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岛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6-01-06
字体大小: 打印

2006年1月6日在青岛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明君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较好。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95.5亿元,增长16.9%,超过计划2.9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0.4%、20%和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8%;外贸出口增长26.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5.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万元GDP能耗为1.04吨标准煤。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15.02万吨,增长18.8%,是1999年以来首次超过300万吨。农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增速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63.3亿元,增长29.4%,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73.3亿元、利润186.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857.3亿元,增长35.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3.22%,比年初上升2.01个百分点。
  (三)循环经济发展初显成效。全市有40余家企业开展实施清洁生产,累计开发400多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预计全年每万千瓦时工业用电创造增加值9.0万元,同比提高6.3%。
  (四)重点项目建设势头良好。年初确定的40个重点产业集群项目已开工和竣工39个,占97.5%。1—11月份,全市过亿元的在建项目达396个,增长80%,完成投资392.6亿元,增长73.3%,其中新开工项目272个,增长134.5%。
  (五)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865.9亿元,增长15.8%。成功举办了消费电子国际博览会等展会活动和首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
  (六)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304.6亿美元,增长25.2%,其中,完成出口额175.9亿美元,增长26.4%。
  (七)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3亿元,增长35.1%;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3.1亿元,增长23.4%。
  (八)民营经济增势强劲。预计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186亿元,增长25%,实现税收146.4亿元,增长31.6%。完成进出口额158.6亿美元,增长29.6%。
  (九)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全市主要经济系统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国有饭店改革全面启动。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核准制与备案制全面实施。海水淡化管理体制等改革已形成初步意见。7个“城中村”集体资产处置和股份制改造工作完成。
  (十)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有效。实施了一大批富民利民工程,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与繁荣稳定。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加强改善薄弱环节。财政用于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分别达到33.85亿元和5.43亿元,增长28.2%和31.3%。全市实现城乡就业30.18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5%,增速提高6.4个百分点。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攀荡,部分企业效益增幅下降;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不足;发展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受外部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农民收入增长难度较大,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艰巨。
  三、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思路、目标和措施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2006年的经济工作,对于“十一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
  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国家政策取向,结合我市实际,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外贸出口增长1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上年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左右;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科教文卫体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2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达到0.86吨标准煤,降低4.4%;万元生产总值水耗达40吨,降低2.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45%;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资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1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公共安全感指数达到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城市污水厂污水集中处理率(七区)达64%,建成区绿化率达39.2%,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主要措施:
  一是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取创建2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新增10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0家清洁生产企业和30家资源节约型企业。推动建立全面覆盖的绿色消费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节约意识,提倡节水、节电,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和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强化污染综合治理。
  二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扩建100处镇村文化中心,完成50个镇(街道)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2006年重点建设解决61个村吃水、33处旧房改造、915户有线电视、42个医疗室、15座桥涵以及部分环卫设施、文化活动室、老龄活动中心等问题;新建“村村通柏油路”550公里。继续搞好河道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平度、莱西工业化进程。
  三是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增加政府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市本级支持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资金1.8亿元,增长29.3%。重点支持研究和开发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2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选择4-6家重点企业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加快建设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支持海尔、海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潜水器基地和软件园(市南)二期工程建设;设立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制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鼓励政策。
  四是加快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确保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落实环保措施的前提下,重点推进1000万吨大炼油、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海尔家电信息产业集群、泰科电子连接器、北汽福田挖掘机等产业集群项目。进一步发展装备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支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五是创新招商和贸易方式,促进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做好重大外资项目的跟进服务工作。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强化科技兴贸,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设立工业园区、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项目。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环境。进一步加大国内招商引资力度。
  六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贯彻落实国家工资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增加居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商业网点连锁经营、农资物流配送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全面规划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促进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植服务业大集团、大品牌,提升服务业标准化、社会化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全面构建区域性商贸、旅游和会展服务中心。推动建设区域性金融、信息和中介服务中心。大力建设区域性科教、文化和体育服务中心。
  七是创新机制和体制,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推进“城中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完善投融资体制。推进要素市场建设。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力争新增上市公司2家。
  八是加大培植、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和财源经济加快发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重点培育500家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积极发挥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和财政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推进政府收支分类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九是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创建科技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批“优质加特色”市区初中学校,实施“双高普九”工程。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题。推动建设现代文化名城。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60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群众性体育设施。重视搞好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十是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扩大就业。实现城乡就业20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五保对象补助标准,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关心群众生活。积极办好10件市办实事。积极解决市民住房困难问题。加强文明城市管理。抓好“平安青岛”建设。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