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圣珍: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率先发展
字体大小: 打印
  • 年度期数 2010年第15期
  • 总期刊数 总第208期
  • 成文日期 2010-09-08
  • 发布日期 2010-09-08
  •  

    城阳区区长 刘圣珍

        近年来,城阳区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和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推动经济高端化、产业集群化、城乡一体化、生态宜居化,建设胶州湾北部现代化、国际化生态新城,打造青岛国际航空城,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55.2亿元,增长14.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6亿元,增长30.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7.4亿元,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亿元,增长1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3元,增长10.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131元,增长14.5%。
      一、以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撑,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城区和空港,协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突出空港服务、科技服务、总部楼宇经济、文化休闲旅游、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房地产、金融服务等产业,逐步构建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加快打造青岛北部商贸商务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和总部楼宇集聚区。全区服务业业户达到2.8万家,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18.3亿元。投资50亿元的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进入地上施工阶段,2011年“五一”开园纳客。宝龙城市广场25万平方米商业和游乐设施建成营业。全区万平方米以上超市9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8处,已营业三星级以上酒店12家,青岛婚庆创意园、青岛啤酒坊、上马小海鲜美食港等8条街区建成开业。突出发展空港物流和陆路物流,努力打造山东半岛空港和陆港物流中心,引进建设了中远仓储物流、青岛物流分拨交易中心等一批物流大项目,物流企业达到500余家。深入挖掘“山、海、城、节”等资源潜力,打造一年四季全天候的青岛近郊生态旅游品牌,开发建设了220公里登山路径,建成开放了奥林匹克文化雕塑园、毛公山等旅游景区,培育打造了青岛国际农交会、国际饰品节、韩国料理美食节等特色节会品牌,2010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亿元。
      (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主导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端化,以项目引进建设为抓手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动力提升工业档次水平,以强化企业服务为保障增强工业发展活力,推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定向招商促进全区工业调整振兴的工作意见》,重点做大做强高速列车、汽车制造、精密机械、航空运输设备制造、海洋船舶工程、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十大产业,十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2010年上半年,全区784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94.4亿元,增长24%;115家年收入过亿元重点企业完成产值563.7亿元,增长25%。大力发展蓝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确定了《2010年蓝色经济九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75个低碳经济项目建设,打造蓝色经济先行区和低碳城市。
      (三)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山海、林果、滩涂、湿地等资源优势,综合开发自然资源、田园景观,着力发展精品农业、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都市旅游农业,建设了青岛市现代农业示范园、金钱鼎御苑农林生态观光园、河套生态对虾养殖示范基地等一批高档现代农业项目。
      二、以对外开放、项目建设和城市化推进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强大动力,大力增强发展后劲,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围绕十大工业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实施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专业招商,促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引进了一批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核心关键技术项目和产业配套项目。累计引进投资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263个,投资过亿元内资项目206个。2010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内资52.2亿元,分别增长15%和10%。
      (二)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带发展、促发展,强化项目建设在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基础作用,实施全过程控制,高密度调度和督查,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全区各类重点项目顺利建设。2010年上半年,24个市级重点项目、97个区级重点项目均按计划推进,分别完成投资32.9亿元和54亿元。
      (三)加快城市化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市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1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8%。加快城乡一体的功能化、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212.3公里,日供水能力达到35.4万立方米,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84%。坚持将旧村改造与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居民增收紧密结合,实施组团式、小镇式、连片式改造,累计完成49个社区改造,4万余户居民住上了现代化新居。
      三、以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加强可持续能力建设,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8%,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等80多家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牢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每年开发新产品100余项。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加大企业创牌的扶持力度,拥有市级以上名牌、商标164个。
      (二)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新增能耗等量淘汰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两高一资”项目落户。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突出重点领域节能,严格石化、橡胶、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用能管理,推进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2010年上半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完成“十一五”削减任务的95.71%和108.78%。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塑造东部山区自然景观带、中部滨河生态景观带和机场沿线生态长廊、西部湿地自然景观带三条景观带,积极营造“人在花园里,城在绿树中”的城市环境,打造森林城阳、花海城区,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6%。
      四、以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自身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坚实保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科学发展的活力
      (一)强化制度建设。创新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将“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任务纳入干部工作量化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政绩评定、选拔任用、激励奖励相挂钩,形成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制度安排,实现当前与长远、速度与质量、经济和民生、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服务人才”促进“人才服务”的工作机制,开展“大企业人才直通车”,建设职工公寓,打造高品质的教育、医疗等生活环境,切实增强了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强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重点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快培养紧缺实用人才。
      (三)强化政府自身建设。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拓宽与群众沟通交流渠道,建立了“网络在线问政”、“我与区长话城阳”、“行风在线”、“民生在线”、“行风连万家”、区长公开电话、区长信箱、公开接访等工作机制,多途径听民意、汇民智、解民忧。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简化项目审批程序、缩短办理时限,全区947%的行政许可事项入驻区行政服务中心,建立工作日延时服务、非工作日预约服务制度,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深入开展处级、科级、社区三级干部培训,着力增强各级干部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为科学、和谐、率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