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青岛市环境状况公报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9-10-15 来源 : 青岛市环保局
字体大小: 打印
    一、综述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市政府批准了《青岛市“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对“十一五”期间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部署。
  一年来,我市紧紧抓住筹办奥帆赛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全面落实治污减排措施,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以奥运筹备促进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完善奥运筹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7年,全市环境保护投资达到76.25亿元。在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耗快速增长的形势下,全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实现双下降: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第八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地、河流及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奥帆赛场水质整体状况良好;市区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状态;辐射环境质量维持在天然本底水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较上年削减16.14%、6.03%。
  二、 空气环境
  状况
  1、环境空气质量
  2007年,市区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分别为0.097毫克/立方米、0.054毫克/立方米和0.026毫克/立方米,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限值,连续第八年稳定达标。与2006年相比,可吸入颗粒物持平,二氧化硫下降0.00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上升0.002毫克/立方米。
  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2%,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空气质量Ⅰ级(优)天数47天,同比增加10天,Ⅱ级(良)天数286天,同比减少9天,Ⅲ级及以上天数32天,同比减少1天。Ⅱ级以上天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分别为93.1%和6.9%,可吸入颗粒物仍是影响市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污染在采暖期相对较重。
  五市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分别在0.048~0.063毫克/立方米、0.020~0.024毫克/立方米、0.011~0.017毫克/立方米之间,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各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5.1%99.5%之间,其中即墨同比持平,莱西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其余三市均升高,升幅在0.31.4个百分点之间。
  2、大气降水
  全市降水pH年均值为5.65,高于酸雨限值,降水酸度同比基本持平,酸雨频率为4.77%,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除莱西市外,其它县级市未出现酸雨。
  3、废气排放
  全市废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排放总量分别为12.29万吨、3.36万吨,比上年分别下降16.14%和21.27%。其中,工业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分别为9.56万吨、2.10万吨,比上年分别下降18.97%、29.56%,粉尘排放量0.48万吨,比上年增长7.67%;全市生活及其它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72万吨,比上年下降4.63%,烟尘排放量为1.25万吨,比上年增长2.68%。
  措施与行动
  1、强化节能管理,改善能源结构
  一是强化工业节能,全面推行能源审计,严格实行节能监察,积极推广节能技术,青岛啤酒股份公司等一批节能先进企业和节能优秀成果获得了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二是加快推进能源重大项目建设,黄岛发电厂三期第二台66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11月份顺利竣工并网发电,使我市主力电厂装机容量达到328万千瓦。三是推进风能、太阳能、清洁能源开发等项目,已经实现和正在实现的风能装机规模达到14万千瓦,奥运太阳能场馆以及胶州湾太阳能新产业基地等示范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奠基。
  2、加强治污减排,防治燃煤污染
  通过加快重点脱硫工程建设、淘汰燃煤锅炉、推进电力工业上大压小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控制燃煤污染。2007年,有13个发电机组共18台锅炉安装了脱硫设施并投入运行,全市脱硫机组装机容量已达到火电机组装机总容量的86%;继续开展淘汰燃煤锅炉工作,全市已累计淘汰燃煤锅炉 3027台;对7个共5.5万千瓦小型发电机组实施了关停,治污减排目标初步实现。
  3、加大工作力度,办好市办实事
  市政府将“改造燃煤锅炉,更新公交车辆,防治扬尘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确定为2007年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办好的10件实事之一,着力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2007年,全市建成脱硫设施并通过环保验收的10吨/小时以上锅炉48台,锅炉总吨位1685吨;400辆公交车进行了置换更新,尾气排放达到欧III标准;市辖12个区市均配置了洒水车,全年共出动洒水车2.09万车次,累计洒水道路长度8.3万千米,洒水量32.1万吨,为改善岛城环境空气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4、采取多项措施,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
  我市加大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力度。全市投资15806万元更新老旧公交车辆,有效缓解了公交车“冒黑烟”问题;在市内七区全面开展了简易工况法检测工作,建成并运行7个机动车排气检测站、18条简易工况法检测线以及14条双怠速法和自由加速法检测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2类车辆3种方法”(汽油车、柴油车,简易工况法、双怠速法、自由加速法)的规范化检测,实施了机动车排气检测/维修制度,全年有近万辆排放超标车辆得到维修治理,对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环保部门开展了机动车排气污染专项整治工作,监督抽检机动车1万余辆,处罚尾气超标车辆1318辆。
  5、其他
  城市集中供热、燃气事业继续得到快速发展,市区全年新增供热面积663万平方米,累计供热面积达到4111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增长5.26%;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79715吨,供应煤制气总量9516万立方米,供应天然气总量18103万立方米,城市气化率保持100%。积极推广使用生物质能、太阳能、海水能和地热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三、水环境
  状况
  1、水环境质量
  全市33座水库主要监测指标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
  市区崂山水库、棘洪滩水库、大沽河水源地、吉利河水库、小珠山水库及书院水库6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监测指标均达标。与上年相比,各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崂山水库、棘洪滩水库总氮含量仍较高,处于中营养状态。
  全市31条主要河流63个监测断面中,水质达到或好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占46.0%。河流功能区达标率为65.1%,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2、废水排放
  全市废水排放总量31730.81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9412.17万吨,生活污水排放总量22318.64万吨;主要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5.36万吨,比上年下降6.03%。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排放量分别为1.04万吨、 546.49吨、23.65吨,比上年分别下降20.96%和27.01%。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4.32万吨和5478.87吨。
  市区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共处理城市废水15993万吨,其中处理生活污水11646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88%。全市17座污水处理厂共处理废水25987万吨,去除化学需氧量13.08万吨、氨氮0.69万吨、总磷0.16万吨。
  措施与行动
  1、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
  开展了全市饮用水源地基础状况调查工作,组织编制了《青岛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加大了对崂山水库、大沽河等重点水源地的监管力度,重点查处农家宴、养殖、垃圾等污染问题;开展了建立水源生态保障机制、补偿机制的调查研究工作,开始了对重点水源周边区域给予专项财政建设资金扶持的有关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2007年,投资9.79亿元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相应配套管网建设。完成了城阳上马污水处理厂等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新改扩建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4万吨/日;楼山河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完工,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开工建设。
  3、强化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
  完成了全市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基础调查、跨地市和跨区县流域污染调查与处理以及李村河流域污染现状调查等工作,修编了全市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实施规划。继续开展过城河综合治理,投资1.04亿元用于河道及小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启动了大村河下游治理和李村河南岸截污工程,实施了墨水河(即墨)、峄山河、豆金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采取截污、清理垃圾、淤泥、砌筑河堤、绿化美化等措施,改善城市河流面貌,部分河段水质得到改善。
  四、近岸海域环境
  状况
  2007年,青岛市近岸海域监测点位的功能区点位达标率为71.9%,与上年持平;全市近岸海域监测点位中水质达到或好于《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标准的占68.8%,同比上升6.3个百分点。
  胶州湾内南部、西南部海域水质良好,达到或好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胶州湾西部、西北部盐业养殖区水质有所改善,水质以三类为主;胶州湾北部(墨水河)和东部过城河入海口附近海域水质以劣四类为主。
  奥帆赛场及其附近海域海水水质整体状况良好,各点位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胶州湾外黄海近岸海域水质同比保持稳定,除个别点位外,均达到或好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状况良好。
  市区海水浴场夏季水质总体以优良为主,其中金沙滩、仰口海水浴场水质总体为优;第一海水浴场总体为良;石老人海水浴场总体为一般。
  措施与行动
  1、加强奥帆赛场周边排污监管
  加强了前海一线,特别是浮山湾海域陆源排污的监督管理,环保、市政、城管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加大对前海一线排水口和汇水区范围内重点排污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奥帆赛区海域水质达标。
  2、实施胶州湾综合治理工程
  2007年,我市以胶州湾海域及近海岸线保护为重点实施了胶州湾综合治理工程,编制了《胶州湾功能区水质达标规划》、《胶州湾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等多项规划,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胶州湾水域及近海岸线提供了科学依据;严格控制胶州湾填海项目审批,暂停受理各类填海项目;在大沽河下游两岸及河口两侧浅海区域选划约40平方千米的保护区建立胶州湾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进行湿地的涵养和修复;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启动人工鱼礁建设计划,促进胶州湾海域的生物多样性,逐步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3、强化审批与监测
  我市严格执行海洋、海岸工程和涉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审核入海排污口设置项目,加强了对海洋环境的监控,重点加强海洋水质、水文和海域赤潮监控,促进海洋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五、声环境
  状况
  全市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总体状况良好。
  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4分贝,同比基本持平,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2分贝,与上年持平。市区功能区噪声8个国控监测点位昼间和夜间噪声等效声级均达到相应标准要求,功能区达标率为100%。
  五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51.7-53.7分贝之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66.0-67.6分贝之间。五市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同比基本持平,声环境质量较好。
  措施与行动
  1、治理建筑施工噪声
  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的污染防治,环保、建委等部门联合执法,有效控制违章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扰民现象发生。
  2、加强中高考期间噪声管理
  继续开展“为考生送安静”活动,有关部门重点加强了对全市各中高考考场周边的声源控制,加大了对居民居住区、科研文教集中区等重点区域的执法检查力度,为广大考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迎考环境。
  3、建设噪声达标区
  全市新建环境噪声达标区2块,面积15.26平方千米,全市共有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55块,面积367.13平方千米。建成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6.88%。
  六、固体废物
  状况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98.8万吨,主要为粉煤灰、炉渣、尾矿、钢渣、含钙废物等,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723.39万吨(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39.71万吨),综合利用率98%。
  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1.1933万吨,主要有废碱、表面处理废物、染料涂料废物、废矿物油、无机氰化物废物等,全部进行了贮存、综合利用和处置。全市医疗废物产生量3297.8吨,集中处置率100%,处置方式为无害化焚烧。
  市区生活垃圾清运量109.9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处置方式为卫生填埋。
  措施与行动
  1、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建立了规范化的医疗废物处置管理体系,医疗废物收集范围已扩大到社区个体诊所和乡镇卫生院,动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已纳入医疗废物管理,我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范围和处置量大幅增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100%。
  2、强化危险废物处置监督管理
  在全市8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中全面实行规范化管理;环保部门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开展了危险废物和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隐患排查工作;严格落实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和经营许可证制度,全市全年安全转移并处置危险废物1.6万吨。
  3、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取得新突破
  铬渣、白泥、电石泥处理等历史性难题得到破解。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至2007年5月25日,我市铬渣资源化处置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共处置铬渣21万余吨,在全国率先完成铬渣处置任务,取得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多赢的良好效果。与此同时,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也取得进展。2007年5月17日在黄岛发电厂举行了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启动仪式。此外,继实施海晶化工电石泥用于青岛碱业纯碱生产原料后,我市又在电石泥应用于热电烟气脱硫项目上取得了新突破。
  4、积极推进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
  青岛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是《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建设规划》中确定的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之一,也是奥运帆船比赛重要保障设施,其规划服务区域为山东省内青岛、烟台、威海等市。该处置中心规划用地302亩,总投资1.46亿元,设计处理能力为4.0万吨/年,能够实现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2007年,处置中心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处置中心危险废物填埋场和危险废物焚烧炉两主体设施已经基本建成。
  七、辐射环境
  状况
  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大气沉降物总β含量均属正常水平;地表水、近岸海域海水、生物和土壤样品放射性含量仍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未监测到明显的放射性污染。
  主要饮用水源地崂山水库、棘洪滩水库总β放射性水平可以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要求。
  环境电磁辐射总体状况良好,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干线综合电场强度均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公众照射导出限值要求。
  措施与行动
  环保部门制定和完善了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辐射安全许可证预审的工作程序,加强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核技术应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验收等工作;围绕清查放射源,完善了申报登记和动态档案等基础工作,加大了对放射源的监管力度,开展了辐射环境安全专项检查活动,对全市所有辐射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对166枚废旧放射源进行了安全处置,消除了环境安全隐患。
  八、生态建设与保护
  状况
  全市生态环境保持稳定,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了功能区标准,地表水、地下水与海水水质总体稳定,森林覆盖率达到33.8%,水土流失治理率73.6%,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4.4%。
  全市共有各级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13处,其中,自然保护区国家级1处、省级5处、市级1处;风景名胜区国家级1处、省级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29.22平方千米。
  措施与行动
  1、大力发展绿化事业
  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城市绿化地方标准,实施了大工程带动战略,进行了高速公路、滨海公路、胶济电气化铁路等两侧的林带补植和可视范围绿化。2007年,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实施了飞播造林工程,全市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86万公顷;市区共植树150万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81%;市区园林绿地面积达9191公顷;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83公顷,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12.19平方米;全市现有公园数量101个。
  2、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我市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不断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依法开展水保监督管理,全市新开工和续建小流域重点项目21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多平方千米,崂山南九水等两个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首批28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城阳太和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清洁型小流域。
  3、开展生态市建设
  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工作稳步推进,通过了省级考核;开展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试点工作,5个县级市分别制定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即墨市、胶南市、莱西市成为首批国家级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市。
  4、引导发展生态农业
  我市在农业生产中实施农药减量控害行动,推广节约型施药技术,引导农民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充分利用农艺、物理、生物、生态等综合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保护农田、果园的生态系统,建成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全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94处,推荐认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52个、绿色食品64个、有机农产品38个。
  九、气候与自然灾害
  状况
  1、气温
  2007年,全市平均气温异常偏高,年平均气温13.8℃,为197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全市极端最高气温为36.9℃,出现在胶州(5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1.0℃,出现在莱西(2月2日)。
  2、降水
  2007年,全市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多,全市平均年总降水量为1051.2毫米,较常年同期多390.5毫米,较上年同期多516.9毫米。胶南年总降水量最多,为1457.2毫米,平度最少,为771.4毫米。
  3、日照
  2007年,全市日照时数均正常,全市平均年日照总时数2221小时,较常年同期少311小时,比去年同期多82小时。莱西日照总时数最多,为2441小时,崂山日照总时数最少,为1948小时。
  4、气象灾害
  2007年,影响青岛市的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暖冬、暴雨洪涝、冰雹、雷电、大风、大雾和秋季连阴雨等,气象灾害属偏重发生。其中暴雨灾害占2007年气象灾害62.5%,冰雹灾害占18%,龙卷风灾害占15%,其它灾害占4.5%左右。
  措施与行动
  1、提高预报准确率,做好决策气象服务
  2007年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4%,温度预报准确率达到96.2%,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坚持把决策服务放在首位,年内报送天气专报等重大气象信息32期、降雨情报82期、每周天气预报48期、专题分析36期,通过应急视频会议系统、决策服务网、手机短信等渠道,及时发布重大、重要气象灾害信息,为全市指挥抢险救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圆满完成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啤酒节、海洋节、崂山旅游文化节、全国自行车冠军赛等重大活动的保障任务。
  2、做好新农村建设服务
  围绕关键农事季节,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跟踪服务,提供雨情、温情、土壤墒情信息以及生产建议80余期。开展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全年组织开展增雨、消雹、增雪作业9次,增加降水1000万吨,防雹保护面积 500余万亩,增加降雪20万吨。
  3、完成2007青岛国际帆船赛气象保障任务
  在奥帆赛场投放浮标站1套、更新赛场周边海岛岸基自动气象站、奥帆中心自动气象站建设并投入使用、建设完成中对流层和移动边界层风廓线仪各1部,以奥帆赛场为中心的立体观测体系基本建成,并实现可靠运行。进一步完善了奥帆赛区强对流、大雾、弱风等灾害性和高影响天气的预报技术方法,特别是浮标站逐时风的解释应用方法的准确率进一步提高。完善了奥帆赛服务产品制作分发系统和中英文奥帆气象服务网站。制定了《2007青岛国际帆船赛气象服务方案》和《2007青岛国际帆船赛开(闭)幕式气象保障方案》。气象信息准确及时、简洁高效,既避免了运动员出海后无法比赛造成体力消耗,又便于赛事的安排,受到国际帆联官员、奥组委和各国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
  十、环境监督与管理
  1、环境法制
  2007年10月19日,《青岛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经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9次会议审议通过,11月23日报经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通过并批准,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环保部门进一步规范和加快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分解执法职权,落实执法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开展了环境执法案卷评查和提高行政处罚执行率活动,2007年,全市共下达环境行政处罚2540起,其中罚款2016起,罚款额较上年提高了31%。
  2、绿色系列及环境友好单位创建活动
  2007年,全市有126家单位被命名为环境友好单位,青岛一中、山东路小学、嘉峪关学校等3所学校获得国家级“绿色学校”称号,香港中路社区获得国家级“绿色社区”称号。我市共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单位12个,省级绿色单位62个,市级绿色单位570个。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
  我市将污染物总量控制纳入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确保新改扩建项目在总量控制范围内排污,促进了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全市全年环评审批项目2470项,监察建设项目近2万家次,对违反环保“三同时”制度的及时进行了立案查处,拒批项目59个;环保部门加大了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验收工作力度,建设项目验收数大幅提高,创出了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新经验;加强了规划环评,全市16个开发区区域环评开展率100%,有效地保障了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
  4、环境污染监督
  环保、发改、工商、司法、监察、经贸、安监等7部门联合,连续第四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2007年组织了4次集中检查活动,市政府对83个超标排污单位进行了通报,挂牌督办了56项污染问题,有力地打击了违法排污行为。环保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重点企业监管办法》等“4个办法”,加强了对国控、省控重点污染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监督管理,自2007年7月1日起,每10天对100家重点企业监察一次,每天对17家污水处理厂采样监测一次,以大频次大力度的方式强化对污染企业的监管,督促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和达标排放;组织实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54个,累计投资3413万元;启动了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共对146家符合条件的重点排污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发放了排污许可证;对15家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督促落实治污、减排措施,推进污染治理工作。
  5、环境监测
  全面开展环境空气、水、噪声、生物和放射性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工作,继续进行重点大型公共场所室内空气监测及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等工作;建立了环境质量月通报制度,定期向市区两级领导班子通报环境质量状况。市政府批准投资2500万元分三期(2007-2009年)进行全市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设备配备。其中一期建设资金539万元,主要用于空气污染事故的监测和采样。全面推进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全年共安装废气和废水自动监控设备106套并全部实现联网,为及时掌握全市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实现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向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污染源普查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是一次重大的基础国情调查,按照国家要求,凡在我国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均属普查对象。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和统一部署,2007年,我市成立了市、区两级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设立了相应的普查机构,全市共选聘普查员、普查指导员2600多人,并于2007年12月开始了污染源清查工作。
  7、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及ISO14001认证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复同意青岛高新区市北新产业园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市全年完成了39家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50个单位通过了ISO14001环境标准体系认证,新增7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完成12个新能源项目。我市累计已有232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357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50家企业成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8、国际合作与交流
  环保国际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两国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联合声明》,其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和扩充青岛等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青岛被指定为唯一与日方合作共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9月,胡绍军副市长代表我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日本国北九州市志贺幸弘副市长签署了两城市间循环型城市建设合作备忘录,为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一、公众参与
  1、环境信访
  环保部门加强了12369品牌建设,畅通信访、信息渠道;认真组织做好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30件,市政协提案29件,办理率、面复率、满意率均为100%;全市共立案处理来信、来访、电话、传真类环境投诉5277件,处理率100%、处结率99.9%。2007年,我市环境矛盾纠纷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4%,油烟噪声扰民投诉下降了27.4%。
  2、宣传教育
  以纪念“6•5”世界环境日为重点,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邀请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同志进行了视察;深入开展了“青岛环保世纪行——绿色奥运行”活动;青岛日报开设了《推动节能降耗力促污染减排——青岛节能减排进行时》、“绿色奥运行——环保篇”2个专栏, 对我市节能减排、迎办绿色奥运所取得的瞩目成绩和成功经验进行了集中介绍;举办了环保网上访谈活动,举行了“奥运与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
  “碧海蓝天”环保网站建设健康发展,不断完善和更新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栏目,全年发表信息8000余篇。


  青岛市环境状况公报编写单位
  主 持 单 位:青岛市环境保护局
  提供资料单位:青岛市林业局
  青岛市气象局
  青岛市农业委员会
  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青岛市市政公用局
  青岛市建设委员会
  青岛市城市园林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