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字体大小: 打印
  • 索引号 2438271730210308242
  • 主题分类 体育
  • 成文日期 2021-11-29
  • 发布日期 2021-12-03
  • 发文字号 青政字〔2021〕29号
  • 发文单位 青岛市人民政府
  • 有效性 有效
  • 规范性文件登记号
  • 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现将《青岛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青岛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健康青岛建设,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及《山东省全民健身条例》《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建设, 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我市全民健身融合、创新、智慧化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加优化完善,“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人人会健身”的高水平健康素养、“天天想健身”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初步形成,城市社区“8分钟健身圈”更加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智能健身器材覆盖面明显提升,公益性健身设施超过11000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实现全部向社会开放。全民健身活动遍布城乡,每年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90项,区(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300项,参与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2名,各级体育社会组织不少于1800家,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5.5%。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

    三、重点任务

    (一)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

    1.加快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制定《青岛市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工程。推进区(市)“三个一”(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和街道(镇)“两个一”(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灯光篮球场、一个多功能运动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工程,完善城区“8分钟健身圈”配套功能,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健身场地,持续完善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结合“市办实事”、山头公园、城市环境整治等项目,改造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区健身健康中心、文体广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

    2.优化场地设施运营管理。建管并重,规范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理,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专业化运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场馆运营。完善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支持公共体育场馆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在政策范围内鼓励委托专业机构集中运营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实现具备条件的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

    〔市体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任务均需各区(市)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1.打造品牌健身赛事。突出“运动青岛、健康城市”主题,持续开展“一区(市)一品牌”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创建活动。举办全民健身登山节、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体育大会、智力运动会、全民健身日活动、青岛马拉松、“青岛球王”系列赛等普及面广、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

    2.丰富基层群众健身赛事活动。鼓励社区举办各类健身技能交流展示和赛事活动,推动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化、常态化、多样化,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年年有运动会”的新局面。扩大区(市)、镇(街道)两级全民健身运动会、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冬季运动会等赛事的规模和覆盖人群。每个区(市)打造5个以上不同项目类型、具有区域影响的群众赛事活动,打造赛事地域标签。鼓励举办网络赛事活动。

    (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全民健身指导服务。试点建立市、区(市)两级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研发并推广运动处方,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服务。实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户工程”,开展“金牌教练”进社区活动。加快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监测站点建设,提高监测覆盖率。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推广运动项目业余等级制度。(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直机关工委,市广播电视台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全民健身社会组织建设。

    1.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市、区(市)两级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到2025年,每个区(市)运动项目协会达到15个,实现市、区(市)、镇(街道)三级全民健身组织全覆盖,村(社区)全民健身组织覆盖率达50%以上。

    2.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梳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状况,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持续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训和继续培训。加强全民健身辅导站点建设,健全市、区(市)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到2025年,力争建立区(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10个。

    3.完善全民健身志愿者组织。加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完善志愿服务注册、培训、管理、激励和协调机制。着力打造一支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体育科技人员、体育协会骨干人员高校学生为主体,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

    (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团市委、市文明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做好重点人群健身服务。组织开展机关运动会、职工运动会等健身赛事活动,推动落实工间操制度,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健身。完善体育设施的适老化功能,研发适合老年人参与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促进青少年健身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个小时体育活动,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突出问题的体育干预和科学普及。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赛事活动,完善残疾人运动训练和康复设施,为残疾人共享体育公共服务、参与体育健身提供便利。(市总工会、市直机关工委,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残联、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1.深化体教融合。实施体育项目、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活动,开展校园体育特色运动项目品牌建设。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落实好优秀退役运动员兼任学校体育教练员工作。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丰富青少年赛事资源。

    2.推动体卫融合。试点建立市、区(市)、镇(街道)三级体卫融合服务机构,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打造体卫融合示范社区。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康复科室、开设运动医学门诊,鼓励体质检测与健康体检融合开展,推广医疗机构开具运动处方,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建立体卫融合专家资源库,培养体卫融合复合型专门人才,培育体卫融合示范单位,促进体卫融合项目落地惠民。

    3.促进体旅融合。普及推广帆船、冰雪、山地户外、航空、水上、马拉松、自行车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完善相关设施,推动体育设施和旅游设施深度融合。积极申报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

    4.协调区域发展。强化与胶东半岛经济圈城市、沿黄城市、上海、深圳等城市体育领域交流,支持举办跨区域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深化胶东经济圈体育协同发展联盟建设,促进胶东经济圈体育领域规划衔接、政策联动、项目共推。举办山东半岛帆船拉力赛、胶东城市足球协会杯赛、胶东城市足球冠军联赛等。

    (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

    1.推动设施智慧化升级。统筹全域公共场所健身器材维护管理和更新换代,加大智慧健身设施投入,到2025年,每个区(市)至少建成10处智能化室外健身路径,全市布局建成7处综合性智能化时尚体育公园。探索和推广人工智能、可穿戴电子设备等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应用。

    2.提高服务智慧化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推动健身俱乐部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打造市、区(市)两级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在场地预定、赛事信息、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方面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市体育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强化全民健身文化服务。加大全民健身公益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讲好群众健身故事。加强对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重视对民族、民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整理和利用。大力发展体育赛事、体育会展、健身娱乐、体育传媒、体育出版、体育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台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形成体育部门牵头,各方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建立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服务保障、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等标准规范和全民健身指标体系,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利用第三方评估和全民健身满意度调查等手段,对本实施计划实施效果进行总体评估。各区(市)结合实际制订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市体育局牵头,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拓宽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事业渠道,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增加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数量,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落实土地保障。将全民健身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用地政策,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荒地等土地建设全民健身设施。利用多种方式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倡导复合用地模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