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0年重点办好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12件实事的通知解读
字体大小: 打印
  • 索引号 00511755800097020200006
  • 成文日期 2020-05-19
  • 发布日期 2020-05-20
  • 发文单位 青岛市政府办公厅文秘处
  •   目   录

      第一件:促进城乡就业创业

      1.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技能提升5万

      人…………………………………………………………………………1

      2.引才聚才25万人………………………………………………………4

      3.实施服务职工系列工程…………………………………………………6

      第二件:增强教育保障能力

      4.开工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80所…………………………………………8

      5.实施中小学幼儿园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配备工程……………………9

      第三件:推进住房安居建设

      6.推进安居提升工程……………………………………………………10

      7.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10个……………………………………13

      8.实施节能保暖工程500万平方米………………………………………15

      9.加强供热燃气设施配套建设……………………………………………16

      第四件:改善交通出行条件

      10.改造交通安全设施300处……………………………………………17

      11.提升公交服务能力…………………………………………………28

      第五件: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12.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提标降费…………………………………………19

      13.扩建医保工作站至200家……………………………………………21

      14.建设智慧化接种门诊…………………………………………………22

      15.新建改造献血屋9座…………………………………………………23

      第六件: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16.推进“绿满青岛”国土绿化行动………………………………………24

      17.实施园林绿化品质提升工程…………………………………………26

      18.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规范提质……………………………………27

      第七件:持续推动乡村振兴

      19.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30

      20.完成农民技能培训2万人………………………………………………31

      21.推动农村改厕规范升级………………………………………………32

      第八件:做好养老济困扶弱

      22.建设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90个………………………………33

      23.建设养老床位12000张………………………………………………34

      24.增加老年护理康复床位2000张……………………………………35

      25.提高城乡低保标准……………………………………………………37

      第九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26.创建星级农贸市场不少于40处………………………………………38

      27.开展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65000批次………………………………40

      第十件:拓展文体休闲空间

      28.建设全民阅读设施150处………………………………………………41

      29.开展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活动…………………………………………43

      30.建设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200处……………………………………45

      31.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3条………………………………………46

      第十一件:加强公共安全保障

      32.完成应急救护培训2万人……………………………………47

      33.全面推进犬只狂犬病免疫…………………………………………49

      第十二件: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34.建设掌上办事服务平台……………………………………………50

      35.建设青岛政策通平台二期……………………………………………52

      36.建成青岛市市民中心…………………………………………………53

      2020年市办实事各项目情况介绍

      第一件:促进城乡就业创业方面

      1. 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技能

      提升5万人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一、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六稳”之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十三五”以来,市政府下发《关于印发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青政发〔2016〕9号)、《关于印发青岛市“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的通知》(青政发〔2017〕28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150万人,即每年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的奋斗目标。政策实施以来,我市每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约70万人左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2020年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实施稳就业专项行动,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技术技能提升补贴政策,促进企业发展稳定就业。实施就业政策落实服务落地专项行动,完善就业服务专员制度,提高就业政策知晓度和服务满意率。扩大就业岗位供给,全年举办1000场次以上招聘活动,提供不少于40万个就业岗位。二是实施新业态就业扩面行动。拓宽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就业渠道,研究完善支持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强化新就业形态就业和社保关联,促进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深入实施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投资项目与就业联动机制,实现项目招商、项目遴选、项目建设、项目运营与就业联动。实施中小微企业就业专项服务行动,举办“百场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和“百场农民工招聘大集”,举办外资企业及港澳台资企业专场招聘会,举办就业岗位进军营活动。三是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大学生聚青行动,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着力提高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达到50%以上。开展就业援助专项行动,综合运用政策扶持、援助服务、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聚焦全面小康、打好打赢就业扶贫攻坚战,全力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落实好就业扶贫政策,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目标的完成,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有助于兜牢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底线,进一步落实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保持全市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

      二、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

      创业是最积极的就业形式,具有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也是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为鼓励城乡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和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实施大众创业工程打造创业之都的意见》,提出实施大众创业工程,打造创业之都。市政府下发《关于印发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青政发〔2016〕9号),将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指标。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城乡一体的创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创业孵化载体不断扩展,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创业先进不断涌现,营造了良好城市氛围。目前,我市每年约有近4万多名劳动者享受各项扶持创业政策,为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增强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0年,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整合优化创业扶持政策。推进创业担保贷款推荐免担保制度,探索建立创业担保贷款线上服务平台。二是整合优化创业资源。打造集创业综合服务、创业成果转化、创业投资融资、创业人才聚集等于一体的创业总部,推进我市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建设,加速形成创业总部经济。三是整合优化创业服务。进一步完善公共创业服务供给,提升精准服务能力。对标产业发展和创业者需求,开展创业训练活动。围绕助推“十五个攻势”,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用平台思维集聚在青高校创业学院资源,推动大众创业提质增效。 四是实施返乡入乡创业行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出台返乡入乡创业扶持新政,优化返乡入乡创业服务,提升服务能力。

      项目实施后,将极大促进高校毕业生、本市户籍城乡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实现创业,通过创业带动新增就业约6万人。对于稳定全市就业形势,兜牢民生底线,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三、技能提升5万人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决策部署。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6月,财政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资金管理相关文件,明确1000亿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的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印发山东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鲁政办发〔2019〕24号),全面启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余万人次。

      2020年,为实现“技能提升5万人”的目标,我市将通过政策引导、机构扶持、培训奖补等方式,培训提升企业职工、就业困难人员和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职业技能5万人。重点将着眼全面推行终身职业培训制度,采取以下措施推动:一是整合区域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探索搭建职业技能培训网上平台,为广大城乡劳动者就近就地参加培训创造条件。二是鼓励各类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搭建青岛创业大学与民营企业校企合作平台,激发企业培训积极性。三是建立技能培训服务专员制度,汇集政企协校合力,助推技能提升行动。加大涉农产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技能培训力度,助力乡村振兴。四是发挥新旧动能转换紧缺急需专业和职业(工种)目录引导作用,加大技能培训对我市重点领域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将有效提升广大城乡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为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及十五个攻势的高质量推进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2. 引才聚才25万人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海纳百川,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市制定出台《关于实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五大工程的意见》,围绕新旧动能转换20大重点产业领域,推出百万人才集聚工程,计划利用5年时间(2018-2022)集聚100万名左右优秀人才,建设分布合理、结构科学、量大质优的金字塔式人才体系。计划实施以来,每年集聚各类人才20万人左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2020年,我市坚持树立“大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专业化引才、平台化聚才、市场化用才和生态化留才,构建人才“全链条”发展模式,实现我市人才结构和发展环境的双优化。一是提升人才政策综合效能。以贯彻落实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五大工程”为主线,实施大学生聚青行动,落实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费、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金种子”人才储备等政策,出台高校毕业生政策“一本通”,实施高校毕业生“电子名片”,强化人才政策落实流程再造,简化办事程序,持续释放人才政策红利。二是聚焦产业精准引才聚才。完善“双招双引”联动机制,促进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聚焦优势产业链,调动产业部门、用人主体等招才引智积极性,引入专业化机构开展引才。实施“青岛英才季”引才品牌活动,提升“青岛英才季”活动品牌效应,做大做强“海外院士青岛行”“全球博士青岛研修营”“蓝洽会”“招才引智名校行”等活动载体,推动人才、项目落地和跟踪服务。发挥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山东)吸引涉海涉蓝人才辐射作用。三是坚持平台化市场化聚才。支持国际院士港等高端创新创业平台聚焦主导产业,打造高端科研人才集聚高地。推进博士后创新创业园、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等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器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全面推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加速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实施鼓励中介引才奖励政策,完善“线上+线下”引才模式,打造常态化人才供需交流平台。四是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健全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机制,推进服务事项的落实落细。扩大用人单位职称自主评价范围,开展特色化职称自主评价。完善“线上+线下+人才快递”立体化人才服务体系,提升各类人才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引才聚才25万人目标的完成,将有助于扩大我市人才规模,优化人才机构,打造区域性人才发展高地,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 实施服务职工系列工程

      市总工会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做好新时代服务职工工作的要求,更大程度地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身心健康、劳动保障等方面的多元化、差异化需求,市总工会积极构筑维护服务职工网络体系,由全市工会筹集资金8000万元,实施建设职工赋能中心等六项内容的服务职工系列工程,将工会服务触角向基层延伸,更好地发挥工会作为党委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让职工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力量共同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建功立业。

      服务职工系列工程主要包括:职工赋能中心建设、EAP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站点建设、爱心托管驿站户外劳动者驿站建设、劳模职工疗休养和健康体检、新型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向一线职工农民工送演出活动等六项内容。

      项目措施和实施效果:

      (一)职工赋能中心建设。根据新时代青岛职工发展需求,建立涵盖技能培训、工匠培育、劳模创新、就业创业、健康指导、婚恋服务、家庭教育、文体活动等一体的综合性职工服务平台,提升广大职工岗位胜任、学习创新、创业发展、身心调试和家庭建设等能力,为青岛打造“工匠之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EAP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站点建设。按照全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市总职工心理健康服务(EAP)普惠项目五年规划的要求,12个区市总工会全部建立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重点企业、街道、园区新建100个服务站点,为广大职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三)爱心托管驿站、户外劳动者驿站建设。按照“工会主导、多方共建,突出应用、综合规划,建管结合、规范服务”的建站要求,在全市新建100个职工子女寒暑假爱心托管驿站,为广大职工安心工作提供保证,为职工子女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新建300个户外劳动者驿站,进一步提升户外劳者站点规范化水平,让更多的户外一线劳动者受益,打造一批省级“户外劳动者驿站示范点”。

      (四)劳模职工疗休养和健康体检。按照“党政支持、工会组织、立足公益、经营辅助、服务保障”的疗休养模式,扩大疗休养规模、范围和地域,积极向市外、省外拓展,加大对口帮扶地区双向职工疗休养;组织400名劳模、5000名一线职工疗休养和2.5万名职工健康体检。

      (五)推广新型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进一步拓展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不断完善职工医疗互助保障体系,推动新型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扩面增效,参保职工达到75万人次,大力解决职工因病致贫的实际困难,为职工享受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筑起第二道保障线。

      (六)向一线职工、农民工送演出活动。围绕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和繁荣职工文化,充分发挥专业文艺人才队伍作用,聚集社会文艺力量,持续面向一线职工、农民工开展“送电影、送书籍、送演出、送讲座、送文化”五送活动。向全市一线职工农民工送文艺演出100场,惠及职工5万余人,激励职工奋勇争先在工作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

      第二件:增强教育保障能力方面

      4. 开工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80所

      市教育局

      受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城镇化、外来人口流入等因素影响,我市适龄幼儿、青少年就学人数大幅增加,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学位供给保障能力压力巨大、急需补强。在2018年“开工建设中小学30所”和2019年“开工建设幼儿园60所”列入市办实事的基础上,2020年连续第三年将“开工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80所”列入市办实事项目,按照省定办园、办学条件标准开工建设中小学幼儿园80所,其中幼儿园50所、中小学30所,能进一步推动教育设施专项规划落实,有效保障各学段学位供给能力。

      2020年在工作推进落实上,一是建立项目总体推进计划,督促推进工作开展。二是协同联动形成推进合力,与审批、建设等部门联动,从建设程序、审批环节上保障项目开工建设。三是注重典型引领推广。对于推动速度快、建设标准科学的项目进行总结推广,形成带动效应。

      8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预计可增加各类学位4.17万个,提升各学段硬件办学条件,增强各学段学位供给保障能力,有效推动我市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满足适龄儿童、青少年就近接受高质量教育需求。

      
    5. 实施中小学幼儿园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配备工程

    市教育局

     

    近年来,校园及周边环境不安全因素增加,江西吉安、广西上饶、湖北恩施连续发生多起社会闲杂人员侵入校园砍杀未成年人恶性事件,社会关注度高,引起较大社会影响。经摸底调研,目前我市学校在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方面存在着报警方式单一、远程管控性弱、多方联动缺失等薄弱环节,校园门口视频监控系统存在普及率不高、尚未完全实现与公安机关联网等问题。

    为从严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措施,着力提升校园安防建设整体水平,市公安局、市教育局于2019年12月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加快推动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在2021年年底前,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达标率100%”。2020年,全市将完成3434所左右中小学幼儿园音视频一键式紧急报警装置及校园门口与公安联网视频监控设备配备工作,实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达标率100%”。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所有中小学幼儿园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报警预警信息汇总到教育部门监控平台和公安部门110指挥中心,实现公安与教育互联互通,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校园保安触发报警,同步可视对讲、同步联动现场视频,精准调配增援力量,全面提升校园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和处置效率,为师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件:推进住房安居建设方面

     

    6. 推进安居提升工程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一、住房保障方面

    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具体举措,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具体民生实事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将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推动宜居幸福创新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抓实,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我市累计建设和筹集保障性住房30.1万套,其中公租房7.5万套,经适房17.9万套、限价房4.7万套;目前已基本建成29.1万套,其中公租房7万套,经适房17.7万套,限价房4.3万套。

    2020年,将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000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补贴5000户。调整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黄岛、城阳区住房保障准入和保障标准(租赁补贴收入线标准调整为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3388元,2人户、3人户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各提高15平方米),适度扩大保障范围。

    2020年工作打算及措施:一是住宅用地优先配建公共租赁住房。要求各区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将优质地块优先用于实物配建公共租赁住房,争取6月底前完成供地、9月底前开工建设。二是加快推进集中建设。积极协调衡阳路集中建设项目完成规划方案审批,落实土地供应。同时,督导建设单位尽快启动建设,确保早出形象、早见成效。三是积极盘活存量用房。利用剩余安置住房及改造棚改腾空房屋作为公共租赁住房,督导各区市尽快确定改造方案,按规定提报消防和建筑抗震主管部门审批,确保9月底前启动改造工作。四是继续扩大住房保障准入和保障标准。将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黄岛、城阳区范围内租赁补贴的收入线标准调整为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3388元,将2人户、3人户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各提高15平方米,使更多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近年来,在住房保障市办实事工作的持续推进下,我市住房保障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2020年住房保障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梦”将得以实现,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以缓解,住有所居、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将日益巩固和发展。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对各区(市)的督导协调力度,确保圆满完成市办实事目标任务。

    二、交房即办证试点方面

    一般情况下,新建商品房项目从获得土地、预售许可到项目竣工验收,周期为2至3年,购房群众从签订购房合同到项目竣工交房的漫长等待后,交房时仍不能及时领取不动产权证书,进而使购房者在落户、子女入学、银行贷款、资产处置和收益等方面带来困扰。同时预售商品房交付中条件不明、资料不清等问题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政策的调整,在预售商品房交付使用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因项目资金链紧张甚至工程停工等因素导致的逾期交房现象,以及未经竣工验收就交付或虽经竣工验收但不合格就交付使用的现象,还有交付时“货不对版”违约现象,这些问题往往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因此,需要健全相关机制,有序有力有效管控交房风险,维护市场秩序,稳定市场预期。

    2020年计划在规范房屋交付流程的同时,主动提升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在部分项目进行交房具备办证条件政策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择机在全市推广。2020年工作打算及措施:

    一是研究制定出台我市的“预售商品房交付流程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完善《商品住宅质量保证书》、《商品住宅使用说明书》相关内容,规范房屋交付,交房必交“两书”。

    二是流程再造,通过完善商品房预售许可流程、细化网签备案合同条款、监督销售行为、加强预售资金监管等举措,提前介入监管,督促开发企业诚信销售、依法建设,并严格按合同约定履行交付合格房屋的义务。

    三是积极打造房地产领域市场主体信用平台,制定相关考核办法,将开发企业在房地产销售中的失信行为纳入监督,定期公布并向相关部门推送,建立健全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促进房地产领域相关主体依法诚信经营。

    四是调研相关在售项目,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交付时,具备达到办理登记相关手续;协助解决质量验收、消防验收、前期物业服务入驻及住宅小区综合配套工程进度等工作。

    通过加强预售商品房交付使用流程的管理,规范预售商品房交付行为,维护预售商品房买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通过制度建设,实现指引有规、交付有范、纠纷有处的秩序维护效果,将会得到商品房买卖当事人的充分肯定。如能达到交房时具备办证条件,将会切实维护购房群众的切身利益。让购房群众住得踏实、睡得安稳,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堵心事。

    此外,交房时具备办证条件政策的实施,是对开发企业和项目建设各个环节的检验,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开发企业,促使开发企业更加重视楼盘质量、项目监管和服务质量,最终以品质、口碑、业绩来赢得购房者,通过市场手段,让“优胜劣汰”成为常态,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秩序的健康有序发展。

    推行交房具备办证条件政策试点,新交房小区将及时解决各项交接事宜,使房产交易过程得以圆满结束。一方面,体现了效率的进步;另一方面,不会再把当下的问题拖到以后,成为未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小区。交房具备办证条件政策除了便利房产交易、缩短工作周期、解决后顾之忧外,其对市场也是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将在引导购房消费、防范购买风险、规范开发秩序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7. 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10个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为进一步改善老旧小区群众居住条件,提升生活品质,经积极争取,2019年9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试点城市,着力建立和探讨九项机制,包括建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生成机制、建立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合理共担机制、探索社会力量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的机制、探索金融机构以可持续方式支持的机制、建立健全动员群众共建机制、建立健全改造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存量资源整合利用机制、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2020年计划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万户。

    2020年措施和打算:

    一是强力推进年度改造计划。对各区市2020年计划项目实施台账管理,完善项目推进计划。结合试点工作要求,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形成合理、高效的审批机制。加强施工安全和进度监管,在市级财政奖补1.37亿元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完成。

    二是完善试点项目改造方案。对已确定的试点项目进行跟踪调度,完善改造方案,落实融资机制。在确保项目特点明显、模式多样的前提下,继续征集试点项目。做好各试点项目经验做法收集整理和工作指导,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经验”。

    三是强化部门协调联动。结合“城市品质提升攻势”,梳理、对接相关部门、单位目标任务,整合资源,建立各部门、单位资源融合、合力推动改造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各区、市工作调度,发挥好工作专班的协调、督导作用,积极作为,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四是建立项目生成机制。探索建立自下而上的改造项目生成机制。采取居民和基层申请、多方评审、区市申报、统筹确定的方式,梳理2021年各区市计划改造项目,完成计划项目入户调查工作,解决以往项目申报仓促、改造内容不完善的问题。

    五是制定技术导则。结合住建部和山东省相关要求和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我市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在充分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青岛特色、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的技术导则,力争一季度完成技术导则的专家综合评审工作,上半年完成技术导则发文工作。

    六是制定改造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完善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意见,为全面推进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建立政策依据和支持,明确各区市、各有关部门、各相关单位职责,形成居民参与、部门(单位)协同、区市负责、市级统筹的老旧小区改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新格局。

     

     

     

     

     

     

     

     

     

     

     

     

     


    8. 实施节能保暖工程500万平方米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实施节能保暖工程500万平方米”项目通过对老旧民居加装外保温层等措施,提高建筑保温性能,降低建筑能耗需求,可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发展质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惠民生、促环保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快和推动发展,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特别是近年来,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我市创新采用“先干后奖”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有效降低财政当期投入压力,扩大改造实施规模,提速增效、改善民生效果显著。2015-2019年完成改造约2000余万平方米,惠及居民约27万户。

    2020年,按照“市区联动,属地管理”原则,结合老旧楼院整治和群众改造需求,继续推动500万平方米老旧住宅节能改造,为约6万户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实现小区更优美、居住更舒适,室内冬暖夏凉感觉明显,生活环境更加宜居;有效解决墙体结露、霉变及破损等问题,城市环境更加靓丽整洁;降低建筑采暖能耗40%左右,每年可节省燃煤约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6万吨。

     

     

     

     

     

     

     

     

     

     

     

     

     

    9. 加强供热燃气设施配套建设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城市供热、燃气配套建设工作,是当前我市城市品质提升攻势、做好住房保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确保群众冬季采暖,满足用户供热供气需求,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群众利益的具体行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截至2019年底,我市集中供热面积约2.75亿平方米,建成天然气管网约1.18万公里,均居全省第一位。2020年,计划新增城市供热配套面积400万平方米,新建天然气管网200公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已组织相关区市、供热和燃气企业初步梳理了项目明细,计划近期修改完善后,制定年度建设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大力推进工程建设,确保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项目实施后,可完善我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满足城市新增的用热、用气需求,扩大我市集中供热范围,进一步提升天然气管道输送能力,增强供热、燃气保障能力,预计惠及居民约5万户。

     

     

     

     

     

     

     

     

     

     

     

     

    第四件:改善交通出行条件方面

     

    10. 改造交通安全设施300处

    市公安局

     

    近年来,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市内三区主次干道信号灯、视频监控系统得到了提升,城市交通缓堵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部分次干路和支路、中小学校周边区域仍然存在信号设施老旧、不联网、信号灯不规范、取电不规范等情况。其中,2010年建设的中小学周边项目,视频监控设备服役已近10年,已超过设备使用年限。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市交通管理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经认真研究梳理,提出了“市内三区交通信号灯及交通技术设备改造提升项目”作为2020年市办实事项目。

    具体实施内容包括:1.交通信号灯改造及信号灯联网147处,配套建设70处标准化取电。梳理往年改造项目点位及内容,对建成年代长、尚未进行改造的信号灯实施标准化取电、联网控制、信号灯更新等改造。2.改造完善中小学校周边交通视频监控83处。对市区中小学校周边原有的老旧电子警察进行改造,补充完善部分路口或者高点监控摄像机,实现重点区域及主次干路、重要支路的全覆盖,保障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

    交通拥堵和交通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关注,保障信号灯等交通设备的稳定运行是缓解拥堵的重要手段,对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提升人民群众对道路交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用突出。通过更换老旧信号机并进行联网控制,将进一步提升交通信号建设的规范性,有利于缓解拥堵。更换中小学周边及补充建设无监控的信号路口,有利于及时发现拥堵和辅助指挥调度。通过标准化取电,保障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稳定供电,提高市民出行满意度。

     

     

     

     

    11. 提升公交服务能力

    市交通运输局

     

    至2019年底,我市公交车总数10877辆,其中新能源5093辆、清洁能源4298辆、柴油车1486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86%。根据群众出行需求,结合山东省、青岛市关于节能与绿色发展、打赢蓝天保卫战和防止污染攻坚战、“四减四增”等相关要求,2020年拟将市区达到报废标准的616辆更新为新能源公交车。项目实施后,将惠及400余万市民。

    根据地铁线路开通运行情况、市区新建居民小区布局和乘客出行需求,按照“东城提速、西城优化、北城加密”的发展策略,我市不断优化市区公交线网布局,扩大公交覆盖面,逐步消除服务盲区,改善常规公交与地铁线路换乘衔接效率。自2015年底地铁开通以来,为做好与地铁接驳换乘,已调整走向线路86条,新开线路24条(含微循环线路4条),累计消除公交服务盲区126千米。2019年累计开通和优化调整公交线路72条,常态性调整41条线路运营时间,旅游旺季季节性调整25条线路末班车时间。目前,与4条地铁线衔接的公交线路达到295条。2020年,拟根据地铁线路开通和新机场转场时间,结合新建小区市民出行需求,新开、优化、调整公交线路75条,适时迁改公交站点,提高常规公交与地铁线路换乘衔接效率,满足市民更加便利、经济、高效的出行需求。

     

     

     

     

     

     

     

     

     


    第五件:提升医疗保障水平方面

     

    12. 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提标降费

    市医保局

     

    一、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标准方面

    我市2015年实施城乡统一的居民医保制度,目前全市参保居民达到495万余人,基本达到应保尽保。居民医保的主要资金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缴费,二是财政补助。其中财政补助是居民医保基金的主要来源,占60%以上。为增强保障能力,确保医保基金可持续,我市近年来持续提高财政补助标准,为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奠定基础。

    2019年,我市一档居民和二档居民(含少年儿童)财政补助标准分别为730元和650元。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参保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经市政府同意,2020年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其中,一档居民和二档居民财政补助标准统一增加每人每年30元,分别达到760元和680元,预计全年两级财政增加补助额1.46亿元,全市筹资总量预计达到54.5亿元,比2019年度增加约3.24亿元。我市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居全省第1位。这对保证我市居民医保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居民待遇水平奠定了良好的资金基础。

    按照原来政策,我市参保居民办理门诊大病的,超出病种限额以上费用不再纳入报销,居民负担仍然较重。我市财政补助标准提高以后,参保居民门诊保障待遇进一步提高。从2020年1月1日起,参保居民在社区医疗机构(含一级医院)的门诊大病超限额部分,再给予报销30%;对二档成年居民在社区医疗机构发生的普通门诊医疗费报销比例由40%调整为50%;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这两个发病率较高的病种,我市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50%,其中使用基本药物的再提高10个百分点,一档缴费居民报销额度提高到800元,二档缴费居民及少年儿童报销额度提高到600元。此项政策调整,预计每年可减轻全市参保居民门诊负担2000余万元。

    二、降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费率方面

    2019年,国务院和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文件,全面推动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工作。借助两险合并实施的契机,我市本着职工待遇不降低、用人单位减负担、医保基金可持续的原则,认真测算研究基金收支总体趋势,确定了两项保险合并实施后的新费率。两险合并实施前,我市职工医保的单位缴费费率为8.8%,生育保险的单位缴费费率为1.5%,总费率为10.3%。为减轻用人单位缴费负担,市政府决定将两险合并实施后的医保缴费费率下调0.8个百分点,由原10.3%降为9.5%。另外,我市灵活就业人员医保缴费费率原来为10.8%(不缴纳生育保险费),为进一步降低灵活就业人员缴费负担,两险合并实施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保缴费费率也同步下调0.8个百分点,降至10%。

    缴费费率下调后,按现行平均缴费基数测算,全市用人单位每年总体减轻缴费负担约12.8亿元,其中在职职工年人均减少缴费460元左右,灵活就业人员年人均减少缴费320元左右,将为创造良好营商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13. 扩建医保工作站至200家

    市医保局

     

    长期以来,医保经办服务都是由医保经办机构提供。由于医保经办机构服务地点有限,给群众办理医保服务事项带来了不便。针对我市医保经办服务主要集中在区、市两级,街道、社区等基层服务能力薄弱、老年群体就近服务需求大的现状,市医保局经过深入调研、认真研究,决定利用定点社区医疗机构的平台优势设立医保工作站,解决医保经办服务的痛点、堵点、难点。主要做法是将医保临柜服务延伸至社区,参保人在社区就医之后可直接“零距离”“一站式”办理医保相关业务,无需再往返区、市医保服务大厅办理,为参保人打通医保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0年为满足全市参保人就近办理医保业务的现实需求,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布局、合理设立”的原则,继续在全市范围内稳步推进医保工作站扩容工作,实现平均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有1-2家,总数达到200家。医保工作站将全面受理具体服务事项包括门诊大病申请、意外伤害申报、异地报备后医疗费手工报销、男职工生育补助金申领、生育诊疗费手工报销等原窗口服务事项。为确保每一个医保工作站都能按全市统一标准要求为群众提供服务,将进一步加强督导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公开投诉电话,加强医保工作站年度考核,确保为广大参保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保经办服务。医保工作站全部选择建立在基层医疗机构,将引导参保患者在基层就医,推送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双向联动分级诊疗制度。

     

      

     

    14. 建设智慧化接种门诊

    市卫生健康委

     

    目前,全市城乡共建有预防接种门诊217个、预防接种站6个、产科接种室65个,每年为近80万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每年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约250万人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约85万人次。2017年,全市预防接种门诊均达到山东省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生物制品管理系统、冷链设备与温度监控系统,覆盖全市各级疾控中心和预防接种单位;全市各级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配备有疫苗冷链运输车12辆、冷库22个、疫苗专用冰箱784个,为我市疫苗管理、储存运输和预防接种服务提供了有效保障。全市预防接种工作稳步推进,预防接种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019年12月1日《疫苗管理法》正式实施后,对加强疫苗管理、保证疫苗接种和使用安全、规范预防接种等提出更高要求,为做好全市疫苗储存、运输、使用等全过程管理,规划预防接种服务,保障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市政府决定于2020年实施智慧化接种门诊建设项目。项目实施内容:一是智慧冷链系统建设,为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及接种站配置1325台不同类型智慧医用冰箱、666个接种工作台等智慧冷链设备;二是其他冷链设备,为各区市疾控中心和其他接种单位配置624台各种类型医用冰箱、7个冷库、10辆冷链运输车等冷链设备。

    项目实施后,一是实现疫苗全程电子追溯。疫苗从生产、流通、储存、接种等各环节的信息均可查询,达到《疫苗管理法》要求的疫苗可追溯,确保疫苗安全可靠。二是实现疫苗扫码接种。通过疫苗接种前扫码,使受种者和所种疫苗自动核对匹配,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三查七对一验证”,确保接种疫苗零差错。三是实现儿童接种可预约。儿童家长可根据自己时间,通过“琴岛微苗”微信服务号,弹性预约儿童接种时间,并可随时查询儿童以往接种信息。四是实现非免疫规划疫苗费用支付多元化。受种者可通过医保个人账户、银行卡、支付宝和微信等方式支付非免疫规划疫苗费用,使疫苗收费服务更加便捷。

     

    15. 新建改造献血屋9座

    市卫生健康委

     

    我市医疗救治用血80%来自街头无偿献血。献血屋是开展街头无偿献血宣传、志愿者招募、血液采集等工作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七区三市已经建有10个献血屋。但这些献血屋平均服务年限均已较长,不但外观、布局、设施都已陈旧老化,而且部分献血屋所处位置不再是人流密集区域。加之,随着我市医疗资源的不断扩张,青岛市临床用血量逐年增长,为满足临床救治用血需求,必须加大无偿献血者招募,但我市现有的献血屋建设从规模、数量、环境等已经同社会医疗卫生保障的逐步完善极不相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街头献血数量。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打造高质量的无偿献血服务体系,给广大献血者提供一个更加便捷、温馨、安全、舒适的街头献血环境,提高街头献血比例,市政府决定进一步推进献血屋建设。

    按照献血屋标准化建设要求,2020年在全市新建和改造献血屋9座,其中新建5座(市北区1座、城阳区1座、崂山区1座、平度市1座、即墨区1座)改造4座(市北区台东献血屋、市南区佳世客献血屋、莱西市月湖公园献血屋、西海岸新区(东区)香江路献血屋)。

    献血屋建成后有助于改善无偿献血条件,保证血液质量和采血安全,极大地方便市民献血。同时,有助于提高街头献血量,预计2020年街头献血量达到10万个单位以上,为临床提供可靠、充足、安全的血液,保证全市医疗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群众生命健康。

     

     

     

     

     

     

     

     

    第六件: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方面

     

    16. 推进“绿满青岛”国土绿化行动

    市园林和林业局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森林覆盖率,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绿满青岛”国土绿化行动的实施意见》将造林任务进行了分解,市财政局出台“绿满青岛”国土绿化行动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给于各区市造林补贴,积极发动全社会造林。2020年计划完成造林6万亩。

    为发动全社会造林,依据2017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出台的《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试行)》,2019年市园林和林业局对标北京、上海、武汉等先进城市,启动“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开通青岛义务植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组织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2020年,计划在全市全面推开“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搭建更开放的平台,实现绿化共建共享。

    2020年工作打算及措施:

    一是全面完成“绿满青岛”国土绿化行动造林任务,完成新造林6万亩。加强政策引导,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盘活林地资源,推动林地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大户带动,提升林农造林积极性。研究雨季造林技术,推广乡土树种,推进雨季造林,拉长造林季节,扩大造林面积。

    二是全面推开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绿化、捐款捐物。推出贯穿全年的“你有地-我来绿” 共建空地共享绿色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闲置空地,整合资源进行绿化,征集绿化方案和部分树苗,组织志愿者义务植树,形成城乡义务植树结对模式,拉动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组织义务植树、义务摆花、义务抚育、义务涂白等活动,让市民广泛参与到全民义务植树行列中来,切身感受到绿化事业带来的福祉。

    完成新造林6万亩,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建设“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5处,开展家庭园艺秀、全民义务植树空地网络征集、市民绿化节等线上线下活动10次以上,活动网络点击数千万人次以上,将有效增强市民植绿爱绿意识,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17. 实施园林绿化品质提升工程

    市园林和林业局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市民良好生态环境需求,市园林和林业局坚持问题导向,学习借鉴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园林绿化经验做法,着力解决城区公园绿地偏少,绿地分布不均衡,城市绿化生态功能不足等问题。2020年将统筹编制全市园林绿化品质提升规划,启动午山、岘山、老虎山一期等8个郊野(山头)公园绿化提升,建设口袋公园28个、绿道不少于50公里、立体绿化不少于50处。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园林绿化品质,为市民营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

    2020年措施和打算:一是落实资金,确保效果。进一步细化各区市辖区郊野(山头)公园整治计划、建设方案和细化工作任务。同时,要推进拓宽品质提升建设融资渠道,吸引更广泛的资金参与建设,争取在郊野(山头)公园整治融资建设上实现突破,确保高标准完成郊野(山头)公园等整治任务和效果。二是明确标准,加强监督。计划编制《青岛市城市立体绿化建设标准》、《青岛市绿道建设标准》、《青岛市郊野公园(山头)建设标准》、《园林绿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标准》、《青岛市造林作业设计规程》、《中幼林抚育技术规程》《青岛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技术规范》、《青岛市村庄绿化建设导则》等8个标准规范,编制郊野(山头)公园规划和立体绿化规划。继续按照制定下发的郊野(山头)公园绿化提升、绿道和立体绿化建设等指导实施意见,坚持标准,对重点项目绿化方案进行审查把关,开展园林绿化品质提升工作培训,加强指导服务和质量安全监督,确保高标准落实园林绿化品质攻势任务。三是加强调度,提升水平。坚持周统计、月调度、季度通报和现场巡查等制度,加强调度,组织现场观摩学习等形式,树立典型引导,促进园林绿化攻山头等工作推进落实,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建设水平。

    通过实施郊野(山头)公园整治、绿道、口袋公园和立体绿化建设,为市民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功能,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8. 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规范提质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

     

    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面

    作为全国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全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目前,我市市区居民小区、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打造垃圾分类运输线路719条;万余家餐饮单位、企业食堂签订餐厨垃圾收运协议;小涧西焚烧二期等终端处理设施陆续运行,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增加5400吨,市区已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在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我市的垃圾投放桶点配置不精细、垃圾收运路线需要继续完善、垃圾分类处理能力需要继续提升的问题仍然存在,有必要按照中央、省、市对于垃圾分类的要求进行规范提质,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

    2020年,我市将从体制机制、宣传发动、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完善法规体系。配合《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施,制定垃圾分类目录、分类收集设施设置规范等标准,为分类投放、配置分类收集设施等工作进行指导;二是提升垃圾投放桶点水平。在现有基础上,升级改造标准化四分类投放桶点2000处,进一步规范垃圾分类投放桶点的容器和指引;三是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在现有收运线路基础上,重点完善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的分类收运线路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市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鼓励建设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布局。

    通过以上工作,形成法规体系基本健全、投放桶点覆盖全市、分类收运线路与分类投放设施相匹配、分类处理能力与分类投放和分类收运情况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

    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面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6号)部署要求,推动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加快建立农村生活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推进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2017年我市在“选点实验,探索路径”的基础上,2018年出台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市1413个村庄(社区)成片区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2019年坚持党建引领、制度保障、典型示范、全域覆盖的方式,在全市农村地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截至2019年底累计有4254个村庄(社区)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占全市村庄(社区)总数的78.7%。

    2020年,市政府将农村生活分类列为市办实事,确定“建成农村生活垃圾镇级终端处置站10处,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村100个,力争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实行党建引领、制度保障、宣传引导、典型示范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提质扩面。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进一步做好《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宣传贯彻。加强对区市和镇(街道)的指导督导,发挥镇(街道)主体责任和村“两委”主体作用,建立激励机制,开展村民、保洁员评比奖励,设置荣誉榜、“笑脸墙”、“红黄榜”,激励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有序推进。二是完善长效机制。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法制管理,修改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具体分类目录,确定分类标识、投放规则,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设置规范。探索建立“户集、村收、镇处理”就地处置新模式,实行“一镇一建”,或“多镇合建”,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争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新模式。三是加强监督指导。进一步完善月度抽查、电话调查、第三方暗访、年底综合考核等督查考核机制,落实村每日、镇每周检查和区市每月考核制度,实现市、区市、乡镇街道、村庄社区分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第七件: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方面

     

    19. 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

    市农业农村局

     

    自2016年作出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决策部署以来,我市已累计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0个,形成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胶州沽河金岸等10个胶东风韵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

    2020年将推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按照片区化规划、标准化建设理念,实施1+N工程,建设一个示范村带动N个清洁村庄,年内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提升、乡村文化传承保护等工程,兼顾村庄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年底美丽乡村覆盖率达30%。

    下步将从规划、建设、验收三方面推进,力争3月底前指导各地完成创建村庄规划及创建实施方案编制和工程建设前期手续,11月基本完成创建项目工程建设,12月全面完成竣工验收。示范村项目实施后,有助于带动提升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0. 完成农民技能培训2万人

    市农业农村局

     

    市政府已连续六年将农民技能培训列为市办实事,2018年此项工作被列入乡村振兴攻势。项目重点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小农户、农业经营主体从业劳动者、农村社会化服务人员等,开展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公共知识、法制道德等实用性强的培训。近几年,我市从政府立法入手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健全工作体系,创新培训方式,营造良好氛围,全市整体推进,累计完成农民培训10万余人,农民生产技能水平有效提升,为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

    2020年,市农业农村局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安全、质量兴农、绿色发展、精准脱贫等中心工作开展培训,年内完成农民技能培训2万人,着力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和服务水平,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强化制度引领。依据《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指导区市进一步规范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培训对象、培训机构遴选、监督管理、评价验收等环节有章可循。二是健全“一主多元”培训体系。有效整合农业、畜牧、农机系统培训资源。发挥青岛市农民教育培训系统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驻青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优质资源,吸纳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等多方参与。选聘理论基础扎实、授课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的农业专家教授和专业技术骨干授课。三是采用灵活培训形式。灵活采取集中授课、实践观摩、田间地头讲解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有效性。发挥智能手机“培训新工具”作用,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吸引力。四是强化过程监督。加强培训全过程监管。实行月报制度,强化进度调度。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进培训现场,查看学员到课情况、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和培训服务情况。在全市组织开展“走进市办事实、见证民生项目”活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代表的意见建议,倾听民意、汇集民智、接受监督、改进工作。五是做好工作宣传。增强农民技能培训社会知晓度,营造良好培训氛围。

    21. 推动农村改厕规范升级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小厕所、大民生”。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厕所革命”,强调“要把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2019年9月24日,全省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和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工作现场会议召开,会议指出:我省改厕工作,到了一个整体规范、提质提效的关键节点,在这个节点上,必须紧紧扭住“规范升级”和“机制建设”,集聚各方力量,坚持结果评价,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青岛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把农村改厕作为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不懈,全力推进。目前,全市共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改厕约105万座,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95%,各区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均达到85%以上。全市300户以上自然村建有公厕的442个,3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普及率36.50%,各区市3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普及率均达到30%以上。

    2020年工作打算及措施:一是要注重分类施策。按照“4+N”方式,因村施策,分类推进改厕规范升级。2020年底,160个村庄启动建设污水管网,134个已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完成接入并运行,88个未建设但具备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村庄启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51个村庄启动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对于确实不具备纳入管网条件或者不便于并入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建设管护服务站100个、粪污处理设施40处,加强粪污资源化利用。二是要加快建设智能管护系统。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对厕所粪污抽取运输、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等进行监控,实现农村改厕后续管护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同步开发建立农村改厕信息录入系统,确保改厕数据真实准确、实时更新。三是要高度重视农村公厕建设。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公厕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旅游人数等指标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提前谋划,从规划、选址用地、审批等方面全力保障农村公厕建设,确保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第八件:做好养老救困扶弱方面

     

    22. 建设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90个

    市民政局

     

    从2020年开始,青岛市养老服务迈入发展机构养老与发展居家社区养老并重阶段。按照我国养老服务9073的模式,90%的老年人要在居家养老,7%的在社区养老,3%的在机构养老,让我市90%的老年人在居家中享受到住机构一样的高品质养老服务,必须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上下大力气抓。为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全面我市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更好满足市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市民政局广泛调研,深入论证,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意见》(青政发〔2019〕32号),提出全市城区街道、镇各打造一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须具备辐射家庭床位、康复护理、短托日托、助餐送餐、助洁助浴等基本功能,家庭床位主要服务于居家中失能、失智老人、部分失能老人。

    为尽快完成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布局,2020年计划建设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90个,实现全市城市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

    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更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23. 建设养老床位12000张

    市民政局

     

    为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不断满足社会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我市出台一系列文件,努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计划到2022年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50张。

    为推动目标实现,2020年计划全市建设完成养老床位12000张,包含机构养老床位、社区养老床位、家庭养老床位。机构养老床位是指新建或改扩建的养老床位;社区养老床位是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的长期或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家庭养老床位是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养老服务机构与周边社区的居家失能、失智以及部分失能老人签约服务期1年以上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助餐送餐、精神慰藉等三个项目以上专业照护服务的家庭老人床位。

    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缓解我市养老床位不足的局面。

      

     

    24. 增加老年护理康复床位2000张

    市卫生健康委

     

    近年来,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老年护理康复床位需求不断增加,根据《青岛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康复护理床位数达到0.9张以上,按照2018年末我市常住人口为939.48万测算,康复护理床位至少达到8455张。经对全市护理康复床位的摸底调研,为逐步补齐目前老年护理康复床位的缺口,在不增加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按照公立医院调结构、基层机构补短板、社会办医作补充、配套政策作支撑的思路,统筹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确定将新增2000张老年护理康复床位作为今年的市办实事之一。

    2020年工作措施和打算:制定我市新增老年护理康复床位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导原则和工作目标,将有关指标分解到各相关单位,确保年度目标任务按照预期完成。

    (一)公立医院调结构

    1.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加强老年护理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9〕22号)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855号),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相关专科医院,按照不低于20张的标准设置老年医学科(不增加医院总床位,在现有床位总数范围内调配使用)。

    2.支持二级以上各类公立医院按(参)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独立或联合设置康复医学科,为老年病科的发展提供康复促进。

    3.引导部分公立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进一步增加服务供给。

    (二)基层机构补短板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试行)》《乡(镇)、街道卫生院基本标准》等,要求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设置一定数量的以康复护理为主的医疗床位,努力补齐服务短板。

    (三)社会机构作补充

    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护理站、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增加辖区内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数量。支持现有的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康复医疗中心等增加服务能力。

    (四)配套政策作支撑

    1.积极协调医保部门,针对基层老年护理服务和康复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医保支付和服务价格政策。  

    2.在城区鼓励按照划定的13个城市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网格, 在县域鼓励按照建成的县域医(健)共体,实现护理和康复人才、技术和设施的共享。

    3.组建老年医学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推进同质化发展。

    通过项目实施,年内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护理康复床位数量,进一步增加老年护理康复床位的服务供给,完善老年护理康复服务体系,提高老年护理康复服务的可及性和整体效能。

     

      

     

     

    25. 提高城乡低保标准

    市民政局

     

    我市城市低保制度于1994年6月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于1996年12月建立。建立城乡低保制度以来,城市低保标准调整过16次、农村低保标准调整过11次。最近一次城乡低保标准调整于2017年3月21日实施,城市低保标准由之前的每人每月62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66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之前的每人每月42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490元。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不断提高,目前我市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仍然偏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离困难群众的保障需求有一定差距,城乡低保标准仍需进一步提高。

    经市政府批准,市办实事确定:自2020年4月1日起,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60元提高到7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90元提高到520元,市内七区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筹。

     

      

     

     

    第九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方面

     

    26. 创建星级农贸市场不少于40处

    市市场监管局

     

    农贸市场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长期以来农贸市场“脏乱差”“腥臭湿”等问题突出,市民满意度低,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目前,我市城区共有农贸市场122处,承担着全市70%以上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和50%以上生猪肉、牛羊肉保障供应,在满足群众需要、调控居民消费价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17年开始,市政府将创建星级农贸市场不少于40处纳入市办实事,在继续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强化农贸市场内部管理,综合施治。2017-2019年按照《创建办法》规定程序,评定“青岛市2017年星级农贸市场”40处、“青岛市2018年星级农贸市场”44处、“青岛市2019年星级农贸市场”47处。通过星级创建,市场开办单位管理第一责任人意识明显提高,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农贸市场整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农贸市场硬件设施得到有效提升,市场开办单位主动投入资金升级改造市场硬件;市场环境卫生得到持续改善,基本杜绝了农贸市场“脏乱差”“腥臭湿”问题;市场交易秩序得到有效整治,农贸市场“短斤少两”等欺诈消费行为减少约80%;市场开办单位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改变以往市场开办单位“重效益、轻管理”的问题,市场开办单位主动在市场卫生、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规范化管理上下工夫;市场诚信经营意识显著提高,通过开展市场文明诚信业户创建、党员业户“三亮”等活动有效引导场内经营者文明诚信经营;市场食品安全措施得到有效落实,食品安全制度、食品安全“三防”设施得到普遍落实。市场之间逐步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群众对农贸市场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星级市场市民消费满意度达到85分以上,创建工作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肯定。

    2020年工作打算和措施:一是完善制度标准。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结合实际制定2020年创建办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认定程序。二是强化实地测评。继续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实地测评,对参评市场状况进行全方位评估,测评成绩按月向社会公示,确保评定公开、公正、公平。三是继续开展文明诚信经营户评选活动。指导市场开办单位开展文明诚信经营户评选工作,对文明诚信业户给予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场内业户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增强业户的自律和争先意识,逐步形成文明经商、重诺守信的良好风气。四是继续推进农贸市场党建工作。坚持市场经营和党建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以党员“三亮”活动为主线,开展“党员示范经营户”活动,以党建带动市场发展,以党建促进市场规范。五是做好宣传动员。多种方式宣传星级农贸市场创建活动,激发市场开办单位创建积极性主动性,扩大星级创建的群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使星级市场标准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更具有示范性,市民更加认可。

    通过持续开展星级农贸市场创建,进一步落实市场开办单位主体责任,引导开办单位提升硬件建设水平,优化功能布局,改善环境设施,改进管理与服务,强化安全责任。力争通过持续的创建,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环境整洁化、价格大众化、计量智能化、设施安全化、消费人性化”的管理目标,农贸市场经营环境更加优美,智能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商品来源交易可追溯,市场物价可监控,消费投诉处置便捷高效,欺客宰客、缺斤短两等顽疾得到根本性治理,文明诚信经营成为常态。星级农贸市场将惠及180万周边市民,广大市民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将不断提升。

     

     

     

     

    27. 开展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65000批次

    市市场监管局

     

    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自2012年开始,市政府连续9年将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列入市办实事。从历年情况看,我市各领域、各环节食品合格率较高,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可控。2020年全市计划完成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65000批次,主要包括:在种养植环节开展食用农产品(包括水产品)定性定量抽检5900批次,在粮食流通和储备环节开展粮食抽检4000批次,在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环节开展食品抽检17000批次,开展风险监测1700批次;各区市根据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组织对辖区内开展食品检测36400批次。

    2020年工作打算和措施:一是周密计划协调,确保任务如期推进。制定下发2020年度全市食品安全检测计划,对2020年检测工作进度作出安排,每月调度一次食品安全检测情况,督促各单位按计划完成检测任务。二是完善抽检方式方法,确保抽检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扩大检测品种,涵盖34大类食品和初级农产品,实现大类全覆盖。抽检品种抽检区域不断拓展,涉及全市城乡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类生产经营业态,实现经营业态全覆盖,确保抽检全面到位,不留死角。三是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保证群众全面了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健全和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在网站上继续开辟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专栏,及时公布监督抽检有关信息。四是加大对抽检不合格产品的查处力度,促进食品安全质量不断提升。完善各项工作制度,采取通报、责令改正、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整改情况复查、对不合格食品后处理情况进行公告等方法,对监督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依法进行调查核实与查处,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

    项目实施后,一是提高我市食品安全检测率,扩大覆盖范围,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指标每千人6批次的标准,以正确反映我市食品安全状况。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运用科学方法进一步把好入口关,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提增消费者信心。三是有效防范食品风险,通过对食品安全检测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对高风险问题及时作出预警判断,防止发生系统性食品安全危害。

    第十件:拓展文体休闲空间方面

     

    28. 建设全民阅读设施150处

    市广播电视台、青岛出版集团

     

    一、书屋、书亭方面

    为更好的满足市民文化阅读和文化消费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青岛出版集团于2016年开始,发起“共享图书”项目,拟在青岛市构建全民免费阅读体系,搭建10分钟阅读圈。项目于2017年和2019年被列入市办实事,目前已在地铁、机场、火车站、金融机构、街道社区等公共密集区,铺设120台书亭、10处书屋,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经过三年多培育,该项目运营模式与服务体系已基本成熟。书屋和书亭均采用RFID识别技术,具有“免费借阅、无人值守、通借通还、定制化”的特点。所有图书及会员系统由云平台和物联网统一管理,实现大数据记录与分析,未来将搭建成覆盖全域的免费读书体系,实现“十分钟阅读圈”构想。

    2020年计划铺设“悦读”社区书屋20处,新增“共享书亭”100处。通过搭建书屋配套书亭的社区阅读新模式,进一步为市民营造温馨、惬意的阅读环境,打通居民阅读最后一公里。

    “书屋+书亭”建成以后,青岛市民在文化服务方面将享受更大实惠,全年将提供11.5万册以上纸质图书资源,惠及岛城10万阅读人群。

    二、朗读亭方面

    为认真落实全民阅读战略部署,以实际行动“学深圳、赶深圳”,对标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殊荣,围绕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深化“书香青岛”建设,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培育新旧动能转换强劲文化引擎,营造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浓厚氛围,市广播电视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研究实施全民阅读“朗读亭”项目,并作为市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更好满足市民对共享图书、共享阅读的实际需求。

    全民阅读朗读亭项目,旨在通过“朗读亭”这个载体,开展创新、持续、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促进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让城市居民切实分享发展的红利,用“朗读亭”为市民搭建一个城市有声书房,让数万本的经典读本以音视频的呈现形式在城市中流动,让岛城书香满满,朗声洋溢;来阅读提升城市软实力,用朗读提升市民素质修养,让城市建设者切身感受青岛文化的开放性和优越性;用阅读激活城市强大的创造力,成为城市发展永续不断的生命之源。

    2020年将在青岛市部分图书馆和知名景区内设立30个全民阅读多功能“朗读亭”,通过主题活动和全媒体传播,吸引全市各阶层市民走进“朗读亭”,为朗读者提供便利的预约自助分享朗读的创新型阅读体验空间,让朗读者在“朗读亭”内以朗读的形式表达阅读的美好和真挚的情感,分享文字的力量。所产生的海量短音视频,将通过电视、广播、纸媒、网络新媒体等全媒体矩阵,传播青岛全民阅读的声音。该项目将以体验、朗读、分享、媒体传播、线下活动形成闭环,打造青岛市地标性阅读场所。

     

      

     

    29. 开展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活动

    市文化和旅游局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要求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水平,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青岛作为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一,2018年、2019年,开展文化消费促进活动连续两年纳入了市办实事。2019年,根据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组织举办了以“文旅惠 汇时尚”为主题的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以政府财政资金直接补贴城乡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形式,通过文化消费服务平台发放文化惠民消费电子券(卡),对参与有关领域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市民给予单人年度总额不超过500元的补贴。活动共签约260家合作企业和商户,88.91万人注册参与活动,28.49万人次在平台消费,共发放文化惠民消费补贴资金2318.4万元。

        2020年,以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推动文旅惠民为目标,拟继续组织开展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期待。通过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卡),以政府补贴、专属折扣、商家优惠、积分奖励等形式,以看电影、看书报、看演出、游览旅游景区和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参与文化艺术培训和体验等文化旅游消费活动为突破口,适当扩展惠民领域,对参与有关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市民给予单次消费最高50%、单人年度总额不超过500元的补贴,鼓励城乡居民进行文旅消费,引导文旅消费成为市民生活新时尚。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参与企业的主动性,延长文旅惠民消费活动周期,进一步完善青岛市文旅消费服务平台,与电影、演出、旅游等大流量电商平台系统对接,加强宣传,加大合作商户征集工作力度,推动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常态化、参与企业和消费人群扩大化、平台运营市场化,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通过持续开展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活动,使得全市文化和旅游消费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消费环境更加优化,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全市城乡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更好地助推我市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建设。

      

     

    30. 建设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200处

    市体育局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群众体育,2014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场地设施是全民健身工作的基础保障,国家《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行动》等均对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提出了目标要求。我市全民健身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达到500万人次以上,特别是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更受群众欢迎。但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特别是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把该项工作列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大事来抓。从2015年开始,连续5年将“建设以笼式场为主的运动场地”纳入政府市办实事,先后建设了550余处场地,缓解了市民运动健身难的问题。作为“足球之城”,我市足球爱好者众多,因此,在场地建设类型上,我们以笼式足球场地为主,通过场地设施,增加足球运动人群,推动我市足球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兼顾其他人群,因地制宜的建设了笼式篮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儿童乐园、运动公园等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为了解决市民“健身到哪儿”的难题,市体育局对小型开放绿地、口袋公园、街角公园和市民户外经常健身的地方进行梳理排查,拟选择100处适合配建健身设施的场地,补充配建健身器材,更好的满足市民休闲健身需求。项目完成后,预计每年受益人群达200万人次。“建设100处以笼式场地为主的运动场地”,也是城市品质改善提升作战攻势和国际时尚城市作战攻势中的攻坚目标,在改善健身环境的同时,助力国际时尚城建设。

    下步,市体育局将把市办实事项目作为城市品质改善提升和国际时尚城建设的攻坚目标,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督查督办。在场地选择严格要求,建设在市民身边,实现“普惠与民”;在采购器材上,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选择实力强,服务好的企业;在施工中,严格把好质量关,做到“安全第一”;建成后组织有经验的资深专家进行验收,把好最后一关;交付使用好做好管理的监督工作。

     

    31. 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3条

    市商务局

     

    商业步行街汇集多种商业资源,既是满足居民消费的场所,也是展示城市风貌的窗口,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商业街35条。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和现代城市发展方向,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对现有步行街进行改造提升,培育一批环境优、品质高、体验强、文化浓的高品位步行街,对于改善城市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繁荣发展夜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青岛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青岛商业禀赋优势,紧盯国际前沿,按照“高品位打造、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经营、优质化服务”发展理念,打造一批多种资源集聚、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突出、商业模式先进、环境舒适便捷、知名度美誉度高的步行街区,在聚集人气、提升活力、扩大消费、赋能发展等方面形成强力带动作用,成为彰显城市形象魅力的“金名片”,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计划改造提升现有商业步行街3条,示范引领步行街发展,更好满足市民购物、休闲、娱乐需求。

    围绕发挥“科学规划、活力时尚、智慧高端、集聚业态、凸显特色”五大动力源,通过对步行街的科学规划、社会评价、调整优化、有序培育,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到2022年底,全市力争1处以上成为全国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街区、3处以上进入山东省步行街试点街区,各区市至少打造培育1条以上步行街进入市级改造提升试点行列,使步行街成为满足市民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第十一件:加强公共安全保障方面

     

    32. 完成应急救护培训2万人

    市应急局

     

    根据大型灾难救助情况的统计,95%的人是靠自救互救生存下来的,只有3%-5%是靠专业救援队的救援获救的,因此,提高老百姓的自救互救能力,第一时间处置,减少生命损失,显得尤为重要。《青岛市“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青政办字〔2017〕19号)和《关于印发青岛市“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政办字〔2016〕74号)要求,要积极推动应急救护知识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率,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持证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3%。青岛是国内较早面向市民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的城市,2016年以前,市红十字会就已经培训市民20余万人。2016年以来,青岛市连续4年将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持证培训列为市办实事,以乡村、社区、学校、养老院、商场、重点企业等人员为重点,每年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证书培训2万人。“第一响应人”培训在红十字会培训的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应急救护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初期处置、组织人员疏散、信息报告和配合政府救援四个能力等培训内容。到2019年底,我市已累计8万人参加“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29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在青岛,“第一响应人”已经成为全市应急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全市95%上的山地、岸际和城市应急救援任务,成为国际帆船赛、马拉松等大型活动赛事安全保障的配套项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王延祥鲁迅公园勇救4名落水人员,钢琴老师杨海燕海水浴场救活70岁老人,陈雪梅阿姨动车里上演生死一幕,航顺救援中心成功救生海上12名游客。目前,“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市办实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城市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的一个品牌。

     “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活动开展以来,青岛新闻网、大众网、华人频道、爱青岛、财经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2020年,我市继续将“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作为市办实事,深入重点行业和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培训,以社区、学校、养老院、商场、机场、地铁、公交、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楼宇物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为重点,完成“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2万人,不断提升市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水平,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化大都市贡献力量。

     

      

     


    33. 全面推进犬只狂犬病免疫

    市农村农业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效预防、控制狂犬病,最大程度减轻狂犬病给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等文件要求,2020年,我市将在以往主城区开展犬只狂犬病免疫的基础上,将犬只狂犬病免疫向农村推进,覆盖全域。通过对全市所有犬只实施狂犬病免疫,显著减少狂犬病在我市犬只中的流行机率,大幅降低人感染狂犬病的风险,让更多的市民群众共享到我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狂犬病毒的急性传染病,犬只是病毒的主要携带者,犬只伤人后会把病毒传播给人,人患病后死亡率近乎100%。目前,在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中,狂犬病高居第四位。2018年我国狂犬病发病数为443例,死亡即达410人之多。目前,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据统计,农村狂犬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城区, 2005年至2014年间的22555例有记录病例中, 96.77%的病例分布在县区以下农村地区。青岛市犬只超过了20万只,但农村犬只狂犬病免疫覆盖率较低,平均免疫覆盖率不足15%,未能形成有效的动物间免疫屏障(免疫覆盖率超过70%才能形成有效的动物间免疫屏障,我市主城区犬只狂犬病免疫覆盖率为83.9%),成为影响群众健康安全的隐患,将犬只狂犬病免疫向农村推进,尽快形成有效免疫屏障势在必行。

    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犬只狂犬病免疫全覆盖。各区市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市级犬只管理办法,制定各自免疫政策,采取集中免疫、门诊免疫和其他有效方式,对本辖区犬只实施狂犬病免疫。

    项目完成后,预期全市免疫犬只建档率达到100%、狂犬病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

     

     

    第十二件: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方面

     

    34. 建设掌上办事服务平台

    市大数据局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占网民总数的 98.3%。建设好用易用的政务服务APP,将更多的政府服务事项搬到手机上,让老百姓轻点屏幕就可实现网上办事,成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关键环节,对实现群众办事创业便利化,打造更好营商环境,促进新动能快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推进“高效青岛建设攻势”,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27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山东2019行动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19〕45号)要求,2019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岛市加快推进移动端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青政办字〔2019〕58号),提出全面组织推进政务服务“移动办”,打造“掌上办事服务平台”,提升我市移动端政务服务工作规范化、便利化水平的工作目标。

    近年来,为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以及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各级各部门纷纷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段,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利化的移动端政务服务。各级各部门建设了众多的APP、微信公众号等客户端,服务范围涵盖交通、社保、民政、住房等多个领域,群众为了办事往往需要下载多个APP,关注多个微信公众号,重复注册、反复登陆。而且这些移动客户端分散建设,功能单一,相互之间不互联互通,服务标准各不相同。对办事群众来说,需要一个能够整合政府多部门各类服务的综合APP,让原先需要跑好多趟,或者需要下载多个APP才能享受到的服务,在一个APP中就能实现,实现“一网通办”。针对市民需要,2019年,我市提出了建设统一政务服务APP工作任务,切实解决移动端办事难点、堵点问题。

    2019年,市大数据局组织建设全市统一的掌上办事服务平台,基本服务功能已初步健全完善,已整合了公安、社保、民政、公积金等50余个部门、单位的各类服务事项1032项。

    依托统一的政务服务APP,我市还大胆创新,建成市民手机上的“电子卡包”。电子卡包整合接入了市民的电子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营业执照等21类证照信息,初步实现把证照装进手机,“一网打尽”。市大数据局会同市行政审批局,在省内率先推出电子证照的应用推广。手机上的电子身份证可以在市、区两级审批服务大厅办理18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中使用。使用电子签章平台,在市行政审批局发出全省第一张“电子施工许可证”。为高效青岛建设攻势各项攻坚战提供了有效支撑。

    2020年将全面完善全市统一的“掌上办事服务平台”功能,创新打造特色突出、便捷智能的为民服务客户端。组织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入驻统一政务服务APP办理。组织开通区(市)移动办事分大厅。依托统一平台,推进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功能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完成2000项政务服务整合接入任务目标。

      

     

    35. 建设青岛政策通平台二期

    市发展改革委、市民营经济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青岛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对标深圳、上海,学习借鉴浙江等地经验,增强政策供给的精准性、全面性、灵活性、互动性,为企业、居民提供权威精准、便捷高效、通俗易懂的政策服务,结合市民、企业反映情况,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政策更加精准,服务更有温度”为理念,建设“青岛政策通”平台。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融媒体等技术的“青岛政策通”,按照用户需求,智能采集、整理、分类提取政策最核心的关键信息,建立多部门联合协作的涵盖政策梳理、政策分类、政策发布、政策解读、政策服务、政策落地办理流程管理与监督等关键环节的闭环式公共政策落实机制,实现信息智能精准查询、推送和分析,以此实现政策大数据监控大屏、政策评价系统,方便更多的用户通过门户网站和APP多终端使用。

    经过积极筹建,青岛政策通平台一期功能于2019年7月31日正式上线启用,汇集政策信息7000余条,可实现政策数据库、政策超市、政策解读、政策发布等功能,企业和市民可以通过PC端和“青岛政策通”APP,实时在线搜索、浏览和了解相关政策信息。根据平台的试运行情况,结合用户体验,2020年计划启动青岛政策通平台二期功能建设,提升平台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不断扩大政策信息的覆盖范围,提升政策信息的有效度。

    “青岛政策通”平台建成后将是全市最全的政策信息库,涵盖国家、省级、市级、区(市)级出台的政策信息,成为全市政策统一发布的新渠道。同时,将形成重点政策实施落地跟踪和评价新体系,建立政策申请办理流程新向导,完成政策大数据监控大屏分析和展示。预计建成后年浏览量超过100万次,汇集政策信息不少于1万条。

     

     

     

    36. 建成青岛市市民中心

    市行政审批局

     

    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使用面积约8700平方米,于2009年投入使用。全市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45个部门和12家从事公共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入驻,工作人员380余人,1373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及相关服务事项在大厅集中办理,年均办理业务57.9万件,业务承载量已经超过饱和状态。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大厅使用面积约5800平方米,开标室9间,评标室8间,每年进场交易项目达2000多个。由于招投标房间有限,已进场交易的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项目需要排队等候,隔夜评标、大型评标、样品展示区等情况基本无法满足现在评标的基础要求,下一步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集体)产权、大型医疗设备集中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事项都将纳入大厅交易,公共资源交易大厅将无法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

    参照国内先进城市建立的集行政审批服务、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要素交易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政务服务场所,按照集约、高效、开放、便民的基本要求,综合考虑实际需求,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会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财政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等单位对青岛国际会展中心、泛海国际中心、阳光百货场地、百丽广场、中诚嘉汇和山东路创业就业实训基地等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最终选址泛海国际中心场地作为市民中心项目。

    泛海国际中心位于福州路17-27号,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周边交通便利,整体租赁面积4.4万平方米,地下停车面积5000平方米,停车位充足,可同时停靠600余辆汽车。二是周边交通便利,位于连通南北交通要道的福州路上,西近五四广场,东临书城,南临奥帆基地,步行10分钟到达市政府。下楼即达公交站点,多条公交线路经过,东临2号线地铁出口。三是产权明晰。泛海国际中心是泛海建设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公司在全国的大城市遍布多种生态综合运用服务。改造为市级大厅具有明显优势。

    初步计划市民中心将于2020年5月底前实现行政审批服务局办公楼、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整体主楼裙楼智能化安装完工。市民中心投入使用后,将成为集行政审批服务、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要素交易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政务服务场所,运行后按照集约、高效、开放、便民的基本要求,新市民中心设置400个办事窗口,入驻工作人员1200余人。完成后将进一步优化我市对外营商环境,并将市级相关服务事项全部整合,真正形成只进一扇门办完所有事,为广大市民和企业等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2020年市办实事各项目情况介绍稿(政务公开解读用).do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可以通过公文法规查阅该文件的其他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