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的通知
字体大小: 打印
  • 年度期数 2012年第4期
  • 总期刊数 总第245期
  • 成文日期 2012-02-17
  • 发布日期 2012-02-17
  • 发文字号 青政发〔2012〕6号
  •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


      蓝色硅谷是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青岛建设蓝色硅谷提供了历史机遇。青岛蓝色硅谷建设对增强青岛海洋科技的核心地位,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水平,引领全国海洋科技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青岛蓝色硅谷规划范围为“一区一带一园”。“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包括即墨市鳌山卫、温泉两镇陆域和海域全部,规划陆域总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5平方公里。“一带”由核心区向南,沿滨海大道延伸至崂山区科技城,形成一条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崂山区范围内规划陆域面积70平方公里。“一园”即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规划陆域面积63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1-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一、基础条件和面临的形势
      (一)基础条件
      青岛集聚了实力雄厚的海洋科研机构和人才资源。作为全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城,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等7家国家级海洋科教机构,1个国家级、17个省部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22艘海洋调查船,9个海洋观测站及10个海洋数据库。国家水下考古基地、中国海洋咨询中心已落户青岛。拥有涉海两院院士19人,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同类人才的3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家级平台正加快建设。
      青岛创造了众多领先的海洋科技成果。承担了“十五”以来国家“863”、“973”计划中55%和91%的海洋科研项目,荣获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的50%。全国海水养殖的5次浪潮均起源于青岛。海洋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国内领先,多个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
      青岛培育了初具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海水淡化示范城市,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已占全国的40%,是我国海洋新药及海洋生化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海水综合利用走在国内城市前列。海洋防腐、生物质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
      青岛具备了优良的蓝色硅谷建设环境。青岛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拥有媲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海洋赋予了青岛独特的文化元素和人文内涵,塑造了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造就了勇立潮头的进取精神、大气谦和的宽广胸怀、同舟共济的协作意识;初步具备了建设蓝色硅谷所需要的通讯、交通和现代金融体系。
      (二)面临的形势
      青岛建设蓝色硅谷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国际看,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沿海国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世界海洋经济正处于大发展、大变化的时代,这有利于青岛采取有效措施,集聚世界海洋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同时,欧美、日本、印度等国家“硅谷”的建设发展经验也将为青岛蓝色硅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从国内看,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尽快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走向深远海的迫切需要,今后国家将在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这为青岛蓝色硅谷建设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从我市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城市,随着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全市海洋科研力量进一步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蓝色硅谷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建设蓝色硅谷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美、日、韩、欧盟等纷纷制定新的海洋发展战略,海洋资源之争以及人才、技术、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沿海省市都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实现科研机构、人才、产业向我市集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从我市自身看,海洋科技力量配置不合理,尚未建立与产业结构配套的支撑体系;科技协作和互动不足,缺少合作渠道和平台;海洋科技人才出现“外流”现象;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快,规模不大,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战略意义
      建设蓝色硅谷,是青岛在新的发展阶段,积极落实国家海洋战略,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出的全新战略构想,对进一步增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水平,提升青岛城市竞争力,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加快推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通过蓝色硅谷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海洋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关键性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海洋发展由近浅海向深远海、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由粗放用海向集约用海的战略转型,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二是有利于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水平。蓝色硅谷将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通过建设蓝色硅谷,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培育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引领蓝色经济发展,带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三是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青岛在海洋科技、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城市竞争力。通过建设蓝色硅谷,进一步挖掘青岛在海洋科技和产业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增创发展新优势,彰显滨海城市和海洋科研城市特色,增强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提升青岛在山东乃至国家海洋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运用世界眼光谋划蓝色硅谷美好未来,按照国际标准提升蓝色硅谷建设水平,发挥本土优势彰显蓝色硅谷发展特色,坚持科技立谷、创新强谷、体制活谷、开放兴谷、生态建谷,确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实施重大推进工程,加快海洋高科技研发、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产业和服务机构集聚,大幅提升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能力,推动集中集约用地用海,辐射带动全市蓝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好全国蓝色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二)发展原则
      ——科技立谷。依托我市的海洋科技研发优势,引进培养海洋高端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海洋高科技成果,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创新强谷。围绕海洋生物、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环保、海洋仪器仪表及海洋装备等重点领域,组织科技创新,加快科技研发、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步伐,催生和培育高技术中小企业,建设高技术产业示范区。
      ——体制活谷。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营、民间参与的运作模式,促进区内资本制度创新、产业组合创新和人才模式创新,打造产学研战略联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激发硅谷发展活力。
      ——开放兴谷。面向国内外广聚各种要素资源,借助外力推动蓝色硅谷建设。蓝色硅谷建设既要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又要带动山东半岛、全国海洋经济迈向更高层次,还要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大的话语权。
      ——生态建谷。坚持人与资源环境和谐相处,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严格保护岸线和沙滩,严格建设项目准入和环境管理,综合整治入海河流,建设环境监测网络,提升蓝色硅谷的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水平。
      (三)发展定位
      ——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加快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海洋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与国外海洋学科交流,参与国际重大海洋科研活动,引进利用国外智力资源,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高地和科普基地。
      ——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在海洋基础科学、近海应用技术和深海应用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研究突破,增强我国海洋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建设中国海洋科技城和深海科技城。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区和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区建设,成为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引擎。通过蓝色硅谷建设,提高海洋科技研发和海洋高技术企业培育能力,不断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科技创新成果,输出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带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引擎。
      ——青岛滨海科技新城。统筹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设标志性建筑,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城市功能,把蓝色硅谷打造成以海洋科技为特色、生态环境优美的滨海新城。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蓝色硅谷建设初现形象。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基本建成,引进培育一批技术研发机构,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由2010年的不足3%力争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在2010年488件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2000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强。
      ——人才集聚能力明显提高。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政策、机制和环境,加快集聚海洋高端人才,海洋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2010年的4000人左右,增加到8000人左右,基本建成海洋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人才战略高地。
      ——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建成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打造自主品牌,培育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孵化的中小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330家,增加到600家。
      ——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基本形成。在投融资、人才激励、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开放合作、运行管理等方面,建立起服务效率高、示范意义大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风险投资机构由2010年的20家左右,增加到200家。
      到2020年,蓝色硅谷基本建成,科技创新、人才聚集、成果孵化和产业化、产业培育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使青岛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和人才集聚中心、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中心、海洋高技术产业培育中心,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
      三、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按照“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功能互补、互为支撑”的原则,蓝色硅谷实施“一区一带一园”的总体布局。“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包括即墨市鳌山卫、温泉两镇陆域和海域全部,规划陆域总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万人。“一带”由核心区向南,沿滨海大道延伸至崂山区科技城,形成一条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崂山区范围内规划陆域面积70平方公里。“一园”即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规划陆域面积63平方公里。在功能上“区、带、园”有机对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核心区布局
      核心区东临鳌山湾,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鳌山卫和温泉两镇陆域总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具有集聚高端海洋科研机构,开展创新服务,建设蓝色硅谷的良好条件。重点实现科技孵化和创新驱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两大主体功能。
      ——科技孵化和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落户,支持青岛市内海洋科研机构向核心区集聚。集中布局海洋科研、教育、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重大平台项目,培养引进海洋高层次人才,开展海洋尖端技术、实用技术研发,打造蓝色硅谷的智慧中枢、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在现有基础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学布局政务服务区、金融商务区、居住区,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度假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蓝色硅谷做好政务、商务和生活服务配套。
      (三)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
      由核心区向南沿滨海大道延伸至崂山区科技城,建设一条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崂山区范围内规划陆域面积70平方公里。沿滨海大道集中布局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服务平台。重点抓好崂山科技城和土寨河成果孵化基地建设。
      崂山科技城。西起劲松七路,东至崂山风景区,南起辽阳东路,北至崂山与李沧区界,规划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现有基础,强化资源整合,提升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高标准建设崂山生物产业园、青岛国际创新园、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青岛创业园、青岛新能源产业园、科技企业总部基地。
      土寨河成果孵化基地。位于崂山区王哥庄土寨河两岸区域,规划面积约15平方公里,集中布局科技成果孵化器项目,加快海洋生物、新能源、信息技术等科技成果转化。
      (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
      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是青岛规划建设的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总面积63平方公里,作为蓝色硅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重点建设海洋生物与医药、涉海高端装备与节能环保、新一代电子与信息三个新兴产业功能区。
      海洋生物与医药产业功能区。主要包括正阳路以南、河东路以北、祥茂河两侧区域,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重点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尽快建成蓝色生物医药公共孵化中心,大力发展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生物基因工程与海洋药物开发、生物芯片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海洋生物酶研发与生产、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等产业。
      涉海高端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产业功能区。主要包括正阳路以北、祥茂河以东、洪江河以西区域,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重点规划建设中欧生态科技园,突出海洋仪器装备和智能装备特色,建设海洋声学技术与装备、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腐蚀与防护、海上风力发电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新一代电子与信息产业功能区。主要包括中央智力岛西南、火炬路两侧区域,规划面积约6.9平方公里。重点规划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和软件设计产业园,大力开发海洋综合信息系统、港口物流基础信息系统、嵌入式系统与基础软件等产品。
      四、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一)海洋生物领域
      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突破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筛选、功能分析、深度利用和海洋生物基因测序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生物制品,加快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实现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突破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制备及深加工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壳聚糖、海藻纤维等医用敷料及特殊功能纺织材料,扩大壳聚糖及系列衍生物在人工角膜、伤口愈合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孵化培育一批海洋生物材料示范企业,建设海洋功能性材料及产业开发示范基地。
      水产种苗及海水健康养殖。突破海水种苗、健康养殖及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发展深水养殖装备及技术,重点培育国内领先的优质、高产海水养殖品种,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和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到2015年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设10处省级以上良种场和一批海洋牧场示范区。
      (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领域
      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引进海水淡化研发机构与人才,鼓励国内外海水淡化企业在蓝色硅谷设立研发中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大型海水淡化装置的系统集成技术,重点发展低成本反渗透海水淡化膜材料及膜组件、耐腐蚀高压泵和能量回收等关键设备,建设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产业化基地。加快推进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设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在滨海生活小区,开展大生活用海水试点工作。积极发展海水提钾、提镁、提锂等化学资源提取利用技术和相关产业。
      海洋防腐防污新材料。突破特种海洋新材料和海洋新型防护材料关键技术,重点发展舰船及海洋工程防腐防污新涂料,环保型树脂、抗菌防污剂以及防污涂料,水性化系列海洋涂料和深水耐压浮力材料、耐蚀合金材料和耐压密封防水材料等。建设国家海洋防腐防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工程结构腐蚀状态评价中心和海洋防护涂料产业基地。
      (三)海洋可再生能源与环保领域
      海洋可再生能源。突破大型水平轴及涵道式潮流发电机、海上风电发电机、波浪能转换装置、海洋生物质能开发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百千瓦级的潮流发电机组及装备、7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大型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建设海洋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积极推进海洋微藻生物质能开发,扩大海水源热泵应用范围,建设海水源热泵应用示范区。
      海洋环保。重点研究开发海洋污染和突发性赤潮、绿藻等生态灾害监测、分析、治理等关键技术与产品,发展海洋能源节约、清洁生产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海域、海岸带生态修复保护技术和装备;建设海洋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培育海洋环保产业集团,形成海洋环保产业集群。
      (四)海洋仪器仪表及海洋装备领域
      海洋仪器仪表。突破海洋环境传感器、海洋环境三位一体立体观测(监测)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海洋资源勘探及环境监测系列仪器、海洋遥感及信息加工技术、海底观测网集成技术、海洋声学仪器装备、光电测量与测绘、光谱成像与分析仪器、海洋水下焊接技术及设备、海上溢油快速鉴别分析仪、海洋灾害预警浮标等新型技术设备,提高海洋仪器仪表设备国产化能力和规模化生产水平,建设国家海洋仪器仪表研发基地。
      深海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设备。突破深海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设备、重大工程装备及配套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及装备、智能化水下机器人、水下自主航行器、水下滑翔器等深海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积极开发利用深海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等矿产资源;研发深海资源开发装备及生活安全保障设备,建设我国深海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船舶装备与设计。加快国内外船舶设计研发机构和人才引进,突破特种船舶设计、动力系统建造和侧推动力定位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及电子通讯和导航设备产品。提升游艇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建设国内一流的游艇制造基地。
      五、重大推进工程
      (一)科技研发机构集聚推进工程
      抓好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两大战略性工程建设。建设国家深海基地,是我国走向深海,探测开发海洋资源的重大举措。国家深海基地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前期工作,争取2015年完成一期建设任务。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全国唯一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总投资30亿元,总建筑面积为15.5万平方米,2009年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将进一步加快工程进度,尽快投入使用,提高科研能力,成为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
      加快海洋科研机构集聚步伐。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搬迁、中科院海洋所大科学工程岸基实验平台、中科院软件所青岛研发基地、中科院声学所青岛研发及产业化基地、中船重工七一○所青岛分部、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一所鳌山涉海综合实验基地、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遗传育种中心和黄渤海渔业生态与环境观测站建设。吸引国内外高层次海洋科研院所和机构、国际海洋组织总部等在蓝色硅谷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跨国公司在蓝色硅谷设立独立研发机构和研发总部,提升蓝色硅谷的知识层次和智力密集度。进一步提升现有高校、科研院所科教水平,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建成学科门类齐全、优势学科突出的世界一流综合类海洋大学。
      规划建设海上试验场。重点在海洋环保、海洋防腐、海工装备等方面,为科研机构、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公共试验平台。
      营造海洋科研机构向蓝色硅谷集聚的良好环境。对进驻蓝色硅谷的海洋科研机构或设立的研发中心在土地使用、财政补助、办公场所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特事特办,提高服务效率,营造全国最好、最有吸引力的海洋科研机构集聚环境和氛围。
      (二)创新型企业培育推进工程
      培育初创型企业。加快各类孵化器建设,发挥孵化器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引导风险投资方向,重点扶持科研人员、产业技术人员、大学生和留学生带头创业。引导创新型企业开展科研活动,主动申报和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培育初创型企业,为蓝色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累创新基础。
      扶持高成长性企业。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带动蓝色硅谷加快发展的中坚力量。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平台等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现有研发机构软硬件设施和研发水平。设立企业上市引导资金,重点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到国内外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爆发力。
      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及仪器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保、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入驻蓝色硅谷,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行业领先的重点企业,形成企业发展梯队,促进企业集聚,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发展示范区。
      (三)人才培养引进推进工程
      加快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学校占地3000亩,计划总投资47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7.5亿元。加快前期筹备工作,争取尽快立项。2014年完成一期建设任务,2015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努力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成为高端学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基地,高端人才聚集培养基地,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及产业化基地,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基地,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同时,积极引进更多知名大学落户蓝色硅谷。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服务蓝色经济的职业院校发展,支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实施引才聚才计划。推进青岛“人才特区”建设,建设青岛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设立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业园,认真落实青岛市“443”引才工程、“300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团队创新创业,打造“蓝色人才高地”。落实国家海外人才引进“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引进一批掌握前沿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有成功创业经历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青创业,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项目、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等人才培养载体,加快建设若干能承担产业关键性、共性技术研发和引领企业自主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梯队,形成“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高层次人才创新队伍,努力实现通过引进和培养一个领军人才,发展一个高科技企业,进而带动一个产业成长壮大。
      营造人才集聚的特区环境。将青岛“人才特区”优惠政策延伸至蓝色硅谷核心区。在全市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蓝色硅谷人才激励政策体系,创新激励方式,通过颁发“年度最佳创新奖”、“年度最快发展奖”加强精神激励。引导企业制定以绩效为依据的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在提高短期激励的同时,实行年薪制,完善长效激励机制。
      (四)信息化建设推进工程
      建设我国北方数据中心。重点抓好中国联通“云计算中心”项目建设,实现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成为青岛打造北方数据中心城市的重要载体。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设面积2万平方米,可以容纳近4000个标准机柜,2012年完成一期建设任务,2013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利用中美、环东亚、亚太新国际海底光缆在崂山登陆的条件,设立专用通信通道,建设高性能数据计算平台,开展面向全国、全球的数据托管和服务外包业务;建立服务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开发管理和海洋决策支持的数据信息系统。
      建设“数字蓝色硅谷”。整合现有海洋基础数据、生态环境监控与保护、海洋灾害预警与应急信息系统,建立海洋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共享平台,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科技人员提供共享服务;建立蓝色硅谷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加快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和蓝色硅谷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五)公共服务推进工程
      规划建设蓝色硅谷学术交流中心。适时建设蓝色硅谷学术交流中心,使其成为标志性建筑,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国际性、全国性海洋经济学术交流会议和各种论坛。同时内设政务服务大厅,提供工商登记、项目立项、规划审批、政策咨询、科技信息等多方面高效服务;海洋人才市场大厅,为人才引进和交流提供一条龙服务;规划展览大厅,展示蓝色硅谷的美好未来、优美环境、建设重点和建设成就,增强客商的投资信心。
      加快推进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规划占地500亩,一期工程投资6.7亿元,2013年完成一期建设。通过引入高校创新资源,集中搭建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吸引和承接国内外大学产业化项目和创新人才团队,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的高校创新创业平台。
      规划建设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对国内外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提供科技成果评估、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代理等中介服务,密切产学研结合,推动海洋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筹建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设“中国海洋人才”网站平台,承办国际海洋人才交流活动,在国内外海洋人才集聚地设立人才和产学研工作站,为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开展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产业化搭建引才引智平台,加快国际化海洋高端人才引进集聚步伐。
      (六)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工程
      建设两大生态保护区。鳌山湾海洋生态保护区:综合整治入海河流,实施截污工程,建设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回用工程,杜绝污水直接入河、入海排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河口生态环境修复,有效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加强船舶管理,严禁向海中排放含油污水和倾倒固体废弃物。北宅水源地保护区:实施崂山水库上游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垃圾中转设施;实施水土保持和河道治理工程;加强对山体和森林植被的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统筹兼顾水源保护区内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与改善。
      建设三条生态廊道。海岸线生态廊道:合理利用岸线资源,统一规划鳌山湾岸线使用标准和要求,将海岸线及沿岸一定纵深范围内分为严格保护层、限制开发层和适度开发层。依法严格控制围海造地,保持沿岸沙滩、礁石、山体自然景观,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滨海公路生态廊道:对滨海公路两侧实施高标准绿化,形成“花草相间、多树种结合、景观新颖、视觉效果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对区内的交通路网进行绿化升级,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路网体系。高新区生态景观廊道:重点沿祥茂河、洪江河两岸和创智岛滨海岸线,建设滨水公园、城市绿地和防护林等生态景观,实现区内生态湿地、湖泊连接互通,建立河口生态保护系统,构建高新区绿色生态屏障。
      实施多项青山绿水工程。对区内二龙山、天柱山、四舍山等多个山体搞好封山育林,封山造林,保护自然山体;对晓望河、张村河、大任河、温泉河等河流,搞好沿河造林,综合整治河流,保持和提升自然景观水平;抓好区内道路及园区、城区隔离片(带)绿化,建设森林谷,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优美生态屏障。
      建设鳌山森林公园。规划公园中心区面积20平方公里,对中心区实施大面积植树造林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观光农业工程、旅游景观工程、休闲娱乐工程及道路等配套工程,形成蓝色硅谷核心区的绿肺和生态屏障。
      六、运行管理模式
      (一)投融资模式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设立市级蓝色硅谷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银行、社会资本、外资共同投资的多元投资体制;发挥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吸引风险投资基金入驻蓝色硅谷,通过补贴、担保和合作投资等多种形式,鼓励风险投资基金、民间资本建立天使投资基金及各类种子基金,强化对初创期企业的资金扶持,提升风险容忍度;加大对中小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扩大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整合行业资源,建立由保险公司、银行、信用中介机构组成的蓝色硅谷保险、金融服务联盟;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和创业金融服务平台。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银行在蓝色硅谷内成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专营机构,实施单独考核和奖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信贷产品,如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创新科技资本市场,通过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等方式,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成立蓝色硅谷企业信用联合会,引入信用评级和管理中介公司;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将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成长性、创新性和诚实经营行为作为重点评价内容;推动建立融资性担保体系,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建立中小企业失信惩戒机制。
      (二)区域科技创新模式
      建立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牵头,邀请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专家参加,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最新科研成果,了解企业需求,加强沟通衔接。及时召开一事一议的联席会议,对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进行务实、高效衔接,落实部门责任,确定专人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加快项目实施。
      推动校企合作。发挥大学、科研机构在科研、人才方面和企业在资金、市场方面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合作研发平台。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技术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支持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研发,并通过以技术或成果入股等形式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构建专业中介服务网络。引进国际知名中介服务机构和高端管理咨询企业,培育壮大科研外包、中试外包、专利申请、技术转让、法律咨询、融资服务、证券保险、人员培训、市场咨询、管理服务等服务行业,构建服务功能多元化、服务范围全球化、服务标准国际化的高端中介服务体系。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出台针对中小企业培育的工商注册、税收、保险与用工优惠制度,降低创新型企业门槛,最大程度地减少海洋科技创新企业的创业周期和创业成本,逐步形成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投资创业环境。
      (三)开放合作模式
      国际开放合作。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以各种国际海洋论坛、学术交流会、博览会、展销会等为平台,邀请国际海洋机构、知名大学、跨国公司及专家学者来青洽谈合作项目、交流海洋技术与产业化经验、开展关键技术合作攻关。支持驻青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学者参与国际海洋科技合作、项目开发、标准制定,承担研究开发项目。设立国际开放合作专项资金,推动开放合作的常态化,增强实效性,提高蓝色硅谷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国内开放合作。重点加强与国家科研机构、国家级高科技园区的联系,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专项,联合创建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建立人才共用机制,以科技项目研发为平台,邀请国内高层次人才参与,组成研发团队,发挥人才潜能,提高研发效率。
      区域开放合作。重点是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联系,建立半岛地区一体化发展机制,整合科研资源,组织科技攻关,加快成果转化;支持青岛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到其他地区开展技术指导、联办产业化基地,吸引外地专家到青岛创新创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布局方面,坚持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形成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四)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海洋科技人员从事发明创造,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帮助和促进企业利用国内科技成果和自身创新技术,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经营品牌、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政府优先采购本地自主创新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形成自主创新团队。
      改革国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组织好国有知识产权报批工作。完善知识产权定价机制,保证国家投资的知识产权能拥有合法的转让价格;制定需要共享的知识产权的判别标准,建立共享机制并实现行业共享;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予大学、科研院所拥有完整的国有知识产权所有权及经营权,同时强化其承担成果转化的义务和责任。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所有权、让渡权和收益权;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探索建立新型海洋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机制,结合海洋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指南,形成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申请、持有、转让使用制度。全面深化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各项工作。
      (五)开发管理模式
      政府主导,有序开发。由政府负责蓝色硅谷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设定项目准入条件;研究成立蓝色硅谷开发建设公司,负责前期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营造完善的投资环境;改进招商方式,以组团(园区)整体招商为主,引进大院所、大公司,实施重点突破,连片、有序开发。
      创新蓝色硅谷管理体制。成立蓝色硅谷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国家有关部委牵头,实现部、省、市共建。成立蓝色硅谷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为蓝色硅谷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成立蓝色硅谷建设管理委员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统筹协调区内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组织对外招商,提高服务效率;鼓励中介机构参与蓝色硅谷管理与服务,探索建立市场化管理与服务的新机制。
      七、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网络建设
      建设“两纵两连”的交通网络。“两纵”:适时拓宽滨海公路鳌山卫以北路段,并完成与丁字湾跨海大桥连接工程,拓宽改造莱青路、214省道,打造完善两条纵向链接快速通道。“两连”:规划建设海湾大桥青岛端接线二期工程(海尔路至滨海公路),拓宽改造九水路(黑龙江路至滨海公路),实现崂山科技城与主城区的快速连接;规划建设鹤山路与青龙高速互通立交工程,实现与新机场、即墨城区的快速连接。
      建设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外接交通网络。建设环胶州湾高速至青银高速(与威青高速交叉处)连接线,实现高新区与青银高速、威青高速、青新高速等高速公路的快速连接;建设海湾大桥红岛连接线、双积公路,扩建国道204,尽快打通高新区至太原路火车站的轨道交通连接,建设青连铁路和红岛火车站,实现高新区与青岛市主城区、黄岛区、日照、连云港的快速连接。
      发展轨道交通及其他公交系统。适时启动青岛主城区至蓝色硅谷轨道交通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规划建设蓝色硅谷核心区中心汽车站,增设至主城区、即墨城区的公交线路,优化调整高新区、崂山科技城公交线路,实现与主城区无缝衔接。在蓝色硅谷适宜区域增设公交枢纽站、汽车天然气加气站、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在学校、研发办公区,发展电瓶车和公共自行车交通体系。
      (二)能源建设
      电源电网建设。依托国家“西电东送”工程、海阳核电站以及青岛本地发电项目,建立稳定的蓝色硅谷电力来源。积极推进华能即墨丰城风电、鳌山卫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规划扩建广源220千伏变电站,新建上疃、上马、红岛220千伏变电站;依托220千伏宜川输变电工程,优化电网结构,提高崂山科技城范围内的供电保证率;依托500千伏即墨变电站,在蓝色硅谷核心区规划建设220千伏中心变电站;在各功能区规划建设110千伏次中心变电站。构建布局合理、运行稳定、选择多元的电源电网体系。
      气源建设。依托莱西夏格庄中石油泰—青—威管线,设青岛莱西门站,规划通往蓝色硅谷核心区的次高压燃气管线,形成区内燃气管线环状互通,逐步实现天然气管线全覆盖;规划建设天然气加气站;规划枣山东路至株洲路、九水路的次高压燃气管线及调压站,形成至滨海大道燃气管线的环状互联。依托古庙头天然气门站,沿墨水河、正阳路建设次高压燃气管线,同时规划蓝村镇、李哥庄镇、胶东镇到正阳路的高压燃气分支管线及调压站,实现对青岛高新区北部园区的双路稳定供气。
      热源建设。在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以分布式燃气供热为主,其他供热方式为辅的供热体系,以合理规模片区为单位,设立天然气分布供热站。抓好崂山区东亿热电扩建工程,增设或改造崂山科技城区域供热管网、换热站。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建成河套供热站、福轮科技供热站、河套污水源热泵、上马供热站、上马污水源热泵、棘洪滩供热站、金海热电厂、青岛青碱精细化工等项目,完善供热管网及相关配套设施。
      (三)水源建设
      挖潜本地水源。建设泉心河水库,向王哥庄区域供水,日供水量2万立方米;在山岭地区通过改造或新建小型水库、蓄水塘坝,增强天然水的蓄积能力,提高自给能力。
      引进客水资源。依托青岛主城区自来水管网,建设崂山科技城高位水池,提高供水能力。依托引黄济青棘洪滩水库,建设棘洪滩水库—高新区供水工程,日供水量9万立方米;实施产芝水库—即墨—城阳供水联调工程,向蓝色硅谷核心区供水,日供水量3万立方米;调整优化王圈水库供水系统,由向即墨城区供水转变为向蓝色硅谷核心区供水。
      发展非常规水资源。适时规划建设海水淡化厂;在工业冷却、学校及住宅小区冲厕等方面鼓励直接利用海水;依托污水处理厂建设,发展再生水利用;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四)市政设施建设
      给排水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给排水设施。依托青岛主城区自来水管网和棘洪滩水厂,建设高位水池和加压泵站,满足崂山科技城、高新区用水需求;合理利用现有温泉水厂、鳌山水厂,新建泉心河水厂,扩建王哥庄晓望水厂,满足蓝色硅谷北部区域用水需求。按照流域划分和规划用地布局,合理划分排水区域,通过新建王哥庄污水处理厂,扩建李村河上游、新民河、上马、出口加工区污水处理厂,满足各排水系统污水处理需求。依托污水处理厂建设再生水泵站,开展中水回用。逐步完善区域给水管网、污水管网、再生水利用管网。
      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崂山区大型垃圾中转站续建工程建设,在蓝色硅谷核心区规划新建中型垃圾中转站,在产业园区、学校、居民区设置小型垃圾转运站,规划建设环卫车辆停车场,垃圾及时收集、及时转运,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推进垃圾处理循环利用,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
      八、保障措施
      出台扶持蓝色硅谷建设若干政策。在财税、投融资、用地用海、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奖励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若干具体政策,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布执行。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支持。争取将青岛蓝色硅谷建设纳入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相关规划,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兴海”示范基地,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大对“青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支持力度。争取国家重大海洋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化项目落户青岛,在用地用海方面给予支持。争取山东省从国家拨付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部分资金,支持青岛蓝色硅谷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争取省级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和基金,加大对蓝色硅谷的资金支持力度。
      组织好规划实施。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推进方案,明确区(市)、部门责任;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大考核力度,对在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促进规划落实。
      营造建设蓝色硅谷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对“蓝色硅谷”进行专业品牌定位和形象识别设计,塑造“蓝色硅谷”品牌,大力倡导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培育锐意创新、勇于探索、爱职敬业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家队伍,提升蓝色硅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