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中共青岛市委社会工作部关于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青岛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行动方案》的通知
字体大小: 打印
  • 索引号 2554214002757518937
  • 主题分类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成文日期 2025-06-30
  • 发布日期 2025-06-30
  • 发文字号 青环发〔2025〕59号
  • 发文单位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
  • 有效性 有效
  • 规范性文件登记号
  • 关于深入推进青岛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施方案(2025-2027年)》和《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中共山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关于印发 <关于深入推进山东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具有青岛特色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绘就青岛碧海蓝天,到2027年,培育一批管理规范、素质过硬、活跃度高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推广一批主题明确、质效突出、形式多元、群众欢迎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构建一批文化为魂、覆盖广泛、科学布局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阵地,探索形成一批持续有效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模式和机制,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管理科学、协作顺畅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制定如下方案。

    一、发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

    (一)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社会化队伍。鼓励支持社会组织、高校社团等结合自身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会工作服务站等,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建设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以党员志愿者、青少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银龄志愿者等为引领,带动社区居民(村民)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二)组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专业化队伍。成立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并发布品牌,动员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领域优秀专家学者和技术人才加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各区(市)组建不少于1支专业化程度高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

    二、培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

    (三)强化规范引导。围绕重点任务和中心工作,科学设计贴近群众需要、适合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内容,面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定期发布,明确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聚焦重要生态环保纪念日,紧扣主题集中开展有声势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

    (四)培育典型项目。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鼓励通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宣讲、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环保公益课堂、绿色低碳行动、环保科技创新、生态文化创作、生态环境监督及建言献策等多种形式,大力挖掘、策划和培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参加展赛交流活动,提升整体项目策划能力。探索建立市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库,打造一批主题鲜明、贴近群众、成效显著、社会影响力的典型项目。各区(市)至少策划1个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

    (五)实施品牌行动。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美丽青岛建设重点任务,围绕水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无废城市”建设、宣传教育等业务领域,坚持“一盘棋”谋划,上下联动、区域协同推出一批专业性、连续性、成效性明显的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开展“美丽河湖志愿行动”“美丽海湾志愿行动”“‘无废青岛’志愿行动”“美丽中国宣讲志愿行动”“‘零碳青岛’志愿行动”等重点品牌活动(见附件1)。各区(市)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品牌活动。

    (六)推动试点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辖区学校、企业、园区、社区(村)等结对,联合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共建试点。鼓励各分局重点围绕噪声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排污许可管理、生态环境执法等业务领域或可结合当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组织志愿者通过巡逻排查、劝解帮扶和普法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向‘宁’致‘静’志愿行动”“美丽乡村志愿行动”“‘许小可’助企志愿行动”“环境监督志愿行动”等国家统一规定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试点工作(见附件2),探索志愿服务模式和机制。

    三、加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平台阵地建设

    (七)梳理场所阵地。鼓励生态环境内容纳入志愿服务站点,拓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领域。全面梳理整合辖区内各类环境教育基地、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阵地资源,发布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场地资源名录,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场所、岗位和条件。各区(市)提供不少于1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场地。

    (八)构建数字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加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数字化管理。依托中国志愿服务协同平台等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平台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注册登记、项目发布、服务对接、时长记录、效果评价等线上管理,利用线上工具赋能线下活动。

    (九)构筑文化阵地。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和方式,创作推广一批体现青岛特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相关题材的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公益广告等,讲好青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故事。各区(市)每年创作不少于1个文艺作品、文创产品或公益广告。

    四、提升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管理能力

    (十)推动管理规范。发挥各区(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的统筹协调作用,做好辖区内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建设、志愿服务组织业务指导、志愿服务活动督导评估、志愿服务项目更新调度等工作,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有序开展。

    (十一)打造整体形象。指导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规范服务行为,在节约环保的前提下,鼓励设计含有“中国志愿服务”“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标识的队旗、服装等,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添加特色化元素,形成统一、专业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形象,增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十二)加强培训交流。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纳入培训计划,围绕生态环保中心工作,结合志愿服务需求,开发精品培训课程,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师资库,吸纳相关行业专家、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优秀志愿者等。各区(市)依托辖区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环境教育基地、高等院校等资源,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培训基地。

    (十三)完善激励机制。探索运用星级评定、服务评价、积分兑换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元评价和激励机制。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宣传推广一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先进人物、先进组织、先进团队和优秀项目,推荐优秀代表参加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活动等,提高全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五、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保障体系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党委社会工作部负责统筹指导,加强组织动员、政策支持和督促落实,与各区(市)宣传、工会、共青团、妇联、教育、民政等部门和人民团体的密切联动,协同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形成“党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模式。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强化宣传动员,弘扬志愿精神,宣传志愿文化,提炼经验做法,推广典型案例。


    附件1:品牌活动.doc

    附件2:试点工作.doc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           中共青岛市委社会工作部

                            2025年6月9日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或者拨打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监控中心 : 8287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