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开创“十二五”农机工作新局面
字体大小: 打印
  • 年度期数 2011年第8期
  • 总期刊数 总第225期
  • 成文日期 2011-04-30
  • 发布日期 2011-04-30
  •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开创“十二五”农机工作新局面
    市农机局局长陈志颖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实事求是地总结好“十一五”工作,科学谋划好“十二五”工作,对于推动全市农机工作科学发展,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全市农机化成就显著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63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4%,机械化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方式。农机化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同类城市领先。
      (一)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落实购机补贴资金18750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30429台(套),受益农户21652户。全市联合收获机达到12万台,平均每个村庄2台;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3万台,约占全市的164%。
      (二)农机化领域逐步拓宽,作业水平明显提升。农机化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前、产后延伸。成方连片、整村整镇地推进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35万亩,比传统耕作增产141%,亩均节本增效100多元。把全年农机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三秋生产上来,加快推进玉米机收和经济作物机械化,玉米、花生和薯类机收率分别超过68%、55%、40%。
      (三)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围绕健全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一是作为县级农机局的派出机构,在乡镇建立区域性监管服务机构、选聘村庄监管员;二是以乡镇农机服务站为载体,与农机合作社相结合,探索建立区域性农机服务组织。共建立乡镇农机监管服务机构46个,村庄监管员2000多人。围绕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五优先”的优惠政策,发展起208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平均每个乡镇3个;承担了全市44%的农机作业量,成为服务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四)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套,农机存放、检测和维修条件明显改善。适应大中型农业机械快速增长的需求,在全国同类城市率先启动农机化推进工程,建成15处农机库房、维修间和培训教室、20处试验示范基地、5处现代化安全检测考试中心和2处农机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了设施配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五)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坚持开展拖拉机专项整治,积极推进农机安全网格化管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总体控制指标处于全市13个重点行业前列。“平安农机”建设成效明显,建成国家级示范县2个、省级示范镇24个。
      二、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全面把握“三化同步”的新要求,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发展农机化的新期待。
      一要更加注重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优先保证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二要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提高机手素质,加快培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作业机手,积极推广新机具、新技术。三要更加注重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尽快壮大实力,提高服务水平,承担起农业生产任务。四要更加注重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鼓励报废更新能耗高、污染重、性能低的老旧机械,积极发展农业低碳经济。五要更加注重农机安全工作,着力完善农机监管体系,不断改善安全监理手段,切实保障机手人身财产安全。六要更加注重落实农机化扶持政策,推动政策具体化、项目化、配套化,让农民买得起、用得好、增效益。
      三、努力做好“十二五”农机化工作
      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对全市农机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根据全市“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全市“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花生、薯类等优势经济作物机械化,统筹推动设施农业、养殖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着力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机装备、作业、科技、服务和安全水平,推动农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继续保持全国、全省的领先水平。
      主要目标是,农机总动力达到92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5%以上,农机“三率”水平达到75%以上。
      (一)推进六项工程
      一是农机装备推进工程。以补贴玉米收获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和花生机械为重点,加快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的发展。到2012年,新增玉米收获机1200台,总量达到5000台,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15年,新增花生和薯类收获机各1000台,基本实现优势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
      二是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开展花生、薯类等优势农作物、设施农业、养殖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试验示范,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机化技术路线和模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三是保护性耕作工程。启动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县项目,推广应用持续高产高效技术,建成50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实施面积达到130万亩以上,占适宜面积的65%。
      四是农机作业补贴工程。围绕深松整地、玉米机收、花生收获、薯类收获等我市急需、推广困难的先进农机化技术,开展农机作业补贴试点。
      五是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工程。通过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安排资金加强农机监理和推广等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农机监理、检验装备建设,深化“平安农机”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建立大户(合作社)工作站和网络培训等途径,培训各类农机人员35万人。整合购机补贴、信息发布、农机监理等软件管理系统,打造农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六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机库房、维修间和机耕道等配套设施200处,约占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40%。建设区域性农机产品展示中心项目,承担引进、储备、配送和展示先进农机具任务。建设一级、二级区域性农机综合维修点12个、24个。
      (二)落实五项措施
      一是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意见》的要求,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机化投入。二是建立以高等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机化创新体系,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品牌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三是促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在公共服务体系上,进一步完善工作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充实队伍力量,提高农机推广、安全监理、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和信息宣传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500个以上,实现承担全市农机作业量80%以上的工作目标。四是强化农机质量和安全监管,进一步优化市场秩序,提高农机安全总体水平。五是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机手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操作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