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期数
2010年18期
总期刊数
总第211期
成文日期
2010-09-21
发布日期
2010-09-21
发文字号
青政办发明电〔2010〕15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
当前,全市大秋作物丰收在望,但也面临前期光照不足、降雨偏多等不利气候条件的制约。为切实抓好三秋生产,确保粮食丰产丰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力抓好秋作物后期管理,做到适时收获
8月以来,全市平均降雨量290多毫米,较去年同期偏多一倍多。过多的降水给全市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危害,部分低洼农田出现涝灾。各区市要加强巡查,落实农田工程排涝责任制,全面疏浚修复田间排灌沟渠,防止出现农田大面积长时间内涝现象。要强化指导服务,狠抓秋粮等作物田间管理,抢农时促生长,确保安全成熟。
(一)搞好田间管理。目前,玉米、大豆等作物正处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各区市要坚持秋粮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切实加强后期田间管理,努力夺取好收成。玉米等秋粮作物要以防倒伏、增粒重为重点,通过喷施叶面肥,促进籽粒充分灌浆成熟,提高籽粒产量和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增产潜力,努力夺取秋粮丰收。
(二)做到适时收获。目前,部分作物已开始收获。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适时收获花生、大豆等作物,确保丰产的果实拿到手。今年我市夏玉米播期比去年晚一周左右,各地更要宣传和引导农民适当晚收,努力挖掘玉米后期增产潜力,最佳收获期应在国庆节前后。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玉米联合收获机作用,扩大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面积。
二、切实加强蔬菜生产管理,确保市场供应
当前,夏秋蔬菜进入后期管理,越冬蔬菜进入棚室建造、旧棚室加固和集中育苗、定植的关键阶段,各区市要积极应对连续降雨和阴天等灾害天气的不利影响,确保蔬菜安全生产和市场有效供应。
(一)强化生产能力建设。改善田间基础条件,加快设施栽培小区建设速度,提高建造标准,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全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蔬菜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强技术指导和田间管理。针对前期恶劣天气给蔬菜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要安排技术人员深入第一线,搞好技术指导。要组织人员尽快修复受灾设施,积极进行排水排涝,合理安排种植速生菜,最大限度降低受灾损失。同时要加强病虫害的统防统治。
(三)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要大力培育和壮大蔬菜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建设自有基地,开展产研结合。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企业、合作社等积极进行产销对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品牌创建,积极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不断完善质量监管、产品监测和追溯体系,切实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五)加强蔬菜市场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创造和谐的市场交易环境。
三、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秋种水平
为稳步提高小麦产量,确保明年夏粮持续增产,今年小麦秋种工作总的思路是:“以高产创建为抓手,以规范化播种为突破口,优化品种布局,搞好配方施肥,适期适量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切实打好秋种基础”。要重点抓好以下9个关键环节和技术措施:
(一)优化品种。要以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为平台,对当地小麦品种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安排。要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地力基础、灌溉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宜品种。在选用品种上,要做到品种类型与生态区域相配套,所选品种与适宜播期相配套,高、中、低产品种与地力水平相配套,并根据品种特点制定相应主推技术,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
(二)高产创建。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是挖掘小麦增产潜力,依靠样板示范带动作用,夺取小麦大面积丰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年要继续实施好“十、百、万”高产示范工程,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细化技术措施。
(三)精细整地。今年秋种要重点搞好玉米秸杆还田,打好播种基础。耕作整地以耕翻或旋耕为基础,并与耙、耢、压、起垄、开沟、作畦等作业相结合,正确掌握宜耕、宜耙等作业时机,减少耕作费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证作业质量。
(四)培肥地力。为保持小麦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在广辟肥源,增加有机肥投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配方施肥项目,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化肥基施比例,优化氮磷钾配比。结合我市目前的地力水平,总的施肥要求是:稳定氮肥,增施磷肥,补施钾肥。高产田要求“控氮、稳磷、增钾”;中产田要“稳氮、增磷”;低产田要“增氮、增磷”。缺乏微量元素的地块要适当增施微量元素肥料。
(五)种子处理。选用经过提纯复壮质量好的种子,结合统一供种扩大种子包衣面积,预防苗期病虫害,没有包衣的种子要用药剂拌种。根病发生较重和病、虫混发的地块,可按照市农委已下发的《小麦秋种技术意见》中病虫防治标准混合拌种。
(六)适期播种。我市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2日~10月15日,最佳播期为10月5日~10月12日。在适宜播期内,旱薄地、粘土涝洼地及冬性品种可适当早播,地力高、砂土地和半冬性品种,可适当晚播;同一品种可先播低产田,再播中产田,最后播高产田。
(七)足墒播种。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秋种时若墒情适宜,要在秋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并整地播种;墒情不足的地块,要注意造墒播种。田间有积水地块,要及时排水晾墒。在适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对于玉米秸秆还田地块,在一般墒情条件下,最好在还田后灌水造墒,也可在小麦播种后立即浇蒙头水,墒情适宜时搂划破土,辅助出苗,保障小麦苗全、苗齐、苗壮。
(八)适量播种。小麦的适宜播种量因品种、播期、地力水平等条件而定。考虑到近年来冬前气温变化大、积温不确定的气候条件,在适期播种情况下,各类麦田的适宜基本苗建议为:精播高产麦田,成穗率高的品种每亩10~15万,成穗率低的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半精播中产田每亩15~18万;旱作麦田每亩12~18万;晚茬麦田每亩20~30万。各地区可根据当地的生产条件做适当调整。
(九)播后镇压。从近几年的生产经验看,小麦播后镇压是提高小麦苗期抗旱能力和出苗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今年秋种,各地要选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械,小麦播种时随种随压,小麦播种后用镇压器再镇压两遍,努力提高镇压效果。尤其是秸秆还田地块,如果土壤墒情较好不需要浇水造墒时,要将粉碎的玉米秸秆耕翻或旋耕之后,用镇压器多遍镇压,小麦播种后再镇压,才能保证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提高抗旱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搞好优质服务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抓好“三秋”农业生产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及早安排,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务求实效,确保全面完成“三秋”农业生产任务。农业部门要加强秋种期间农情信息调度,及早做好良种调剂供应,抓好技术培训,做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畜牧部门要根据养牛业发展的需要,认真指导农民和龙头企业适时开展秸秆青贮;农机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确保购置的农业机械及时到位,并积极组建农机服务组,深入田间开展农机维修、机械调配等服务;公安、交通运输部门要支持小麦种子调运,建立小麦种子运销“绿色通道”;水利部门要科学调配水源,做好抗旱排涝工作;电力部门要保证农电线路畅通和电力供应;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预警预报和服务工作;金融、财政部门要及时提供信贷资金服务;经济信息化、物价、石化等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切实保障农业机械用油的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新闻部门要搞好三秋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全市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凡涉及到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事都要尽职尽责,不推不拖,主动配合。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努力完成三秋农业生产工作各项任务。青岛市人民政府公报(2010年第18期)市政府办公厅收发文市政府办公厅收发文青岛市人民政府公报(2010年第18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