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2021年工作要点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1-03-05
字体大小: 打印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市财政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聚焦青岛“六个率先走在前列”总体目标,推动财政资源配置和政策供给向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用力,积极培育壮大财源,确保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强化资金资产资源全要素统筹,为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撑和保障。

  一、强化财政政策有效供给,全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

  丰富和升级财政政策工具箱。通过政策集成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完善资金和政策向15个攻势、13条产业链、重点项目集中整合机制,市级统筹260亿元支持15个攻势,80亿元支持13条产业链,切实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为项目落地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发挥减税降费、供应链金融、贷款风险补偿、融资担保、技改补贴、采购贷、科技贷等政策集成效能,扶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综合运用出口退税、留抵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财税政策,支持培育外贸发展新优势。

  围绕创业城市、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优化政策。贯彻落实省支持八大战略财政政策,研究出台支持13条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措施,市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均增长15%以上,切实加大对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海洋经济等关键领域的投入力度。

  运用财税政策拉动消费。积极争取口岸免税店和市内免税品经营资格政策试点,支持打造东北亚跨境消费中心。发挥好24亿元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资金的撬动作用,支持3年内新建改建及盘活12.6万套租赁型住房,促进住房租赁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支持开展文旅等消费奖励促进活动,激发和释放社会消费需求。

  二、放大财政杠杆效应,提高财政运筹保障能力

  撬动有效投资快速增长。研究制定加快城市更新投融资方案,用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及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中山路片区改造、邮轮母港等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完善交通投融资体制机制,支持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积极争取新增政府债券额度,运用“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等组合融资方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投入,拉动投资4000亿元以上。

  撬动胶东经济圈建设。创新以资招商模式,高水平建设“资本国际客厅”,打造专业化资本项目对接的“双招双引”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引进资本型、税源型项目,新增税收5亿元以上。放大财政配置资源杠杆作用和税源政策激励作用,引进一批千亿级、几千亿级结算中心和交易平台。积极推动1000亿元规模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开展项目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胶东经济圈建设,形成投资实物量。

  撬动产业项目集群发展。发挥300亿元规模工业互联网基金群的投资拉动作用,着力引进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产业链重点环节的“专精特新”企业。设立一批百亿元规模的海洋、5G、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基金,用资本的力量助推人才集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撬动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将国有资本股权制投资基金规模由4亿元壮大到8亿元以上,募集社会资本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以市场化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国有经济重要行业、关键领域、优质企业,通过设立子基金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开展培育合作。

  三、以资金链促四链融合,为建设创业城市赋能

  发挥创投风投中心城市优势。推进政府引导基金、科创母基金、直投基金相贯通,形成1000亿元规模组合式政府投资基金矩阵,打造从支持企业初创期到上市期的全生命周期资本生态。

  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加快实施财政资金“拨改投”改革,对适合市场化运作项目,变无偿拨款为股权投资,实现财政资金滚动支持、循环利用,构建财政资金激励引导产业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

  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筹措5.6亿元重点支持山东能源研究院、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山东产研院(青岛)、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高端轴承青岛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激励以头部企业为主体建设创新创业共同体,促使优质创新要素资源在青岛充分汇聚涌流。

  强化人才引育市级人才专项资金增长25%,推动人才政策由普惠性向个性化定制转变,支持“青岛市人才创新创业生态联盟”建设和“青岛菁英计划”实施,为人才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优质服务。设立“人才金”,重点扶持种子期、初创期项目。推行“资产抵押+信用+人才”组合贷模式,助推人才项目快速成长。

  四、强化公共财政职能,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分清压实民生保障责任。牢牢把握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全市民生投入1100亿元以上,占比70%左右。市级统筹22.6亿元支持办好10件32项民生实事。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市与区市之间民生事业发展职能,探索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加快补齐民生短板。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统筹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18.8亿元,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稳住就业基本盘。用好创业补贴、职业培训、税费减免等政策,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自主创业。

  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农”资金投入增长8%,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统筹整合34.8亿元涉农资金,重点支持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田水利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发挥30亿元规模新希望农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和政策性农业担保作用,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提供融资增信。

  大力支持健康青岛建设。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增长20%以上,增强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水平。通过市财力投资和政府专项债安排20亿元以上,支持推进总投资60亿元的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备用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二期、市八医东院区等项目建设,有效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积极助推城市更新。统筹资金90亿元重点支持安顺路打通、辽阳路快速路、海尔路银川路立交等项目建设和20条未贯通道路打通工程,加快消除市民出行的堵点,提高城市通行效率。筹措资金23.5亿元支持城乡环境提升工程。安排奖补资金1.5亿元撬动30亿元社会投资,启动21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动完善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上调3项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提高10%左右,强化兜底保障。

  五、实施财税改革攻坚行动,以改革创新释放制度红利

  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扩面提质,实现“四本预算”、所有项目支出、部门整体支出、单位自评和部门评价“四个全覆盖”。建立重大政策、项目绩效评价和全周期跟踪问效机制,形成管理“闭环”。健全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公共文化、应急救援4个领域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强化转移支付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逐步建立基层“三保”长效保障机制。

  构建政府财力运筹新机制。发挥新型财政金融平台作用,探索产业金融新打法,整合政府资金资产资源,多渠道获得资本市场增量资金支持。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衔接,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更好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财力保障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加快财政引领性、首创性改革突破。创新招商引资税收评估和税源筹划机制,助推项目落地400个以上,新增地方税收20亿元以上。出台《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意见》,初步建立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体系。组建市级融资担保公司,引导撬动金融资本投向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完善推广非税管理和收缴平台,研究探索区块链在财政电子票据管理中的应用。开展政府采购绿色建材试点工作。推进青岛市涉案财物跨部门集中管理改革。

  聚焦风险防控强化财政监管。建立直达资金常态化监督机制,建成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推进财政资金全链条监管,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扎实做好地方债务管理工作,强化“借、用、管、还”闭环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底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