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兴教惠民
字体大小: 打印
  • 年度期数 2011年第1期
  • 总期刊数 总第218期
  • 成文日期 2010-12-30
  • 发布日期 2010-12-30
  • 发文字号  
  • “十一五”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斐然
    市教育局局长 徐剑波


      “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适应社会需求,回应群众关切,取得长足发展,各类教育齐头并进,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主动服务经济能力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主要成绩可概括为:注重四个发展,取得四项标志性成果。
      一、注重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三普及一步入”
      我市学前三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段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入学率分别达到95%、99%和9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4%,步入大众化阶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
      强化三项保障,不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强化投入保障,2006-2009年,全市教育总投入达到3247亿元,年均增长104%,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2516亿元,年均增长145%,为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措施的推进提供了经费保障;强化政府保障,先后将建设青岛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生杂费、推行校方责任险、实施市区中小学取暖设施改造工程、免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开工建设青岛第一国际学校、实施城乡中小学饮水设施更新工程、为七区169所中小学周围安装交通安全智能管理系统等8项工作纳入市办实事,解决热点教育问题;强化立法考核保障,将教育纳入对区(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修订实施民办教育、中小学学校规划和校舍场地管理两部地方性法规,破解教育发展难点问题。
      目前,8区(市)跨入“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行列,占全省1/5强。市南、城阳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学前教育先进县(区、市)。胶南、即墨分别被评为全国和山东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二、注重公平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继2006年比国务院要求提前一年建立市、区(市)两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农村公办义务教育段学生杂费,从2007年起,全市平均每年投入约17亿元,免除城乡各类义务教育段学校73万余名学生杂费,这意味着我市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百姓“上学不收费”的愿望变为现实。
      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统一了城乡中小学建设、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县域教师工资标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从2006年起,完成了五市300所薄弱学校和562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改造,先后选派2000余名城区教师赴农村支教。目前,全市74%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定新颁标准。2010年9月份起,全市财政每年新增3亿元,全面提高并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城乡小学统一提高至700元、初中统一提高到900元,在全省率先建立高中段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预算内拨款制度。在市区,2006年将33所初中划转市内四区政府管理,以此为契机,优化市区义务教育段和高中段学校布局,顺利完成青岛2中、9中、58中等学校布局调整,青岛第二实验初中等一批优质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不断提高中考指标生比例,推动名师名校长异校交流制度,减缓了初中择校现象,推进了区域间、校际间均衡发展。
      以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目标,积极在教育惠及民生方面办好事办实事。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奖、助、贷、免相结合的大、中、小学生资助体系,2007年秋季至2010年共投入64亿元,惠及近80万人次学生,分别占普通高中、中职、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0%、90%、17%。2007年以来,逐步免除农村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住宿费和中职农村、城市低保(含低保边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积极解决新市民子女入学问题,2004年起逐步免除了市内四区小学和公办初中新市民子女借读费,目前87万名新市民子女在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占在校生的12%,个别区占1/3以上。
      三、注重协调发展,教育结构不断优化,主动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我市中职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平均每年向社会输送7万余名技能型人才。全市高校在校生达306万人,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经济作用进一步彰显,我市正向人力资源强市迈进。
      坚持统筹与改革并举,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保持普职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服务主导产业发展,先后组建旅游、电子等5个职教集团,不断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先后推出双元制、半工半读、集团化等办学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中职技能鉴定所,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不断完善,促进了产教结合,加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建成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和30个市级校内实训基地,新建、改扩建胶南、胶州等5个职教中心,5所学校获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支持。半工半读办学模式、文明修身品牌在全国推广。
      坚持新建与引进并举,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成立市委高校工委,加强高校工作统筹、协调和服务,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等一批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依托驻青高校,加强急需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战略合作,引进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在青高校总数增至23所。我市被确定为国家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
      加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规划建设,2008年建设青岛日本人学校,2010年建成我省首所综合性国际学校青岛第一国际学校,目前我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7所,城市投资软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注重内涵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逐年提升。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推广了学案导学等优秀教学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在全国率先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投保校方责任险、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中学生学工实践基地,统筹校内外教育资源,每个区(市)建设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市一级统筹建立九个学军学农学工基地,启动社会课堂计划,形成了学工学农学军、帆船进校园等特色活动。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中小学生免费体检和阳光亮眼工程,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素养不断提升。我市普通高考和职业技术技能大赛成绩逐年提高,课程改革、学校德育、体育、国防教育、教育督导等经验在全国推广,教师结构不断改善,涌现出一批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教师,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关指标走在同类城市前列。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不断深化“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活动,在全国率先出台校级干部问责办法,建立市特级教师评选制度、实施新一轮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和农村校长教师免费培训等,形成“培优、扶弱、抓全员”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拥有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0人、省特级教师172人、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83人,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近6000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