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问安青岛”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意见
字体大小: 打印
  • 年度期数 2012年第20期
  • 总期刊数 总第261期
  • 成文日期 2012-08-31
  • 发布日期 2012-08-31
  • 发文字号 青政字〔2012〕74号
  •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优化公共安全治理结构,增强安全文化软实力,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市政府决定,深入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加快“问安青岛”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努力创建安全发展型城市。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统领,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为目标,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以全民参与、持续推进为手段,广泛传播安全文化,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凝聚共识,群策群力,加快推进“问安青岛”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发挥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引领和推动作用,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创造良好的安全发展环境。
      二、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注重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信息公开,普及安全教育,传播安全文化,形成“珍惜生命、关爱人生”的安全文化氛围和安全行为习惯,促进人人力行安全、力创安全、力保安全。
      (二)全员参与。动员社会公众、企业职工、在校学生自觉学习安全知识,强化安全自律,参与安全文化活动,开展隐患自查自纠,形成全员广泛认同的安全文化观念。
      (三)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易到难,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程,逐步深化提高。既立足实际,致力创新提升,又着眼长远,构建长效机制;既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又因地制宜、重点突破。
      (四)注重实效。坚持重基层、抓基本、强基础,建设一批安全文化教育基地,培育一批安全文化示范镇街、示范企业、示范校园、安全社区、安全班组、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围绕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和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安全文化体系建设。
      (五)持续发展。巩固安全文化建设成果,拓展安全文化建设领域,培养和树立超前、预防、科学的安全风险理念。不断创新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方法,持之以恒地弘扬先进安全文化,教育、熏陶和影响公众,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养。
      三、工作任务
      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文化强市”的工作目标,以“问安青岛”安全文化品牌为引领,以“求问”“知问”“切问”“推问”“试问”等安全文化“五问”为主线,以企业、社区、学校等为切入点,以“求问”凝聚安全发展共识,着力解决“我要安全”问题;以“知问”提升安全文化素质,着力解决“我会安全”问题;以“切问”推进隐患排查治理,着力解决“是否安全”问题;以“推问”共享创建经验,着力解决“怎样安全”问题;以“试问”检验创建成果,着力解决“持续安全”问题。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创建活动,为安全生产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机制。以维护“安全权、生命权、健康权”为宗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动员市民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安全发展献计献策,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实施“五公开”制度:
      1.公开诉求咨询渠道。加快完善市、区市、镇街、社区、企业五级和行业系统安全诉求咨询服务网络,通过多种途径公开安全诉求咨询渠道,引导和规范公众安全诉求咨询行为,实现分级受理、分级服务。深化“问安青岛——12350全民安全生产隐患有奖举报查处”活动,强化群众、舆论监督,形成全民自觉参与安全隐患举报排查社会氛围。
      2.公开征集安全良策。依托“问安青岛网”设立“民智惠安”良策征集信箱,大力开展“民智惠安”——安全生产良言良策有奖征集活动。定期召开“问计于民”座谈会,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建议,征求“治安之策”,培育一批安全发展的倡导者、引领者和核心群体。
      3.公开安全承诺。按照网格化监管职责分工,各级政府、行业部门对本辖区和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公开承诺,切实履职尽责。社区、企业、学校要从安全价值观、工作目标、安全愿景等方面,分别对本社区居民、本企业员工、本校师生进行公开安全承诺,自觉接受监督,逐步形成自觉自律的安全行为体系。
      4.公开风险隐患辨识指导标准。印制发放明白纸(卡),在全市文化活动场所、广场、公交车站点等公众聚集场所,社区居民楼和学校校园、操场、教室,企业厂区、车间、班组设置公示栏,全面公开安全风险隐患辨识指导标准,促使公众更便捷地参与社会安全管理。
      5.公开非法违法行为查处结果。第一时间核查市民举报事项,对核查属实的案件依法予以查处,第一时间反馈查处情况、兑现举报奖励资金。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途径公布非法违法行为查处结果。树立“责任、诚信、民生”政府形象,激励市民更加积极、自觉地参与安全生产管理。
      (二)构建惠及全民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体系。以机关、社区、学校、企业为重点,深入开展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广泛传播普及安全知识,使全民掌握安全常识和防范技能,安全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实现由“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的提升。
      1.广泛开展全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动。以每年4次的全市“安全月”和6月份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安全演讲、征文、书法、绘画、摄影、小品、诗歌比赛和“安康杯”知识竞赛,结合“119”消防日、“122”宣传日、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等一系列大众性安全知识宣教活动,全面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自主招募或依托各级工会、团委、妇联、红十字会等建立安全文化宣教志愿者和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开展公益性安全文化宣教咨询服务活动,采取图片展览、现场咨询、专题讲座、巡回演讲、文艺巡演、赠阅《安全常识手册》和专题光碟等方式,推进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
      2.实施全员安全素质培训工程。加快建立市、区市安全培训教育中心,设立全民安全素质培训辅导站,在各级党校开设安全理论课程,重点对各级、各部门主要及分管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开展安全理论和素质提升培训。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安全中介等资源优势,成立安全文化讲师团或专家巡讲团,分级分类进行全民安全素质培训。依托市安全生产远程教育培训网,推进区市、镇街、社区安全生产远程教育平台建设,设置安全生产在线培训课程,通过现场抽查复核、执法监察等措施,强化安全培训理念。建立安全生产考核题库,严格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三项岗位”人员培训考试。实现企业全员安全培训强制化,确保高危行业“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一般行业持证上岗率不断提高,企业从业人员“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率达到100%。
      3.强力推行安全知识进课堂。坚持“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组织安全教育活动。在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和应急防范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防火、防电、防中毒、防溺水和交通安全、事故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教育。在高等学校开设安全文化知识和应急管理选修课程。设立学校安全文化走廊、操场、展览室和安全文化角,发挥“山墙文化”和校园网站优势,开展安全常识和安全文化知识宣传。积极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征文、安全绘画比赛、安全文艺晚会等各类安全文化活动。
      4.加强安全文化物态环境载体建设。立足道路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市政公用、海上交通、海洋渔业、农机、电力、教育、防雷减灾等领域,加快建设各类市级安全文化专题教育基地。各区市、镇街依托现有公园、展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一批安全文化教育基地、主题公园、长廊景观和安全文化宣教室、宣传栏(牌)。社区、企业、学校结合实际加快安全文化物态环境载体建设,力争在3年内市、区市、镇街三级安全文化载体和设施建设普及率达到100%。利用户外广场、主干道路、大型商场、酒店设置的电子显示屏、楼宇电视和公交车车视TV、出租车LED屏(电子屏幕)等社会资源,定期开展安全文化主题宣传教育,广泛宣传安全常识。
      (三)提升安全风险评估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能力。以消除各类隐患为目标,突出班组岗位安全能力建设、风险评估与隐患查纠、中介服务、政府监管服务四个重点,强化政府监管和服务职能,发挥企业职工、社区居民、在校学生、安全专家等公众参与作用,聚智聚力、互查互纠,全面排查消除事故隐患。
      1.突出企业班组岗位安全自律能力建设。立足提升企业班组岗位风险防控和事故预防能力,建立“六预”(预知、预想、预查、预警、预防、预备)行为模式,实施班前“三讲”(讲风险、讲规范、讲要求)活动,采取“三法三卡”(三法即建立预防职业病、防范作业岗位事故发生、防范环境污染事件的方法体系,三卡即安全作业指导卡、岗位有害因素信息卡和岗位作业安全检查卡)等有效措施,使企业员工岗前预知风险、熟悉岗位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形成动态安全现场管理机制,争创“无隐患”班组岗位。
      2.突出风险评估和隐患自查自纠。加快推进基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突出对生产、生活、生存场所安全现状的客观评估、事故后果的科学预测。立足企业、学校、居家“三大领域”开展风险评估,深入查找和剖析安全隐患,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风险因素。建立企业隐患自查自纠机制,在企业车间、岗位、职工之间深入开展查缺陷、除隐患活动。定期组织区市间、镇街间交叉互查,分行业组织企业间交叉互查,互相交流启发、取长补短。开展社区互查、家庭互查,在安全社区和其他社区之间实施一对一帮扶和共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开展班级之间、学校之间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和互查活动,彻底排查消除隐患。
      3.突出专家问诊和中介服务。实施“科技兴安”和“人才强安”战略,大力培育区市级安全生产协会、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等社会化安全中介组织。推进企业、社区、学校和专家的联系,建立“互动式”专家服务模式,实施“专家帮助查隐患”制度,定期请专家查隐患、讲知识。在高危行业和重点行业领域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保健式”服务,对企业进行定期诊断。建立小微企业安全服务需求信息库,及时向中介机构发布企业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服务。
      4.突出政府监管职责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各级安全监管执法职能,实施网格化全员执法和刚性执法,做到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和盲区,帮助督促企业排查治理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对违法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促进企业安全健康发展。大力实施领导定点、全员定责,按照网格化分工定期走访企业,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
      (四)强化安全生产典型引领和事故警示作用。建立安全文化网上超市,实施信息共享。完善典型示范、警示教育、应急演练“三种机制”,推广安全文化示范典型,树立样板、以点带面。同时,以典型事故案例为警示,举一反三、引以为戒;以应急演练为启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推进安全发展。
      1.完善典型示范推广机制。深入开展“六个一”安全文化示范创建活动,重点培养一批安全文化示范镇街、示范企业和示范校园,引领安全文化发展方向;创建一批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安全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创建一批一级、二级和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以开展班组危险预知和安全管理小组活动为载体,创建一批“安全班组”和“党员安全示范岗”、“青年安全示范岗”、“巾帼安全示范岗”,把安全文化建设落实到车间、班组和生产一线;总结一批安全文化建设好做法和安全管理先进经验;树立一批安全发展忠诚卫士和先进工作者典型,大力宣传推广。
      2.完善警示教育机制。健全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制度,各区市政府每年要制作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警示教育片。选取国内外和我市近年来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建立全市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库,以行业领域、社区、企业、学校为单位,广泛开展安全警示教育,以事故教训反思工作、促动工作、改进工作。
      3.完善应急演练机制。建立定期应急演练制度,按照行业性质和地域特点全面开展应急演练。通过事故现场模拟,强化单位和市民的防范意识;通过应急预案演练,熟悉预案和演练程序,掌握应急自救防护措施,提高全民防灾减灾、自救互救能力。重点抓好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重大危险源单位、中等以上规模企业以及社区、学校和公共聚集场所的“实战式”仿真演练和“桌面推演式”演练,全面完成年度演练计划。
      4.建立“安全文化网上超市”。以实现安全思想、安全理念、安全信息、安全知识、安全经验等的广泛交流、传递为目标,依托“问安青岛网”建立“安全文化网上超市”,把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培训教育课件视频和全市各级、各部门、各行业领域的先进管理经验以及其他所有可用资源等信息纳入网上超市,实现全市安全文化信息共享,进一步扩大信息交流与传递。
      (五)不断巩固安全文化创建成果。推进安全文化制度建设和安全理论研究,完善安全文化建设效能评估,进一步规范安全文化建设模式,促使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安全水平和市民安全感明显提升。
      1.全方位检验和展示安全文化创建成果。制作安全知识竞赛题库,采取有奖答题和电视大奖赛等形式,组织开展“问安青岛杯”全民安全知识竞赛,通过电视、报刊和网络发布试题,发动广大市民踊跃参与有奖答题。以“社区、企业、学校”为主体,组织镇街级初赛、区市级复赛,举办市级电视大奖赛决赛,检验安全文化体系创建成果。创办“问安青岛”安全文化刊物,倡导和鼓励市民参与安全文化产品创作;以日常安全生产、安全生活为内容,创作民间安全文艺作品和安全格言、民间谚语、歇后语等大众性安全文化作品,展示安全文化创建成果。
      2.规范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倡导和鼓励企业推行“四个一”(一个安全文化建设规划或方案、一本安全文化手册、一系列安全文化建设载体、一套安全文化测评工具)、学校推行“六个一”(一个安全文化建设规划或方案、一套安全文化系列丛书、一份安全文化试卷、一次安全文化班会或课堂、一系列安全文化建设载体、一套安全文化测评工具)安全文化建设模式。通过确立安全文化建设纲领和行动步骤,传播先进文化理念、激发企业员工、在校师生安全潜能,创造安全文化载体、承载安全文化主题活动,完善安全文化测评体系、实施定期测评和动态评估,进一步规范企业、学校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各级政府要按照“提出一套安全文化发展理念体系、编制一个安全文化建设纲要或规划、制定一系列安全文化建设保障政策、建设一批安全文化载体、建立一支安全文化人才和专家队伍、开展一系列安全文化示范创建活动”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类资源优势,实施全民共建。
      3.实施安全文化建设效能评估。按照企业安全文化“四个一”、学校安全文化“六个一”建设模式,以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物态文化建设为重点,由企业、学校自主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效能评估,查找不足、持续改进。制定“问安青岛”城市安全文化建设效能评估标准,由各级政府组织对本辖区安全文化建设进行效能评估,市政府安委会组织验收评估。
      4.加强安全文化制度建设和安全理论研究。加快推进安全文化管理制度、宣传制度、标准规范等制度建设,形成安全文化制度体系,增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执行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借助安全生产领域专家力量,推进安全理论研讨创新,探究安全生产科学发展、超前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等问题,寻求解决全市安全发展瓶颈或重大问题的办法对策,推出安全理论研究创新成果,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实现全市持续安全提供智力支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创建责任。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创建“问安青岛”安全文化体系作为安全生产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完善工作机制,拓宽安全文化建设投入渠道,设立安全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为安全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资金保障,以多种形式对安全文化示范单位给予激励,确保安全文化创建活动有效进行。
      (二)密切协作配合,强化措施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要突出针对性、连续性、持久性和效能性,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资源优势,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文化教育活动,推动安全文化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三)强化监督考评,扎实推进求效。市政府安委会将“问安青岛”安全文化体系创建工作作为全市年度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评。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和媒体作用,建立安全生产特约监督员队伍,强化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安全文化创建活动,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