,改造一批健身步道、社区健康中心、文体广场等场地设施,优化城区“8分钟健身圈”配套功能。

    推动体育综合效益转化。加强赛事经济效益转化,提高职业赛事水平。加快体育竞技赛事IP市场开发,持续发挥大型综合性赛事和主要单项赛事带动市场发展作用,推进赛事相关文化体育产品市场开发,提高赛事产业链综合效益。

    (二)加快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新突破。全力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进体育企业科技和管理创新,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引导体育企业与各级各类运动项目协会等体育组织开展合作,通过赛事营销等模式,提高市场影响力。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做强优势体育产业链,发挥不同领域头部体育企业“链主”领导力、牵引力、带动力。以核心技术、关键产品为中心支点,向上下游结构性延伸,有序推进配套产业链发展,提升本地配套率,逐步形成优势体育产业链和配套产业链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推进体育产业深度融合

    推进体育+教培(教育培训)。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共享,引导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俱乐部等单位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和认定,支持体育部门、企业与学校联合建立体育产业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

    推进体育+商旅(商贸旅游)。着力推进时尚体育消费,加快体育综合体建设,推进山海河湖等旅游资源与登山、越野、冰雪、水上运动融合,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线路、赛事和目的地等精品项目,打造一批休闲体育旅游聚集区。

    推进体育+文宣(文化宣传)。深入挖掘青岛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创新民间体育形式的现代化表达,鼓励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影视创作。广泛开展和举办各类全民体育文化赛事节庆活动,加大体育公益广告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发展氛围。

    推进体育+卫健(卫生健康)。推广使用《青岛市全民健身“运动处方”推广手册》,建立运动处方库,开展运动处方培训,推进体卫融合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建立专家队伍,加强医疗机构、社区康复健身设施建设,建立健康跟踪监测体系。

    推进体育+智数(智慧化和大数据)。整合集成现有各类体育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稳步推动体育公共数据资源开放调用服务,发展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终端为支撑的体育产业服务平台,不断拓展体育大数据应用场景,推动实现智能体育用品和场馆设施互联互通。

    推进体育+财金(财政金融)。探索建立体育产业“专项资金、投资基金、购买服务”财政综合支持体系,推动体育装备融资租赁,支持体育企业上市,鼓励金融机构推出体育金融产品,引导保险机构推动体育保险业发展。

    (四)推动体育消费提质扩容

    激发体育消费潜能。大力培育体育消费新理念,拓展假日体育消费空间,促进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体育消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放健身消费券等途径,引导和支持体育企业提供更多适应群众体育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创新体育消费模式。培育网络赛事、线上培训、运动银行、居家健身等新模式,支持体育用品制造、零售企业拓展电商直播、视频引流等营销新手段,举办夜间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创新升级体育主题公园等消费新场景,努力形成体育消费线上、线下、居家、户外共同发展新局面。 

    优化体育消费环境。支持各区(市)因地制宜创新出台促消费举措,培养大众体育消费粘性。强化体育市场执法,推进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规范体育市场秩序。探索建立健身消费卡预付资金托管模式,维护消费者权益,争创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五)促进体育资源优化配置

    做大做强体育资源配置平台。鼓励体育实体和相关组织上云用数赋智,支持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推动体育资源及IP交易平台建设,完善交易服务功能,畅通体育资源流通渠道,广泛吸引国内外具备交易条件和市场价值的体育资源通过平台实现交易流转和衍生品创新,实时发布体育资源流动和交易指数,不断提高平台资源配置和聚散能力。

    推动区域和城际体育资源共享和平台共建。强化与沿黄城市体育领域交流合作,深化胶东经济圈体育协同发展联盟建设,完善计划单列市时尚体育城市协作交流机制,促进体育领域规划衔接、政策联动、项目共推、赛事联办、产业协作、资源共享、平台共建。

    更好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完善体育社团法人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好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提供政府转移的事务性服务和市场供给低效的公共体育服务。切实增强体育产业联合会的凝聚力,当好政府管理、行业服务的参谋助手,协调企业关系,促进生产流通,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发展氛围。

    专栏2:青岛市“十四五”体育产业重点项目

    1.中国?青岛时尚体育产业大会

    2.时尚体育季

    3.时尚体育服装博览会

    4.青岛体育资源及IP交易平台

    5.中国羽协训练基地项目

    6.世界羽联总部机构项目

    7.古镇口大学城体育场馆

    8.英派斯体育产业园

    9.雷神电竞产业园

    10.即墨区全民健身中心

    11.山东体育学院青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12.莱西国际足球学院

    13.莱奥体育综合体

    14.2023亚洲杯青岛青春足球场

    15.中国足球学院青岛分院项目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推进世界羽联及中国羽协项目落地”等市级工作专班,推动形成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强化部门统计监测,科学界定体育产业内涵和范围,完善全市体育产业部门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形成统计长效机制。

    (二)强化要素保障

    在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加强对体育产业新增建设用地的支持,优先保障公共体育设施、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不断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大力实施各类人才计划,优化体育产业管理人才配置,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工作需要的体育产业管理干部队伍。

    (三)加大政策支持

    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在扶持重点产业、加大金融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税费政策、鼓励体育消费、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出台更有效措施。加强体育标准化工作,规范体育标准化活动,用体育标准化助推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四)做实安全监管

    加强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依法确定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和开放条件、技术要求、服务规程,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完善日常监督检查及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加强实地核查和事中、事后监督检查,确保设施设备和管理服务符合要求。

    (五)提高实施成效

    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各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科学分解规划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和配合部门。健全规划督查考核机制,开展规划中期和终期检查评估。强化督查管理,完善奖惩措施。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