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目标,奋力打头阵、当先锋,以实干实绩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扛牢“国之大者”,提升稳产保供综合能力。一是抓好粮食生产。深化“五良”融合,实施小麦制种保险,全面推行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4.71亿元,小麦穗期实施“一喷三防”400万亩次,通过机收减损增收小麦1万吨以上,预计上半年全市小麦总产量155万吨。二是抓好“菜篮子”生产。统筹推进蔬菜、果品、茶叶、花卉、食用菌和中药材发展,建立14家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预计上半年全市蔬菜总产量200万吨左右,肉蛋奶产量超过50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39.4万吨。三是建好高标准农田。创新开展高标准农田“一张图”绘制工作,推进项目库建设,修订完善管护办法,上半年开工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10万亩。
二、突出项目带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效。一是强化项目带动。梳理全市农业农村领域社会投资类大项目32个,一线督导、现场推进,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1-5月,全市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4.8%。二是强化产业链驱动。高标准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推动葡萄、食用菌、马铃薯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10个园区、8个主导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占比从去年的10%提升至17%。三是强化“双强”促动。深入推进种业强农、智慧强农,成功招引国内生物育种龙头“未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部项目,全市在建过亿元种业项目达到8个。青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实现拓能增效,建立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织密“一图速览、一屏统管、一键直达”终端末梢。
三、坚持“点片面”统筹,塑造和美乡村建设新风貌。一是精细化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出台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年内建设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截至目前已开工67个,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二是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梯次建设6个省级、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今年以来举办重大节庆活动48场次,接待考察、研学550多批次。三是久久为功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进优化抽查评估方案,实现评价体系精简、上下联动提效、基层减负有效落实。在全市开展清洁乡村行动,村容村貌持续向干净整洁、规范有序转变。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260个村庄已全部开工建设。
四、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好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收官战”,制定区(市)领导联系帮包“强基”村任务清单,完成“强基”“创优”“示范”三类村精准研判、晋级转化。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评估,倒逼村党组织书记担当履职。二是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用好“法治青风”千人普法志愿团、骨干普法讲师团等力量,累计开展普法进村活动160余次。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10个区(市)、137个镇(街)全部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中心(站)。三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深化移风易俗,提倡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做深“好人故事会”“文化串门”等宣讲品牌,实施“美德+信用”进农村,累计开展宣传倡树活动3000余场次。
五、聚焦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一是推动农村改革系统集成。以14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改革试点为支撑,实施村庄集成试点,创建18个集成改革试点示范村。搭建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上半年全市新增交易额16.32亿元。二是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优化农村养老服务,完成231处村养老服务站(点)选址,229处开工建设。深化强校扩优行动,全市乡村中小学强校扩优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医共体成员单位药品配备重合率达到80%以上。三是推动各类资源向乡村倾斜。加大金融支农力度,落实“人才贷”“乡村好青年贷”等支持政策。成立8个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一线答疑、现场解惑,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600余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