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以来,青岛市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担当作为、狠抓落实,推动全面依法治市和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统抓协调全面依法治市,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青岛
推动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委员会办公室第八次会议,制定实施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年度工作要点和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年度工作计划,部署推进法治建设更加有力。组织调整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及各协调小组、办公室组成人员,增设涉外法治协调小组,统抓协调全面依法治市的机构更健全、分工更合理。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推动各区(市)和71家市直部门(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抓好86个法治建设重点项目,着力解决群众、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推动落实持续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20项具体举措,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通报全市述法工作典型,压实法治建设责任。申报年度法治督察计划,制定《2025年法治督察工作方案》,做好法治工作重要方案、决定的备案审查工作。加强法治建设理论和实务研究,4篇调研成果分获全市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二、三等奖。
二、提高政府立法工作质效,以高质量立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推动制定《青岛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制定《青岛市浮山森林公园和太平山中央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完善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推动修订《青岛市旅游条例》,加强旅游规划与资源保护,完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推动制定《青岛市瓶装液化石油气管理办法》,全链条规范瓶装液化石油气储存、充装、运输、使用等各环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修改《青岛市轨道交通保护区施工作业管理办法》,规范轨道交通保护区施工作业安全监管工作,保障轨道交通安全运营。坚持“立改废”并举,推动修改2件、废止2件政府规章,有效促进法制统一,确保政策同向发力。
三、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以高水平法治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健全完善“优审、快审”机制,审查行政决策事项84件、政府合同22件,办理政府法律事务33件次,合法性审核、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21件,提出意见建议503条,涉及资金721.5亿元。全市司法所审查各类决策事项3863件,实现镇街决策合法性审查全覆盖。
建立涉企行政规范性文件失效前提醒机制,保障企业及时了解涉企行政规范性文件效力状态。牵头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聚焦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推进涉企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对1600余家企业开展涉企行政执法满意度测评,确保专项行动成效可感可及。制定并落实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16条措施,梳理并公布涉企行政检查主体和检查事项清单,实现“清单之外无检查”“未经公布不检查”。在全市部署运用山东省涉企行政检查平台,推行“扫码入企”。推动“综合查一次”,开展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非现场监管”,围绕重点行业编制“一业一册”依法经营指引。上半年,全市行政检查数量同比减少54.4%。
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全市复议机关收案3220件,同比上升31%,审结2079件,直接纠错率8.3%,调解和解率20.1%。复议惠企相关经验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1个案例入选司法部行政复议典型案例,行政应诉处被评为“全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四、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努力营造高水平安全社会环境
统筹推进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纠纷化解、法治宣传“五项工作”,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联合民盟青岛市委设立“黄丝带帮教”基地,打造“教育矫治+技能培训+社会融入”三位一体帮扶模式。社区矫正机构和受委托司法所制定矫正方案2600余个,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教育、公益活动等6.3万余人次,协调落实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就学指导等社会适应性帮扶548人次,确保更好融入社会。邀请中华传统文化讲师团授课,以中华传统文化提升监所、社区矫正机构教育矫治工作质效。总结推广社区矫正“队建制”管理试点经验,实现区(市)社区矫正新型片区化管理模式全覆盖。推进全市首所专门矫治学校建设,用法治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编写“减假暂”办理工作指引,推动规范化办案,进一步提升刑罚执行工作水平。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进工程治理等“八大行动”,开展外包施工等领域“六项整治”。全市监狱连续25年实现监管安全,连续19年实现生产安全。推动司法行政戒毒向特殊群体延伸,为监狱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戒毒医疗等服务,提高特殊群体识毒防毒拒毒能力。深入14所大、中、小学校,对2800余名师生开展禁毒宣传,帮助学生筑牢青春防线、守护无毒未来。建立“三所联调”工作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商事调解,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合力,1个案例获评山东省“十佳人民调解案例”。
五、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满意度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一网同城”,为群众、企业提供一站式、智能化、便捷化的公共法律服务。加强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政府法治一张网”平台的融合应用,提升法治业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法律援助案件精细化管理,全市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513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834.02万元,回访满意度100%。推动12348与12345热线深度融合,12348热线接通率100%,解答咨询10.8万余件,服务群众13万余人次。召开青岛市第十次律师代表大会,顺利完成律协换届工作,增设可持续发展与ESG、海洋经济、人工智能等11个专委会,推进新时代律师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市现有律所616家,律师10478人,上半年办理案件突破15万件。深化惠企法律服务,迭代推出合规法律服务2.0版,发布企业环保、跨境投资、财税、知识产权合规工作指引,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合规指导机制。组织开展RCEP“春风惠企”行动、外贸合规环保合规专项法律服务、法庭外债务重组研讨会、“学习贯彻民营经济促进法青岛在行动”、中小企业服务月等活动。围绕国际贸易摩擦应对等主题组织大型主题宣讲。完善“律企结对”机制,为重点外贸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合规指导、应诉支持等服务。上半年,组织开展惠企服务2.8万余次,参与惠企政策制定10件次,走访对接企业2069次,开展法律政策宣讲和合规培训709场,合规法治体检152次,切实以高水平法治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六、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以法治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
组织实施关于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21条措施,推动中国—阿拉伯国家涉外法律服务中心、中国企业出海(青岛)国际法律服务工作站、企业跨境综合服务基地等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入驻青岛中央法务区涉外法务区。涉外法务区境外服务站投入运营,发布《企业投资中亚国别报告》,为企业“出海”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编制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和涉外律师名录,引进2家知名涉外律所。推进国际航运中心海事法务部工作,引进全球前十的希腊菲尼克斯船级社亚洲总部,组建海事海商法律服务团,推动海事法律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以此为支撑,在最新的“新华·波罗的海”指数评估中,青岛港提升2个位次,在全球港口排名位列第13位。创新建立涉外法律服务律师轮值机制,首批汇聚24家顶尖律所入驻涉外法务区轮值,打破地域限制,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个性化”精准服务。组织开展“青岛市涉外法律服务”系列活动,举办“法润青企 扬帆出海”“涉外法律服务护企行”等专题活动,开办律师大讲堂20余场,全方位服务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举办“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法治保障能力”专题培训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涉外法治工作队伍。青岛市在全省涉外法治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3个案例获评全省涉外法治建设典型案例,5个案例获评优秀案例,居全省首位。
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党委、政府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如统抓协调全面依法治市的力度需要加强,推进法治领域改革的步伐需要加快;行政执法监督力量薄弱,涉企行政执法有待进一步规范;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数字化、便民化程度不够高,司法行政基层基础依然薄弱,涉外法律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等等。
下一步,市司法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一个统抓、五大职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组织开展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实施情况评估验收,编制法治建设“十五五”规划。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推动制定修订旅游、瓶装液化石油气、大数据、轨道交通、交通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规规章,科学谋划2026年政府立法计划。加强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优化涉企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完善府院联动、府检联动机制。提升监狱、戒毒执法规范化水平,加强对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对象的教育帮扶,建成全市首所专门矫治学校并投入使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一网同城”,深化“产业链+法律服务”机制,围绕新质生产力创新法律服务产品。加强企业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制定金融、海洋等领域合规工作指引。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引育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务机构,成立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培养共同体,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