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市经贸委关于2008年工业经济运行意见的通知(二○○八年一月十七日)
字体大小: 打印
  • 年度期数 2008年第4期
  • 总期刊数 总第154期
  • 成文日期 2008-01-17
  • 发布日期 2008-01-17
  • 发文字号 青政办字〔2008〕2号
  •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市经贸委《关于2008年工业经济运行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望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2008年工业经济运行的意见市经贸委
      (二○○八年一月)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围绕工业转型、产业升级,突出“项目建设、自主创新、节能减排、运行保障”四个重点,实现“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创新驱动、管理提升、集约发展、环境优良”六方面突破,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经济总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1900亿元,增长15%;总产值完成7700亿元,增长1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00亿元,增长18%。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6%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达到1800亿元,增长15%。
      (二)经济效益。实现利税570亿元,增长20%。其中,实现利润300亿元,增长20%以上。
      (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220以上。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5%,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6万元/人;职工平均年工资达到18400元。
      (四)投资总量。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增长20%。
      (五)技术水平。市级以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60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3家;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新增青岛名牌20个。
      (六)节能减排。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5%,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75%和4%。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为215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
      三、重点工作
      (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形成工业发展新格局
      1坚持核心项目引进和配套项目建设两手抓。全面推进造修船、高速机车、汽车制造、海洋石油工程等重点装备制造业项目引进。全力推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即墨女岛船舶工业基地、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大炼油及配套工程、乘用车及发动机、载货汽车扩能等龙头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全市投资过亿元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围绕核心项目,研究产业链发展现状,积极引进和扶持围绕重点项目的产业链配套企业。
      2引导工业转向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汽车、船舶、家电、石化等主导产业,着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通讯、环保等新型产业,优化提高钢铁、橡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围绕市区企业搬迁改造,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构筑先进制造业发展体系,保障经济运行持续健康发展。制定《青岛市工业重点项目实施发展意见》,重点推进100个工业重点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年底力争20个项目竣工投产。
      3提高工业利用外资质量。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大对支柱产业龙头项目、核心配套项目的定向招商,积极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世界知名跨国公司来青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企业。建立工业企业利用外资项目库,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环保产业外资大项目,鼓励外资企业持续增资。鼓励和支持一批企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技术研发平台和宣介窗口等。
      4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融入全市集群发展,为大企业大项目做好服务配套;鼓励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市级公共技术试验基地和各类研发中心向中小企业开放,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争200家成长型企业销售收入平均增长30%以上。
      5强化产业投资政策导向。制定完善我市工业产业投资导向目录,建立科学合理的行业准入产业政策,发布实施《青岛市工业产业发展指南(2008版)》,明确鼓励、限制、淘汰产业发展目录,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经济社会效益、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两高两低”产业,限制发展高资源占用、高能耗、高排放、低增加值率、低经济社会效益的产业。研究实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产品的具体工作意见,组织对全市钢铁、电力、建材等行业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分区市、分年度的具体工作方案。研究出台企业投资项目评估办法,从注重投资强度、投资密度向注重投入产出比、增加值率、资源消耗等方向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钢铁、汽车、水泥、铁合金、焦化等行业的产业政策,在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优化结构上迈出实质性步伐,重点做好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力争做到平稳过渡,和谐淘汰。
      (二)以城区工业转移为契机,实现工业合理布局新突破,形成工业集约发展新优势
      1以四方、李沧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为突破点,推进市郊工业集聚发展。结合全市总体规划和区市功能定位,编制市区老企业搬迁改造总体方案,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启动企业搬迁改造计划。市内四区和崂山区原则上不再布局一般性工业项目,其他区市应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全市工业发展思路,出台政策,明确产业定位,发展相对集中的产业集聚区,壮大市郊工业实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推进都市工业发展。通过市区联手,加强产业、布局引导,统筹规划,逐步建立相对集中的都市型工业小区。对都市工业要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稳定为主线,继续拓展内涵,提升功能,保持规模。盘活现有闲置厂房存量,有选择地确定一批适合城区发展的工业项目,鼓励城区老工业厂房改建为都市产业楼宇,发展技术密集型、研究开发型的绿色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3加快传统行业布局调整。在实施化工行业布局调整和医药行业调整的基础上,掌握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纺织服装、轻工食品、新型建材等产业发展状况,提出全市工业产业布局调整意见和新兴行业推进发展意见,指导相关区市制定配套政策,抓好落实。
      4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结合区市工业产业定位,研究出台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的意见,大力推进即墨中国针织名城、胶南王台中国纺机名镇、城阳省机械制造基地和即墨蓝村省制鞋产业基地等重点基地集群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为集群项目提供服务。特别是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教育培训、信息搜集、产品展示、人才招聘、物流贸易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产业的集约化水平,努力形成集聚发展新优势。
      (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在创新驱动、品牌提升上实现新突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围绕骨干产业引进大院大所,建立对产业有技术带动和辐射能力的创新体系。完善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管理机制,引导企业更好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研究修订《青岛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规范和引导。认真实施《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鼓励自主创新,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发、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等。建立面向产业的分层次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形成承接外来技术和二次创新的能力。引导外资企业研发和成果应用的本地化。制定科学的创新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团队和企业文化,分梯次建设技术创新梯队优势。
      2建立产学研长效机制,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探讨建立广义的“官产学研资介”战略联盟,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机制链接和协调相关利益方,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年内组织3至5次国内外产学研交流学习活动。发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技术评估、投资分析等方面的作用,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完善政策措施,实施创新能力专项。择优支持已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制定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和创新团队培养,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掌握主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引导在自主创新方面有较多积累和较强发展潜力的企业巩固行业内的领先优势。支持创新能力建设专项10至15个。
      3加强品牌培育工作力度。建立品牌培育工作推进责任制度,督促各区市制订品牌发展规划。组织专家修改完善《青岛名牌评价标准》,探索制订青岛市品牌价值评估标准,对品牌价值进行量化,提高青岛名牌认定工作水平。筛选60至80个行业领先产品,特别是发展势头好、潜力大的民营企业和市郊企业的产品,制定《青岛名牌培育计划》,形成滚动式培育格局。邀请专家采取培训、座谈、案例讲解、咨询诊断和现场剖析等方式,帮助企业制定品牌培育方案,指导企业做好品牌培育工作。
      4加强品牌扶持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做好品牌资金管理工作,重点支持各区市经贸部门、中介组织和企业围绕自主品牌建设所开展的各项公共项目。扶持企业发展境外品牌连锁、设立境外技术研发平台、境外宣介窗口和生产加工基地。探讨建立青岛市品牌中心,开展品牌价值评估,定期向社会发布品牌价值评估报告。组织相关区市、部门和企业“走出去”,学习借鉴国内外现有品牌发展成果。发挥市品牌经济发展专家委员会的作用,为企业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和推进计划,同时进一步推出新的品牌经济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品牌经济实现新跨越。
      (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在促进企业管理提升方面实现新突破
      1切实改善和加强企业运行管理工作。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大企业先进的管理手段,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密切关注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以及人民币汇率走势,及时进行分析预测,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规避各种生产要素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积极开展节能降耗、节约挖潜活动,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增收节支。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员工的各种创新行为,打造企业内部良好的创新环境,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2协调推进国内外市场开拓。在国家不再继续实施单纯鼓励出口导向政策的环境下,企业要不断转变市场营销观念,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品牌的营销,增加产品附加值。利用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有关政策,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经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要抓住国内消费快速增长的机遇,加快构建国内市场营销网络,扩大城市市场占有率。利用国家扩大农村消费的政策,加快农村市场开发,轻纺企业要积极参加“万村千乡”工程建设,用好国家“家电下乡”工程各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农村市场。搞好产销衔接,形成科学的物流、产品流和资金流,大力压缩产成品和应收账款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通过应收账款质押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3全面推进质量管理工作。引导企业以国家质量管理体系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标准,全面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和能力,争创国家质量管理奖。食品加工和关系民生产品的企业,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产品质量的要求,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研究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方案、体制、机制、监督评价指标体系等,加快推进我市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步伐。
      (五)加强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在集约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增强青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将节能减排与组织经济运行密切结合。按照“存量抓责任落实、增量抓门槛提高”的工作思路,将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与各区市组织经济运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围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研究出台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以节约挖潜、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为发展目标。
      2加强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和原材料消耗管理。以节能降耗为导向推动结构调整,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增收节支。对国家确定“十一五”全面实施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要细化落实到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更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支持石化、热电、印染、发电、造纸、焦化等行业和重点大企业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突出抓好全市确定的100户重点用能企业中工业企业的节能工作,继续对80户重点企业进行节能监察,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落实2008年小火电关停改造任务。编制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余热余压综合利用专项规划,组织高炉煤气余压(TRT)发电、大型玻璃厂余热发电及化工、建材等行业回转窑、磨机、烘干机的专项节能改造。
      3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建设30个在行业中有影响的清洁生产品牌企业,争创国家清洁生产先进企业;重点在耗能、耗水和污染企业中推广实施20项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以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动态管理。研究制定清洁生产税收支持政策,抓好国债项目及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实施,培育在节能和减排方面有示范作用的企业和项目,力争全年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达到30家以上。
      (六)认真组织经济运行调控,在为工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1突出经济运行监测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发展走势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影响,超前预测和把握好工业运行态势。加强对重要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走势、汇率变化的预测分析,定期发布经济运行信息,增强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正确引导社会预期和投资方向,不断提高面向社会的服务水平。
      2加强经济运行调控。重点监控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及时了解企业在投融资、生产、销售、效益等方面的情况。深入研究从紧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新变化,密切关注企业流动资金、两项资金占用和产销衔接情况,提高企业防范资金链、担保链出现问题的能力;密切关注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科学管理方法开发应用情况,提高企业消化原材料涨价的能力;密切关注产业发展方向、价值链高端产品和新增能力情况,提高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能力;密切关注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动态情况,提高运行调节能力。
      3加强煤电油运的综合协调。重点抓好电力保障,确保不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协调解决好主力电厂的电煤调运,确保电煤安全库存。新建和扩建5座变电站,争取年底竣工投产。根据成品油市场供销变化情况,有计划地进行供需调节,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供应。
      4完善直通车服务长效机制,突出直通车服务工作提速提效。强化部门联动机制,增强对重大问题的协同解决能力,协调解决好影响重点企业和项目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直通车服务向重点项目、产业集群、高新技术延伸。建立推进工业大项目“直通车服务专线”,深入企业了解项目进度和排查问题,通过直通车专线协调解决,全方位、大跨度为项目企业服务,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工业大项目建设。协调直通车服务各成员单位继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非生产成本。建立区市两级直通车服务体系,扩大直通服务面,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