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二○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字体大小: 打印
  • 年度期数 2012年第10期
  • 总期刊数 总第251期
  • 成文日期 2012-04-24
  • 发布日期 2012-04-24
  • 发文字号 青政发〔2012〕20号
  •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信息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对于落实市委关于“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部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为加快推进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蓝色经济战略的带动作用,突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信息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设备、物联网、数字化装备、软件和现代信息服务等新型高端产业,着力构建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体系,促进我市信息产业向高端发展。
      以重点园区为载体,加强政企协作,积极推动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建设以释放发展潜力,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资金与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不断优化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形成推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合力。
      (二)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期,把青岛建设成为信息资源全面整合、信息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电子政务业务深度协同、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降污领域作用明显的“智慧城市”。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300亿元,年均增长12%;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含传输业)业务收入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长30%;电子商务交易总量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30%。把青岛打造成国家三网融合示范城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物联网应用与产业发展基地、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的数据中心,信息产业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三)具体目标
      1.基础设施:建成光纤、微波、有线、无线等信息传输方式完备、支持IPv6的新一代宽带通信网络,实现各城区全覆盖,移动信息化应用全面提升,网络环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5%,宽带用户数突破200万户,光纤到户覆盖率达到50%以上,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其中市区达到100%),覆盖人口数量超过700万,服务于全市95%以上的企、事业单位,率先建成无线城市。
      2.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在快速增长基础上不断优化结构,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保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快速发展同时,以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为着力点,加快提升信息产业技术层次。到2015年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300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含传输业)业务收入达到1400亿元,软件出口额超过6亿美元,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330亿元。
      3.三网融合:实现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高度融合,争创国家三网融合示范城市。到2015年底,完成全市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升级改造,数字电视用户终端数突破240万,高清互动家庭及互联网电视(IPTV)用户突破70万,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广电与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形成初具规模的三网融合产业链,三网融合相关产业产值达2500亿元以上。
      4.两化融合:到2015年,在我市七大重点产业和六个新兴产业普及应用信息技术。重点企业实现上网带宽达到1000兆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上线率75%以上,设计信息化普及率达到80%以上,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率达到60%以上,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
      二、发展重点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突出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新一代互联网增值服务、集成电路设计研发等关键技术和项目。
      1.物联网。依托海尔、海信、金溢、软控、金弘测控、中科英泰等重点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优势,着重围绕RFID(无线射频)技术、DSRC(专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WSN(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新型传感器技术、应用系统集成等开展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实现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多功能移动通信终端产品、RFID特种标签、读写设备、新型传感器、物联网应用系统等研发与产业化。
      2.云计算。依托中国联通云计算中心、中国电信信息服务(青岛)基地、中国移动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虚拟化技术、云计算管理、云存储、云中间件以及云安全等云计算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面向不同企业实际需求开展一体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包括云物联、云安全、云存储、云教育、云视频、云游戏等一系列云端应用的云计算应用环境,推动云计算向产业化发展。
      3.三网融合。抓住国家三网融合试点机遇,大力发展广电与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网络电话等三网融合业务的应用,支持运营支撑平台软件和终端产品的开发,培育一批为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网络升级、网络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各类增值业务融合服务的新兴企业。
      4.新一代互联网增值服务业。充分发挥各大电信运营企业在网络和技术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建设4G通信网络,推动新一代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新一代互联网终端产品、新一代互联网应用解决方案、大规模实时交互式的网络视频通信设备以及新一代手机开发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
      5.集成电路设计和研发、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集成电路设计产品测试与认证、标准研究与制定、专利申请与保护等服务能力。重点突破工业控制设备、信息家电、通信设备、三网融合和物联网终端产品领域的集成电路开发设计,提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水平。
      (二)软件产业
      以“青岛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提高产业规模化、创新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水平,实现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
      1.嵌入式软件。重点开发应用于信息家电、通信设备、智能控制设备的嵌入式软件,努力掌握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关键技术,构造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平台、应用系统、硬件产品的嵌入式系统产业链,建立和完善我市嵌入式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重点领域嵌入式系统产品自主化及产业化,提升我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2.工业软件。发挥我市的工业优势,以推动“两化融合”为契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工程分析、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管理软件等工业专用软件,逐步形成工业软件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制造提供有力支撑。
      3.行业应用软件。进一步提高交通、电力、农业、财税、橡胶等行业应用软件的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以制造业、电力、物流、能源管理、交通、环保、社区服务、安保、农业农村、医保社保等行业和领域为重点,形成一批行业解决方案,发展一批信息化工程高端集成服务商。
      4.基础软件。重点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企业应用集成和网络中间件、面向行业的实用型数据库和嵌入式数据库,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核心关键技术。
      (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着力培育和引进产业链关键配套项目,加快构建先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体系,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化发展格局。
      1.新型显示技术产品。利用政策、资金引导,推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突破平板显示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基础性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家电产品。在顺利推进冠捷科技、海信平板模组等平板显示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引进和培育6-8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支持平板显示模组和彩电整机的一体化开发和生产线建设,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开展大尺寸OLED(有机电激光显示)工艺技术开发,建设实验生产线;扶持平板显示配套产业发展。
      2.新一代移动通信产品。鼓励企业开展对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演进技术(LTE)的研发,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壮大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规模和实力。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行业应用,支持骨干企业建立相关终端和系统设备研发测试平台及可靠实验环境,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通信配套产品产业化,逐步完善通信产品产业链。
      3.光电子和LED产业。积极推进半导体照明领域的大功率LED/LD封装、LED外延片、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外延炉(MOCVD)的研发及产业化,完善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重点支持SiC(碳化硅)衬底材料、LED蓝光外延片生长、LED背光源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光伏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4.卫星导航产业。抓住“十二五”期间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机,重点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园项目建设,推动我市卫星导航产业链的布局,逐步形成我市产品研发、终端制造、行业应用、技术服务等完整的卫星导航产业链体系。
      三、产业布局
      根据市委“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部署,基于我市信息产业实际,重点推动信息产业在重点区域集聚发展,打造信息产业在“东园—西谷—北区”集聚发展的格局,形成以开发区、崂山区、高新区三点为支撑,并向其他区市辐射的“品”字形信息产业规划布局。
      (一)东园——崂山高科园
      结合国家(崂山区)通信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新一代通信设备研发制造、三网融合关键技术、软件研发、离岸服务外包、云计算、互联网增值服务、大型高端数据服务等领域的项目,将崂山区打造成为“数字产业园”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二)西谷——黄岛区“青岛信息谷”
      依托黄岛区“国际生态智慧城”建设规划,重点推进“青岛信息谷”建设。重点布局家电电子、集成电路、智能传感、高端通用芯片、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的设计制造以及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等产业。拉动相关企业向该区域集聚,逐步将其打造成为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研发制造基地。
      (三)北区——青岛高新区
      规划30平方公里胶州湾北部园区作为全市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承载区,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及云服务、工业设计与研发、新一代移动通信、工业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电子商务等产业,实现两化融合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创新突破,打造特色鲜明、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的国家级信息产业示范园区。
      四、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
      一是加强信息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规划。进一步突出蓝色经济引领作用,彰显蓝色经济核心优势,将信息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二是完善信息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园区规划。根据全域统筹发展的要求,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将信息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重点园区建设和布局规划纳入产业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做好专项规划。根据信息产业规划,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进行细化和延伸,制定信息产业各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进一步指导产业发展。
      (二)努力构建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1.产业联盟。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通信运营商等各方合作,积极推进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产业联盟建设,逐步完善“政府—协会—产业联盟”的产业推进机制,推进技术交流、技术培训、产业预见、产业链分析、标准研究等方面工作,协调和规范企业行为,建立起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型行业服务组织。
      2.产业园区。按照“东园—西谷—北区”战略,新引进一批重点信息产业项目在崂山区通信产业园、青岛信息谷和高新区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信息技术产业和孵化创业聚集区为载体的信息产业发展格局。
      3.实训基地。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资源,依托我市各大高校及专业培训机构建设集教学、实训、学习、演示、研发、设计、生产、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具有新技术推广应用、科技人才培养以及面向社会进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信息技术实训基地,每年为青岛地区信息产业提供2万名以上专业人才。
      4.公共平台。依托我市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条件,特别是中国联通云计算中心、中国联通(青岛)研究院、中国电信信息服务(青岛)基地等项目,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器件设备研发与技术攻关平台、物联网运营平台、共性基础平台、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具有智能化、高效能、协同化、集成化、高可靠、低成本等特点的平台环境。
      5.研发试验基地。依托海尔、海信、软控股份、金溢科技、中科恒信等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实验室(场)等资源,积极推进信息产业重点研发试验基地建设,着力攻关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研发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软硬件产品,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实施示范工程,拉动信息产业全面发展
      1.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根据《青岛市物联网应用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在智能交通、数字家庭、食品安全、城市公共管理、现代物流、精准农业、生产制造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和推广。
      2.基础电子产业升级示范工程。围绕基础元器件产品升级、关键电子材料生产、新型显示技术研发、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及关键仪器设备生产、光电子与LED产业链建设,实施基础电子产业升级示范工程,推动基础电子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基础电子产业水平。
      3.软件服务示范工程。在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能社区等领域部署建设一批对产业化发展具有重大应用牵引作用的软件服务示范工程,在示范先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应用推广。
      4.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加强工业企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的对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典型示范。
      5.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积极引导、支持、推进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第三方行业平台。重点在家电电子、旅游、纺织服装、物流等领域开展电子商务试点,建立产品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
      (四)大力推进定向招商,为产业发展集聚动力
      1.加强园区推介,积极协调项目。突出宣传信息产业在“东园—西谷—北区”集聚发展的举措,每年组织1—2次园区招商推介会,瞄准优质项目和关键技术,积极开展定向招商,形成“区—市联动”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使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符合我市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的好项目、大项目落户园区。
      2.整合相关资源,拓宽招商渠道。积极整合资源,结合园区优势和特点,确定招商产业、招商对象、招商项目,创新招商模式,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向招商工作。
      3.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不断完善产业链。依托我市资源条件、商务环境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现有项目和企业的示范效应,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和企业来我市集聚发展,特别是瞄准我市急需并具有人才、技术、市场等优势的优质项目,加大招商工作力度。
      (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争取上级支持。以建设家电及电子信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为契机,争取国家、省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形成部、省、市、区四级联动共建的推进机制,争创国家物联网产业集聚区。
      2.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鼓励产业发展政策措施,鼓励和推荐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电子发展基金、物联网专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等资金项目,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围绕实施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出台加快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市信息产业专项资金向重点领域、产业高端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倾斜;研究制定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引导企业享受企业研究开发费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3.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结合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的实施,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拉动社会资本重点投向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项目。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信息产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支持以专利、商标、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为抵押进行融资。
      4.扩大专项资金规模。针对物联网、云计算、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扩大专项资金额度,推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有条件的区、市要设立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本地区信息产业发展,对市级专项资金按比例配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