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岳:加快青岛保税港区封关运作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试验区
字体大小: 打印
  • 年度期数 2010年第13期
  • 总期刊数 总第206期
  • 成文日期 2010-08-19
  • 发布日期 2010-08-19
  •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管委主任    王怀岳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我省出台的《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草案》中,明确提出包括“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区”在内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定位。立足我省实际,加快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宜在部分国际往来密切、港口优势明显、功能政策集中的地区先行先试,这不仅符合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将进一步提升山东在沿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
      一、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根据WTO统计,截止到2005年,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已达300多项。其中,1993年,由欧共体12国为发起国,组建起欧洲关税同盟,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一体化程度最深、经济合作最为紧密、规模最大的区域贸易组织;1994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贸易组织。
      在东亚,随着各国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区域综合经济实力也迅猛崛起,特别是以中日韩三国为主的东北亚地区经济规模占据了东亚整体经济规模的90%左右。根据我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日本综合开发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的联合研究表明,如果三国间相互开放市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中国GDP增长率将提升1.1%-2.9%,日本提升0.1%-0.5%,韩国提升2.5%-3.1%。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与欧洲和美洲相比,亚洲一度相对缓慢。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才正式提上官方议事日程。2001年11月,在东盟10国与中日韩“10+3”会议期间,朱镕基总理正式提出建立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可以认为,在WTO框架内,中日韩三国基于维护本国、本地区经济利益,通过合理运用双边或者多边贸易协定的方式,最终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选择合适区域先行先试有利于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进程
      2001年“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概念提出以后,中日韩三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界密切关注,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加快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共识。但由于三国经济合作的态度和立场差异较大,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从当前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的实际出发,在中日韩三国间相邻近的城市和地区首先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试验区,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青岛作为百年港城,是山东半岛面向日本、韩国,走向东北亚的重要通道。从次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看,青岛在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的进程中,已经做了大量的理论调研工作。1994年,青岛市政协杨在茂主席牵头组织自由贸易区课题调研,结集出版了《辟建青岛自由港》一书。2007年,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青岛保税区为基础,积极推进区港联动,建设保税港区,积极争取建设国际性的区域自由贸易区”,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纳入了全省总体发展战略。
      自由贸易,毋庸讳言,其着力点就在于关税自由。2000年,青岛保税区率先提出“实施区港联动、建设保税港区、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的战略设想。2006年,青岛保税港区申办工作启动后,青岛保税区以“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试验区”的发展定位,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按照交通部的规划,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是由青岛、天津、大连三个港城组成的集合体,因此,应首先在这些地区批准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试验区,为国家下步实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积累经验。
      三、保税港区在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中的作用
      从国际上看,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均是临港而建、依港而兴,并随着港口自由度的不断放大而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港(区),自由贸易港在区域自由贸易化进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新加坡为例,随着港口的自由化,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2009年接待入境游客970多万人次,旅游产业收入高达124亿新币。
      为加快与国际经贸融合,我国自1990年起,在东部沿海地区批准设立了15个保税区,并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化,在“区港联动”试点的基础上,相继设立了12个保税港区。我国批复的保税港区,实质上是具有局部自由港特征的特殊区域,因其拥有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分拨配送等九大功能,一旦封关运作,港口功能和增值服务将迅速得到提升。
      目前,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千万标箱,迈入世界大港前10强,但由于自由港政策上的滞后,在与日韩的竞争中仍然处于弱势。据统计,青岛港2009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021万标箱,但中转箱量仅有40多万标箱,所占比例不足5%;釜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95万标箱,但国际中转箱量却高达536万标箱,占其总体业务45%。究其原因,就是缺少自由港政策的支撑。
      上海、天津、大连保税港区已经先期运营,并初步显现出巨大的涡轮效应。以上海为例,2009年,洋山保税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85万标箱,物流成本平均下降约14%,吸引了包括联邦快递、TNT、马士基、UPS等大批全球知名物流企业。预计青岛保税港区全面封关后,3-5年时间,青岛港有望超越釜山港,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并将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自由化进程。
      四、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试验区的青岛路径
      从与日韩产业协作的实际情况出发,青岛率先与韩国开展次区域合作的条件基本具足:一是文化理念和生活习俗相互认同,青岛是韩国人居住最集中的中国城市;二是旅游环境日趋优化,2009年青岛港口韩国航线旅客超过12万人次;三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青岛相继开通了至仁川、釜山、群山、平泽的客货班轮航线;四是保税网络逐步铺开,形成了以保税港区为核心的保税物流网络;五是大通关初见成效,青岛海关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中韩车载物流监管模式试点”。
      在保税港区基础上探索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试验区,青岛条件得天独厚。以区(保税区)、园(保税物流园)、港(临近港口)整合升级为特色的青岛保税港区,是我国目前第一个按照“功能整合、政策叠加”要求转型升级而成的保税港区,因其创造了最具自由贸易港区试点优势的“青岛模式”,因而得以在全国推广示范,并被国家列为下步首批自由贸易港区试点。
      与天津、大连相比,青岛保税港区虽然起步晚,但仍然具有率先开展自由贸易港区试点的后发优势:青岛保税区经过15年的快速发展,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青岛保税物流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国同类园区前列;前湾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港,通过在港口基础上叠加保税政策,必将迅速发挥政策集聚效应,成为最有实力与韩国釜山和日本横滨相抗衡、率先开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试验区试点的保税港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