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据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数字中国、数字强省战略部署,以数字青岛建设为统领,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综合改革主战场,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聚力开展系列改革攻坚,高水平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青岛样板,争创数字中国标杆实践区。
一、聚力数字青岛建设改革攻坚,在“统”上见真章
(一)统筹发展规划。做好《数字青岛“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印发《数字青岛2025年行动方案》及专项工作方案,确保数字青岛2.0收官与数字青岛3.0规划高度衔接。
(二)统筹推进落实。完善数字青岛建设专项小组统筹协调机制,研究解决数字化转型重点难点问题,全面评价“十四五”期间全市数字化建设工作。推动数字县域建设,鼓励各区(市)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理论技术创新、市场化数字服务运营场景等先行先试。
(三)统筹项目建设。对标国家数据局投资支持方向,重点推进数据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等领域项目建设,动态更新数字青岛2025年重点项目库,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及地方专项债等支持范围。加大政务信息化项目统筹,完善项目全流程管理机制,出台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制发市级统建清单,实现市、区(市)项目全口径备案。
(四)统筹场景应用与标准建设。持续打造跨部门、跨领域标杆场景,发布2025年政务服务“一件事”和城市运行“一个场景”改革事项清单,重点推进住房、一老一小、建筑垃圾监管等领域数字便民建设。统筹加快改革事项在各区(市)落地应用。制定《数字青岛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数字青岛建设标准体系架构,规范各级标准制(修)订工作流程。
二、聚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攻坚,在“深”上求突破
(五)深化数据制度支撑。完善1部法规、1部规章、N项制度的“1+1+N”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推动制定《青岛市数据条例》,加强《青岛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宣贯落实,围绕流通交易、安全治理等,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和标准规范。
(六)深化数据高效供给。开展数据资源调查,依托全省统一平台开展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完善一体化数据底座支撑能力,强化数据源头治理和质量监督检查,提升公共数据供给质量,推动公共数据由汇聚优势向供给优势转变。围绕人工智能等应用,在工业、交通、海洋等数据富集行业打造一批高质量数据集。鼓励企业在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要求和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开放数据。
(七)深化数据开发利用。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深化政务数据共享,加强数据赋能基层治理力度,推动与民生紧密相关、社会需求迫切的高价值数据资源安全合规开放。规范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建设场景运营中心,新增不少于3个行业专区、30个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典型应用场景,引导企业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积极争取国家数据局重点联系示范场景。
(八)深化数据产业发展。围绕数据采存算管用,探索培育认定一批数据要素型企业。构建完善数据流通交易体系,促进数据采集标注、分析挖掘、数据安全等技术应用。拓展数据产品和服务,推动数据全链条产业集群发展。
(九)深化数据要素生态培育。支持数据要素产业园做大做强,持续开展以数招商,常态化开展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供需对接。组织参加2025年全国“数据要素×”大赛,持续打造一批“数据要素×”成果。组织召开全国性公共数据运营大会和数据资产价值大会。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
三、聚力数字政府建设综合改革攻坚,在“优”上攀新高
(十)优化机关一体化运行。深化“全市一个数字机关”,建立健全数字机关建设统筹机制。研究出台“山东通”协同平台管理规范,推动机关自建系统“应接尽接”。依托“山东通”通用组件能力,推进机关业务、事务服务、日常管理等内部共性应用跨部门跨层级规范办理。围绕房屋、人员等需基层采集的高频数据,探索建立基层数据采集统一管理机制,推动“基层采集最多跑一次”。创新“金宏大模型实验室”,开展公文智能写作、辅助审修、政务数字人等智能化应用推广,提升数字机关智能化水平。拓展全流程数字会议系统应用范围,优化智能办会支撑能力。加大机关协同办事平台推广应用,打造机关内部事项“快速构建、流程可控、智能导办”服务模式。常态化开展“山东通”规范使用监测。
(十一)优化政务便捷化服务。开展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平台建设,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管理、全过程监管。建设覆盖省、市、区(市)、镇街、社区五级一体的新版政务服务网站,实现“爱山东”移动端和网站端服务应用“数据同源、服务同根”。深入推进政府、银行间数字资源共享,提升政银融合服务场景应用实效。全域推动“无证明城市”建设,高质量打造“免证快办”“亮码畅办”“主动慧办”的无证明服务品牌。推动新制发电子证照质检合格率达99%以上。全面建成“无证明机关”,打造不少于20个社会化“无证明”应用场景。组织开展基层证明线上开具服务,助力基层减负。创新打造由个人码、企业码、事物码构成的“城市码”矩阵,统筹推进全域场景建设。
(十二)优化政府智能化支撑。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务大模型应用支撑底座,探索大模型集约化建设应用模式,实现政务大模型统一管理、知识库统一构建、平台工具统一服务,率先在数字机关、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政务服务等领域打造大模型创新应用场景。统筹推进城市云脑2.0建设,加强横向、纵向联动融合,打造一批高质量的领域分脑和区(市)中枢。深化“领导驾驶舱”建设,加快构建一体化智能辅助决策体系,扩大市、区(市)两级专题领域覆盖面。统筹政务地图应用建设,融合多领域资源,建设面向领导决策、部门业务开展、企业群众服务的融合地图应用体系。
四、聚力数字经济发展改革攻坚,在“促”上出成效
(十三)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制定全市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积极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市、区(市)两级数字经济协同机制。高标准建设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数字经济特色集聚区,创新形成区域错位发展、协同推进、特色鲜明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十四)促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建设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库,加强各行业涉企信息共享。谋划储备一批技术先进、带动性强的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建设数字经济政策库,强化各级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政策资源储备。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数字经济监测相关工作部署,着力构建符合本市发展特色的数字经济监测指标体系。
五、聚力数字社会建设改革攻坚,在“全”上树标杆
(十五)全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深化五星级标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围绕医疗、教育、养老、出行、婚育、文旅等领域,重点打造50个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市)争创五星级标杆。持续开展智慧城市建设“问需于民”活动。积极承办2025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创新大会。
(十六)全面打造高水平智慧社区。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步伐,鼓励区(市)深化“未来街区+智慧社区+数字家庭”融合发展模式,持续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化场景和应用。支持科技型企业规模化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因地制宜探索智慧社区可持续运营发展新模式。
六、聚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改革攻坚,在“实”上筑根基
(十七)夯实算力基础设施。“以算招商”“以数招企”,打造典型算力应用场景。全市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总数超6.5万架,算力总规模超10000P,智能算力占比超35%。开展“算力飞地”等形式合作,探索非实时算力计算向西部枢纽节点转移的应用模式。
(十八)夯实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各类数据基础设施项目,依托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项目,深化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应用,提高数据资源跨区域、跨行业流通利用能级,推动各领域应用场景接入,打造辐射全省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推动企业、行业、城市等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形成一批数据基础设施应用试点示范案例。
(十九)夯实政务基础设施。优化政务云网高效管理,加强公共视频监控资源治理应用,重点视频资源规范化治理覆盖率不低于95%,常规视频资源规范化治理覆盖率超60%,打造50个视频创新应用。探索创建丰富多元、跨领域融合的“空天地”深度赋能应用场景,在重大项目、海洋执法、基层治理等领域深化政务无人机应用。开展视频大模型“一图多识”算法研究及应用,实现物联感知数据深度治理,为政务部门数字化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二十)夯实量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制定《青岛市量子信息产业发展2025年行动方案》,将量子信息纳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方向,鼓励开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研究。加快量子科技应用场景建设,在工业、环保、金融等领域探索开展典型示范应用。加强产业交流合作,组织企业、高校院所等机构开展供需对接、交流洽谈等活动,开展量子信息研究成果与应用推介。
七、聚力综合保障改革攻坚,在“强”上显担当
(二十一)强化党建引领。常态化开展党史党纪学习教育,深化模范机关建设,聚力打造“数通慧达”机关品牌。持续开展“数字青岛建设之我见”大讲堂,举办全市大数据系统“来自基层的报告”宣讲比赛,提升“城市云脑机关党建第一课堂”阵地效能。加强全市大数据系统新闻宣传工作。
(二十二)强化安全保障。围绕公共数据全生命周期开发利用,构建组织、管理、技术、运营一体融合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健全数据分类分级等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隐私计算、可信数据空间等安全技术应用。鼓励企业建设完善数据安全防护平台设施。常态化开展网络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配合做好数字政府网络安全评估暨新型智慧城市网络安全评估。持续完善“演练即服务”的攻防演练工作机制,至少开展2次攻防和应急演练。
(二十三)强化人才队伍。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严把干部入口关,加强教育监督管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大力倡导“学习型机关”,组织开展业务大调研,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大数据干部数字化履职能力。开展数字青岛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推动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开展培训,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