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教育局局长 徐剑波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近年来,市教育局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强统筹,改善条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推进教育的公平发展、协调发展和内涵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创新迈出较大步伐。
一、抓均衡,重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近年来,我市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目标,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
1着力于“四个一体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升。一是积极推进城乡教育经费的一体化配置,加大市本级投入,2006年率先建立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教育经费瓶颈。提高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2010年实现统一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二是积极推进城乡学校建设一体化,2006年至今累计改造农村危旧校舍56.2万平米、农村薄弱中小学300余所。三是积极推进城乡学校设施一体化配备。从2008年起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今年底,60%的普通中小学将达到省定标准。四是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一体化配置,五市新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的比例由2007年的70%、2008年的86%,提高到2009年的95%,同时加大城区教师赴农村支教力度,2008年起设立城区教师农村支教津贴,已选派2000余名城区教师赴农村支教。
2围绕深化改革、优化布局,在教育均衡发展的热点问题解决方面迈出积极步伐。一是深化市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2006年将市区初中划转区政府管理,调动市区两级政府的办学积极性;二是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扩大中考指标生比例,今年市区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招收学校达8所,比例达60%,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生源均衡。三是整合优化优质教育资源。2008年扩大青岛九中、外事职校等学校规模;2010年将青岛二中和青岛二十五中、青岛五十八中和青岛师范学校进行整合优化;支持市内四区加强建设了10余所初中学校,引导各区市改扩建青岛二十六中、平度九中、即墨高级实验中学等一批高水平学校,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四是从2010年7月1日颁布实施新修订的《青岛市中小学规划建设和校舍场地管理办法》,解决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难题,为学生就近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创造条件。
二、抓服务,适应“转方式、调结构”要求,提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服务能力
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积极发挥教育在助推经济方式转变的作用。
1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一是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坚持推进“双名牌”工程,建成市级及以上重点职业学校35所,骨干专业143个,建成全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和22个校内实训基地。二是根据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和推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要求,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双调整”。目前农村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完成,正积极推动市区职业学校新一轮布局调整;专业方面加强了涉农、动漫设计等专业建设。三是在全国率先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和中职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率先开通中职学校实习就业网,推动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和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我市职业教育每年可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7万名合格技能型人才,中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6%。
2突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构建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共赢的机制。通过引进与建设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引进高校3所,近20所高校建设新校区,各类高校由1998年的11所增至22所,在校学生29.7万人。2009年设立市委高校工委,加强对高校的统筹、协调和服务,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合作。山东大学青岛科技研发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产学研基地建设工作积极推进,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
三、抓民生,大力加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教育关系每个家庭、每个孩子,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市采取有力举措,积极发挥教育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
1积极抓好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2007年起,每年投入600万元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购买校方责任险,构建校园风险防范机制。编印《青岛市中小学安全教育手册》。定期开展中小学生地震等应急疏散演练,增强师生自救自护能力。2010年,针对接连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在全国率先组建专职校园保安队伍;采取建立学校视频监控中心、安装红外线报警系统、为169所中小学周边安装交通安全智能管理系统等措施,加强校园安全全方位监控。积极推动校舍安全工程实施,2010年计划对40.98万平方米校舍拆除重建,31.34万平方米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改造;开展12次安全专项督查,确保安全隐患的及时解决。
2坚持抓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2006年比国务院要求提前一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2010年免除中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奖助贷免相结合,覆盖大中小学生的资助体系。2007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共投入5.34亿元,发放奖助学金68万人次。坚持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体,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2010年上半年全市共接收7.7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占市区义务教育段学生10.7%,个别区占1/3以上。
3积极改善学校生活设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就学环境。2008年起,用3年改造市区150所中小学取暖设施。2009年实施中小学饮水设施更新工程,让全市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喝上安全的温开水。2010年市财政补助450万元,在城阳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校食堂、取暖设施和厕所改造试点工作。
四、抓质量,深入抓好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探索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长效机制。
1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行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创造条件。将探索负担轻、质量高的教育教学模式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修订完善教学和学习常规,评选新一轮优秀教学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市参赛成绩列第10名。
2坚持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在普通中小学实施修身立德工程,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文明修身工程。加强学生社会实践,2009年在全国率先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中学生学工实践基地。2010年面向普通中小学启动社会课堂计划,整合资源建立12类200处社会场馆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面向职业学校开展“青岛职教义工”进社区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健康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3把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切实抓好。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师德师风建设集中教育活动,在全国率先制定学校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办法,不断提升依法治校、规范从教水平。着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市特级教师评选制度、实施新一轮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和农村校长教师免费培训,2010年市本级投入1000余万,开展20余项培训,覆盖2万余人。县域内统一了教师工资,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青岛教育将以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构建起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师生幸福,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格局,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