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数字化管理,基本公卫服务提质增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2-12-29
字体大小: 打印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探索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全量数据质控信息化建设,创新监测手段,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果,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使百姓获得感明显增强。

数据实时采集 夯实服务基础

采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有关查体、随访等基础数据,是建立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的起点。青岛市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和软件配置投入力度,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抓起,推动实现“一数一源”,确保数据质量可控、源头可溯、真实可靠,夯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础。

强化村级设备配备。青岛市从村级医疗机构硬件更新入手,强化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源头管理。青岛市为全市2800个村卫生室配备重点人群智慧化随访设备及康复理疗设备,配备率目前达到82%;为330个中心村卫生室配备血液分析仪、除颤仪和心电图机等设备,便携化、智能化设备逐步成为日常配置,基层健康数据实现了实时采集。

实行数据自动上传。青岛市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动基层卫生服务信息在随访设备和信息系统之间稳定、及时、安全传输,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自2017年起,青岛市在全市推广智能随访箱、健康查体车等智能化服务终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村入户”零距离服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糖等数据,直接通过智能随访设备上传至业务信息系统,既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也减轻基层医务人员多次录入的工作负担。

目前,全市配备便携式随访箱2000余个,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每年近400万人次受益,自动采集上传数据4300余万条。

开展智能服务试点。按照“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的思路,青岛市积极拓展智慧赋能在基层的应用场景。

支持西海岸新区、崂山区使用智能语音外呼技术,进行慢病随访、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同步开展疫情防控、疫苗接种、慢病防控宣传等多项精准服务,覆盖常住人口200多万,至今已累计服务630万人次。

支持胶州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部署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和临床辅助诊断平台,通过智能分析为基层医生推荐适宜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初步建立基层“AI医疗”医防智能融合模式。

全量数据质控 提升服务质量

数据质量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字化管理的核心。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青岛市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量数据库,改变以往用样本代表整体的传统评价手段,搭建透明、客观、权威的质控体系,以“数据驱动监管,监管促进业务”模式,推动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提升。

搭建数据平台。青岛市建立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中心,汇聚自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实施以来,全市10个区市、800多万份电子健康档案的全量数据,实现全量数据的可计算、可质控、可展示,提供全面、真实、清晰的可视化数字“驾驶舱”。

目前,全市共建立10条稳定的数据通路,积累数据约2.5亿条,分析结果约4亿条,每天产生计算结果达800万条以上。

革新质控体系。根据国家和省级相关规范,结合工作实际,青岛市建立既符合基层需求,又具有青岛特色的数据质控系统。

一是确定数据采集规则。市级数据中心与各区(市)各业务系统实现直接对接,数据由中心端直接抽取并转换,避免“二倒手”数据。

二是确定数据比对规则。采用总量核查法,确保页面数据与数据库数据一一对应。

三是明确质控规则。被判定为不规范的业务数据能够追踪到具体档案,能够明确具体问题。

数据质控系统上线运行以来,共研发统计指标384个、质控指标75个、统计图表11套、可视化图表25套,全市基层卫生工作实现“一屏尽览”。

规范服务流程。青岛市优化基层医疗和预防融合的服务环境,以服务对象为核心,以数字化全流程管理为手段,以数据挖掘为引擎,以深度优化再造服务流程为目标,试点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改革。

青岛市从门诊诊疗服务和人群健康管理两个层次,完善家庭医生、护士以及公共卫生科室人员的责任、分工,依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考查医务人员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实现基层服务细化、闭环和高效。目前,全市3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开展基层服务流程改造。

评价“三个转变” 注重结果运用

青岛市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运行监控和运行评价,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评价方式从抽样核查向全量信息质控转变,评价重点从服务数量向服务效果转变,评价频次从年度集中评价向常态化数字监控转变。

成立质控中心,强化市级指导。青岛市成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控制与指导中心,分别由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牵头,从全市遴选经验丰富的193名专家,成立医防融合、妇幼保健、中医药健康管理等6个项目专业组。各专业组每年开展不少于2次技术指导和培训,每次指导覆盖所有项目及所有区市,同时对年度重点项目进行随机抽查和重点核查,指导结果通过市级信息平台进行反馈,并追踪整改落实情况。截至目前,市质控中心共抽样核查档案1.3万余份,反馈问题及建议2000余条,区市整改落实基本全覆盖。

将日常评价和年度评价相结合,强化结果运用。青岛市充分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坚持分级管理、公开透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采用日常评价和年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综合评估。

日常评价侧重对项目的真实性、规范性及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核查,年度评价侧重对年度服务总量、质量及效果进行评估。结合实际,青岛市每年对绩效指标和评价方式进行论证更新,确保目标内容定得准、不跑偏,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既充分落实上级重要部署和重点要求,又引导区市拉高标杆、创先争优,构建起导向鲜明、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青岛市将日常评价和年度评价结果与补助资金拨付挂钩,权重分别占40%和60%,对于工作不力的区市扣减相应补助资金,奖励先进区市。

运用大数据分析,优化评价方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面广泛、服务对象庞大,传统抽样核查的方式由于样本偏差,无法科学、客观地反映基层业务开展真实情况。青岛市通过对全市全量数据的采集与质控,可在市级、区市级、机构级三个层级,对服务指标完成度、规范性、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进行项目绩效监控和评价。

目前,青岛市对评价体系的384个统计指标和75个质控指标,每天进行动态分析、自动打分,10个区市工作排名均实现实时可视化展示,便于市、区(市)行政部门掌握工作进度、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