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是典型的大都市带大农村,10个区市中7个是涉农区市,134个镇街中90个是涉农镇街,全市耕地面积654万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占户籍人口的58%。近年来,全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农村改革四大领域,创新思路打法,强化实践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东部沿海地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之路。
一、坚持“点片面”联动,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坚持把改善农村面貌放在乡村振兴的首位,以美丽乡村抓点带面、以示范片区集成引领、以全面整治整体提升,全面建设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幸福乡村。
一是以美丽乡村抓点带面。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创建行动,每年投入财政资金8亿多元,建设100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5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覆盖率达到24%,在此基础上打造出20多个“村嵌山海间、乡融田园里”的“鲁派民居”,成为青岛城市新名片。
二是以示范片区集成引领。着眼破解单村建设示范性不强和整镇整县打造要素投入不足的难题,创新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行动,以6个左右相连相通、集中连片、人文相近、产业相融的村庄群为单位,高质量建设10个市级、30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意见》,整合市级涉农资金10亿元支持片区建设。建立全程“赛马”机制,在名单确定、资金奖补、考核验收等环节开展打分排名,对大变化、大效果给予大支持大奖补。
三是以全面整治整体提升。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对82个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镇(街道)每月一暗访、每月一排名、每月一通报,暗访成绩通过市级媒体公开发布,推动农村环境由“清脏”向“治乱”拓展。深入开展节水、节肥、节药和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用薄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综合治理“三节三治”行动,出台《农业废弃物管理暂行办法》,将七类农业废弃物纳入法治监管范畴,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实现负增长。
二、坚持大项目带动,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牢固树立项目思维,发挥沿海开放城市优势,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大升级、动能大提升。
一是牢牢抓好大项目。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优选大项目、好项目上图入库、挂图作战。年初确定的48个过亿元农业大项目已经开工47个,完成投资61.4亿元。以举办农民丰收节为契机,新签约31个过亿元的大项目,总投资17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最大农业外资项目、总投资18亿美元的益海嘉里食品产业园,北方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中国供销国际智慧物流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香辛料市场上海绿色农产品博览园等一批大项目落地开工。
二是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实施农业新“金花”企业培育行动,以20家“链主”企业为龙头,推进延链、补链、强链。镇级层面打造出蓝莓、茶叶、葡萄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区市层面打造出油料、果蔬、饲料等8条百亿级优势产业链,市级层面打造出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等2条千亿级集群产业链,形成三级联动发展格局。
三是实施种业强农、数字强农“双强行动”。出台种业强农、数字强农“双强行动”实施方案,抢占乡村产业发展“制高点”。全市各类种业企业达到300余家,总产值85亿元,在农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等种业板块中均有单项冠军企业。获批创建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
三、坚持系统化推动,促进农村改革集成发力
打造齐鲁样板要靠改革增动力、激活力。青岛坚持以活权赋能为核心系统化、集成化推动农村改革,持续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源”。
一是活“地”。抢抓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前的“窗口期”,稳妥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3个区市的9个村庄承担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任务,5个试点村已全面完成延包试点,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依托700多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和3800多个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小农户”“土地流转+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托管”经营模式,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74.8%。
二是活“房”。稳慎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青岛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推进宅基地使用权有序流转,激活闲置宅基地和空置农房。率先开发完成农村宅基地综合管理系统并上线试运行,实现农户“零跑腿”进行宅基地申请。稳慎推进平度市国家级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出台制度性文件14个,首笔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抵押贷款成功落地。
三是活“权”。坚持系统化思维,将拓展农村产权权能,作为激活城乡资源流动的“活水阀”。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四权”担保融资,累计贷款20亿元。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交易范围由承包经营权向资产、股权拓展,累计完成农村产权交易1.6万多宗、交易额突破60亿元。创新金融支农模式,全国首笔湿地碳汇贷、全省首单碳中和债券相继在青岛落地。
四、坚持党建驱动,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经验
坚持与时俱进,构建以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的“一统领三融合”工作体系,赋予“莱西会议”经验新的时代内涵。
一是优化基层组织建设。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纵向不够坚强有力、横向不能全面覆盖的实际,创新党组织设置,构建起“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党员中心户”的组织链条。出台《关于开展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镇进行扩权赋能、减负增效。推进“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变“向上对口”为“向下对应”,让镇党委集中精力抓党建、抓发展、抓治理、抓服务。
二是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和组织载体,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总结出资源开发、合作经营、服务创收、飞地园区等“强村十法”,全市行政村(村改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开展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试点,今年已经清查回收土地3.6万余亩,试点村均增加集体资产近4万元。
三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将中国农民丰收节提升到市委、市政府层面主办,以“庆丰收迎盛会”为主题组织系列活动40场,带动农产品销售额18.6亿元,把丰收节打造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持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梯次打造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覆盖率达99%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