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青岛市统计局2022年工作总结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3-02-16
字体大小: 打印

  2022年,市统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部署要求,以“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为抓手,深化统计现代化改革,强化统计法治建设,加快统计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为促进青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统计支撑。

  一、聚焦党的建设,坚决扛起党的建设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全年组织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12次,开展专题教育9次,带头讲党课,班子成员和支部书记讲专题党课17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压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年召开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专题会议2次。全力配合做好市委巡察市统计局党组工作,制定47项具体整改措施,并全部整改完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6次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建立《中共青岛市统计局党组数据安全责任制》系列保障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组织开展“作风能力提升年”十大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年压减文件数量10%以上。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对6名同志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和诫勉谈话。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目标-责任-督查-考核-使用”一体推进机制,激发机关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实施年轻干部“苗圃计划”,完善“导师制”,举办青岛市统计系统职业技能竞赛,获得首届省统计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

  二、聚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狠抓经济运行分析研判,促进经济大盘平稳运行。按月度、季度及时分析研判全市及分区市GDP、工业、投资、经贸、服务业等10大行业、47项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增速、占比、贡献率等数据趋势变化,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分析,强化过程调度,提出“一区一策”,形成“三张清单”120余张,促发展建议80多条。12次在市重要会议汇报经济运行情况,撰写各类专报、信息等219篇,采用76篇101次,国家、省、市领导批示42篇51次,为今年全市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向上发展做出贡献。2022年全年GDP增长3.9%,与全省持平、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增量在全省首位度均提升,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6.6%,区域贡献居首位。

  三、聚焦提升有效投资质量,狠抓投资统计分析,有效投资拉动作用明显。突出抓好发展主线投资监测。创新建立城市更新建设专项统计监测制度,全面反映“三年攻坚行动”投资成效。2022年全市开工建设城市更新项目1060个,完成投资超过2000亿元,占全市投资的28.1%,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5个百分点,贡献水平超过50%。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投资监测。开展50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监测,全面反映全市“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工作成效;创新开展“四新经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24条重点产业链投资专项监测,2022年全市“四新经济”投资增长20.8%,数字核心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1.1%,高端产业链投资同比增长15%以上。突出抓好投资项目纳统质量。严格投资项目纳统标准,对32个投资30亿元以上新项目评审认定,帮促397个项目实现纳统。2022年全市新开工纳统项目3081个,完成投资超过2500亿元,有力保障全市投资平稳增长。

  四、聚焦服务重大战略推进,狠抓统计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反映全面精准。强化数字赋能和流程再造,创建“经济运行一张图”“最多报一次”信息系统,成功入选全市数字化政务服务“双12”重点工程;创新建立“一个工作专班+两个网络+三个数据库+四个机制+APP实时监测”纳统“青岛模式”,2022年全市新增纳统企业拉动GDP增速1.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38.5%,比上年同期提升12.6个百分点,月度新增纳统企业1173家,同比增长35%。相关做法得到了省统计局主要领导和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深化GDP核算改革,制定区市级GDP统一核算方案,破解区市核算堵点,实现全市与区市GDP“零误差”。聚焦服务重大战略推进,制定“两高”行业监测制度,创新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案,开展碳达峰目标及实施路径研究。完善功能区统计监测制度,改革功能区增加值核算方法,全面反映功能区发展成效。建立健全派生监测制度,同步监测新经济、24条产业链、“十强”产业等派生产业发展。“十强”产业统计监测体系、“最多报一次”等2项改革创新成果和1项改革创新建议被《青岛改革》刊发。

  五、聚焦基层基础,狠抓数据源头建设,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部署要求,持续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加强基层队伍、机构、人才、驿站、网络体系建设。全市已建立基层网络2084个、选配网格员2167名、建成统计驿站206个。加强数字化建设,“智慧统计”平台成功上线,“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企业、社会、决策服务驶入快车道。制定数据质量管理核查制度,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全程、全域、全员管控体系。举办“全市提升领导干部统计工作能力”培训班,提出促进行业发展更好反映发展质效建议30条,创新“金点子”案例85个,对全市经济整体增长发挥了明显的带动作用,培训得到市领导充分肯定。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向省局推荐15名省级基层人才候选人。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推动10个区市局全部设立统计执法监督机构,基层执法队伍基本满足工作要求。

  六、聚焦依法统计依法治统,狠抓统计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统计生态。突出抓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党组理论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先后7次组织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撰写体会文章,不断提升统计治理效能的能力和本领。突出抓好领导带头示范引领,积极推动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2次专题学习统计法律法规,督导各区(市)党委、政府20次专题学习,有序推动《统计法》进党校。突出抓好“统计造假不收手不收敛问题专项纠治”和省统计督察准备工作,制定统计督察65项清单和专项纠治“四个必查”17项清单,组成6个督导组到区(市)督导,“双随机”执法检查企业971家,依法对3家违法企业立案查处;摸排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企业)1万个,发现问题92个。突出抓好数据管控制度体系建设,严抓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制定出台统计数据质量全程管理体系,组织实地核查“四上”企业、项目和村居8343家,数据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突出抓好统计监督与其他监督协同贯通,落实与市纪委监委制定《统计违法案件移送办法》要求,及时向市委巡察组反馈19个市直部门统计监测评价,畅通与市委组织部的组织监督协同,完成市委组织部安排的有关领导、人大及政协代表拟任人选资格审核任务共23批次,单位13个、2532人,圆满履行统计监督职能。

  七、聚焦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狠抓普查调查和调查研究,不断提升决策咨询水平。积极筹备“五经普”工作,成立全市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收入法GDP核算的结构问题”等专项课题研究,高质量制作43个普查模板,全面完成4项国家、省级“五经普”专项试点。认真做好“七人普”课题研究成果开发,组织开展人口规模、分布、结构等发展趋势等8个专题研究,2篇次获得市领导批示。开展“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社会治安”等领域民意调查及企业家政务服务满意度调查22项,与19余万市民沟通交流,征集意见建议1万余条,撰写调查报告11篇,为改善社会民生、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咨询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