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制造业基地的意见
字体大小: 打印
  • 年度期数 第十八期
  • 总期刊数 总第五十八期
  • 成文日期 2003-09-15
  • 发布日期 2003-09-15

  •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扩大我市制造业的规模,提升制造业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就我市建设制造业基地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抢抓机遇,增强发展制造业的紧迫感
      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核心。当前,随着世界制造业重心的转移,全国正在形成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热潮,为我市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未来5至10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制造业,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内在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制造业的紧迫感,抢抓机遇,凝聚合力,迅速构建制造业集聚优势和产品配套关系,充分发挥我市在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形成工业发展的新优势。
      二、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建设电子家电、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和新材料四大产业基地为主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发展电子信息及家电、石化及精细化工、交通运输设备、新材料及钢铁四个龙头产业,着力培育食品饮料、橡胶、海洋生物工程及医药三个优势产业,重点提升纺织服装服饰、机械装备两个传统产业。抓好大项目、高新技术、招商引资和信息化,加大增量投入,加快产业集聚,推动城郊工业并行发展,构建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工业体系。
      工作原则:一是增量带动。充分利用一切条件,集中力量抓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大企业和大品牌建设,发展产业链,培育产业群。二是以开放促发展。把市场、产品、技术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把物流、人流、资金流汇聚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撑,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我市制造业与全球制造业的融合和对接。三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制造业升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重点地选择主导产品,提升技术,做大强项。四是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型工业和循环经济。
      发展目标:争取用5至10年的时间,构筑青岛新型制造业体系。一是成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十五”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800亿元,其中制造业完成3600亿元。到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0亿元。电子家电、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和新材料四大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70%左右。工业总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的前三位。二是成为国内重要的强势企业和知名品牌集聚区。大企业发展形成梯队,部分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十五”末,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15至20家,其中过百亿的企业9至10家,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2至3家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海尔集团进入世界500强。冰箱、冰柜、洗衣机、轮胎、啤酒等10种主导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15%。工业产品出口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三是成为区域性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主导产品拥有核心技术,形成一定的技术辐射能力,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到50%左右。四是成为国际产业转移和投资的优选区。外资占工业总投资的50%以上,主要产业领域有跨国公司参与。五是成为区域性制造业中高级人才的汇聚区。研发、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建立精英人才集中机制、一般人才流动促进机制和人才效能发挥机制。
      三、发展重点
      以建设四大产业基地为主线,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分层次推进。重点发展四大龙头产业、三个优势产业和两个传统产业。“十五”末,四大龙头产业、三个优势产业和两个传统产业的产值分别达到2800亿元、400亿元和440亿元。2010年,九大产业的产值达到8700亿元。
      (一)突出发展四大龙头产业。重点发展增量,优化存量,突出大项目拉动,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基地。
      1.电子信息及家电业。积极发展电子元器件,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能力,发展高附加值整机产品和配套产品,形成生产整机和输出技术、关键元器件、资本及品牌的产业体系。以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家电企业为主体,跟踪国际技术方向,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的开发,在信息家电、通信基站和手持式移动信息终端等高端产品领域,逐步拥有核心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基础。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建厂,设立研发机构,进行合资合作。培植电子元器件、零部件产业群,形成生态型产业体系。“十五”末,电子信息及家电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2010年达到2800亿元,主导产品当地配套率70%,软件业产值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20%。
      2.石化及精细化工业。依托中石化集团,启动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拓展上下游装置,发展精制和高附加值产品。推进凯联集团和国外大公司合作,提前启动大炼油下游石脑油系列项目,发展乙二醇、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丙烯、苯酚丙酮、甲基丙烯酸甲酯、双酚A、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间苯二甲酸、聚酯瓶料等产品。继续发展石油化工催化剂、橡塑助剂,环保型染料、涂料和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十五”末,石化及精细化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2010年达到2000亿元。
      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依托一汽青岛汽车厂加快发展重型卡车,建设卡车出口基地;以颐中轿车项目为基础,吸引国内外投资,大力发展高档、经济型轿车;同步发展以轮胎、车桥、散热器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发展高速铁路机车车辆、轻轨车、地铁车辆、摆式列车等高技术产品,形成规模效益,并带动配套产品发展。加快海西湾10万吨级以上大型造船基地和灵山卫10万吨级以下造船基地建设,提升军用舰船和特色民用船舶制造水平,同时大力发展修船业和以船用柴油机、发电机等船轮机、舾装和电力为主的船舶配套产品。发挥青岛港枢纽港作用,吸引投资,发展高附加值冷藏箱和特种箱。“十五”末,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到400亿元,2010年达到1200亿元。
      4.新材料及钢铁工业。围绕制造业发展升级,建立新材料特色产业群。重点发展彩色钢板、镀锌板、镁合金材料等新型金属板材;工程塑料、金属塑料复合材料、高性能橡胶等高分子材料与加工工程;以电子家电业需求为主的集成电路等微电子、光电子材料、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应用;低能耗、低污染、高性能的新型建材。以新材料技术改造轻纺、机械等传统产业。
      以青钢为载体,利用外资,发展家电、船舶、汽车、机车车辆和集装箱业需求的高档冷轧不锈钢板和其他精品板材,提高优质钢、合金钢、汽车弹簧扁钢、高强度标准件用钢比重,实现线材、扁材、板材多品种发展。大力发展焊材,建设全球焊材供应基地。“十五”末,新材料及钢铁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2010年达到1000亿元。
      (二)着力培育三个优势产业。重点整合存量,优化结构,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集群。
      1.食品饮料业。依托品牌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啤酒、葡萄酒、矿泉水、乳制品以及功能性、特色食品及方便食品。啤酒,要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战略合作,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青啤公司进入国际十强。葡萄酒,要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高档品种,提高市场知名度,扩大份额。矿泉水,要发挥崂山水品牌优势,扩大矿泉水规模,加快发展果蔬汁和茶饮料等新型健康饮料产品。卷烟,要结合青岛卷烟厂整体搬迁改造,扩大一、二类卷烟比重,争创中国名牌。乳制品,要大力培育品牌,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深加工水平。发挥粮油、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优势,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以出口带动生产规模扩大,形成产业集群和超市食品加工基地。利用青岛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风味食品。“十五”末,食品饮料业产值达到230亿元,2010年达到400亿元。
      2.橡胶工业。以黄海橡胶、双星集团为主体,加强与国际大公司合作和技术引进,重点发展全钢载重子午胎、适度发展半钢轿车子午胎,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适时建设国家级轮胎检测中心。积极发展帘子布、炭黑、钢丝帘线等上游产品。加快调整胶带胶管产品结构,发展钢丝帘线运输带,建设全球最大的输送带生产基地。发展高附加值乳胶制品,积极开发新品种,扩大出口。“十五”末,橡胶工业产值达到120亿元,2010年达到300亿元。
      3.海洋生物工程及医药业。充分发挥我市海洋科研优势,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争取溶栓、心血管、糖尿病、抗肿瘤、抗病毒及提高机体免疫力药物生产的实质性进展,积极发展海洋生物材料及医用新材料。以国风集团为龙头,做大中药产业,形成产品体系;积极发展高效缓控释剂、抗生素和合成药物。引进技术,着力发展数字化电子医疗器械,提高医疗装备制造水平。“十五”末,海洋生物工程及医药业产值达到60亿元,2010年达到200亿元。
      (三)重点提升两个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品牌,发展强势企业,提高装备水平,加速产业升级。
      1.纺织服装服饰。以名牌产品、优势企业为龙头,加快企业重组和产品调整,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提高设计水平,重点发展中高档西装、针织服装、衬衫等名牌产品,积极发展时装和休闲装,建设出口加工基地和纺织服装城。以服装业带动高档面料发展,提高印染整理加工水平。紧跟世界纺织业潮流,加快土工布、医用无纺布和汽车用布的发展。运用纳米除菌技术改造系列装饰用品生产线,扩大功能化、生态保健型床上用品和巾被产品等高档家居装饰用品的规模。发挥双星、孚德等品牌的优势,建立国际化设计、制造、营销体系,提高个性化和时尚化设计水平,重点发展中高档皮鞋、旅游鞋、运动鞋,延伸发展高档运动服装,扩大产品出口。“十五”末,纺织服装服饰业形成320亿元规模,2010年达到500亿元。
      2.机械装备。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特别是CAD/CAM、PDM、CIMS等信息技术提升机械装备业设计、制造和检测水平,实现生产设备数控化,提高产品性能。以青岛捷能动力集团公司为主体,开发中小型电站成套设备、大功率拖动式汽轮机组、联合循环机组及控制系统、电站锅炉和阀门等产品。以青岛变压器集团、青岛汉缆集团为主体,发展500KV以下变压器、电力电缆等输变电设备和通信电缆,为电子信息及家电、交通运输设备业配套。以宏大纺机、高校软控、前哨朗普公司为主体,发展纺织机械、橡胶机械、轻工机械、环保工程设备等专业机械,以及三座标测量仪、工业机器人、数字胶印机等光机电一体化设备。适时引进为制造业提供先进装备的大公司。“十五”末,机械装备业产值达到120亿元,2010年达到300亿元。
      四、发展措施
      (一)实施大项目拉动,加快建设四大产业基地。石化业,以乙烯项目为龙头,推进油化一体化建设,适时发展石化下游产品。汽车业,抓好6万辆重卡项目建设,推进颐中汽车与国内外公司的合资。造船业,着力推进海西湾造船基地建设,形成224万载重吨能力。集装箱,以中集集团和香港太平盛世公司项目为抓手,调整产品结构,形成30万TEU干箱、3万TEU冷藏箱和1000台特种箱的能力。钢铁,以浦项15万吨冷轧不锈板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发展高档板材,最终形成75万吨的规模。加快建设黄海橡胶集团270万套子午胎等14个投资过10亿元或利用外资过亿美元的大项目,推进海尔集团1000万部手机等8个投资过5亿元的技术改造项目。近期,突出抓好青钢集团80万吨高速线材、澳柯玛集团锂电池、即发集团高档服装面料后整理等60个投资过亿元和海信集团商用空调合资等30个过千万美元的利用外资项目,确保
    20个项目竣工投产,40个开工。
      (二)实施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主的布局调整战略。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加快构建以大项目为抓手、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分工有序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五个产业集群:一是依托1000万吨炼油项目,超前发展以乙烯、丙烯、芳烃为龙头的石化产品。二是依托大炼钢和不锈钢板项目,发展汽车、家电、造船、机械基础件用钢。三是依托汽车项目,发展以车桥、散热器、刹车件、内饰件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产品以及车用电子、空调等产品。四是依托海西湾船舶基地项目,发展船用柴油机、发电机、舾装和电力为主的船舶配套产品及船用电子产品。五是依托海尔、海信、澳柯玛、朗讯等电子家电企业,发展芯片、压缩机、电机、显示器件、电子元器件、塑料配套件产品。在拉长产业链的同时,积极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群。
      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出口加工区、都市工业区、临港产业加工区、钢铁加工区等集聚效应突出的专业化工业功能区。突出西海岸的重心地位,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修造船、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家电和物流等产业。高新区、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加工业。探索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的布局调控机制,将区市发展纳入全市综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与布局结构调整联动。
      (三)实施国际化战略,以开放提升制造业的水平。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大企业、工业园、大项目为载体,吸引外商围绕四大产业基地进行组团式、生产环节连贯配套、成片成区的强投入。利用家电、电子、汽车、轮胎等优势产业,开展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双向招商。抓好大企业产业积聚式招商和技术研发式招商。探索中长期利用外资的方式,吸引跨国公司建立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区域性营运基地。鼓励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建立为全球化营销配套的生产基地。出台国内招商优惠政策,吸引“中中外”项目,通过吸引国内大公司,优化制造业重组,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借鉴上海和苏州的经验,下大气力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全方位、零距离服务。减少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切实降低商务成本。二是利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制定国际资本兼并、收购我市企业的政策和办法。重点推进纺织、机械、化工行业和国有股较大的大企业重组。三是积极扩大出口。充分发挥国家级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以及临港产业加工区的优势,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重点发展对日韩纺织、服装、食品、汽车零部件、电子零部件的加工贸易。创新外贸出口方式,发展大进大出、采购中心式出口。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赋予部分跨国公司采购和分拨中心法人地位和外贸经营权。
      (四)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推进大企业国际化。鼓励大企业与同行业跨国公司对标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比较优势。鼓励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在管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全方位与国际接轨,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发展品牌经济,促进大企业大集团成为产业积聚平台、高新技术平台和招商引资平台。二是构建大企业发展梯队。以优势企业为基础,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加快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强势企业,壮大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形成梯次发展的优势企业群体。三是以大企业带动大产业。鼓励大企业当地配套,变规模拉动为产业带动,培育优势产业。
      (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设立奖励基金,引导企业争创国家、省级技术中心。鼓励大企业在跨国经营的同时,建立跨国研发机构,整合国际智力资源,在关键技术领域跟踪国际领先水平,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选择10至15个示范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过程以及技术升级等方面推广信息化经验,在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着力提升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水平。以市软件园为主体,依托街区、楼宇经济积极发展软件产业,2007年实现产值100亿元。三是开展开放式产学研合作。建立行业性技术中心,面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集成和转移等服务。引导企业与国内外大学、科研和技术转移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组织2到3批企业赴欧美、日韩开展交流合作。总结海尔、青岛港、海信“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经验,组织更多的高级专家咨询活动,为企业创新战略制定和重大技术难题攻关服务。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原始性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扶持一批重点试验室、重点科研基地和中试基地。完善科技政策,发展风险投资,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六)深化企业改革,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加大国有经济重组退出力度。推进国有大型企业开放式产权改革和中小企业民营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国有资本从制造业一般竞争性领域和中小企业退出。对不需国有及国有控股的企业,理顺其产权和劳动关系,基本改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全市国有经济总量由目前的43%降至20%左右。二是加快国有资产有序流动。按照减少国有经济运行层级,收缩国有资产管理跨度,降低国有企业股权比重的原则,探索建立符合我市制造业发展特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构筑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机制。按照发展稳定两线推进、整体退出、出让部分国有股三种形式,重组资产经营公司,组建多元投资、多元持股,具有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大企业集团。三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高度重视民间资本的吸收和利用,在产权改革中鼓励“民有”,在经营机制上支持“民营”,在投入机制上实现“民资”,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以多种形式利用外资和上市融资。加快市郊经济的发展,建立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规模考核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新建和发展壮大。各区市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七)改革投融资体制,扩大工业融资。一是加速企业成为投融资主体。建立企业投资体系,把投资、融资、转制和改革连成一体,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发挥大集团核心作用,通过“盘活存量,吸纳增量”,强化资本运作功能;通过建立出口信贷授信额度、项目资本金制度等,强化投资功能;通过落实信贷证、信用担保、建立财务公司等措施,强化融资功能;通过落实财产权和子公司多元化改造,强化投资回报功能,逐步建成工业资本财团。二是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吸引跨国公司建立独资公司。做好“三资”企业增资扩股,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允许外方提高股权比例,取得控制性股权,以存量吸引增量的方式扩大外资流入。更多地利用资本市场组建合资企业。支持企业境外上市,允许国外资金收购上市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允许合资企业国内股票上市。更多地利用金融机构和社会中介招商引资。发展民间担保,探讨建立区域性工业投资市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三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围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投资机构、上市公司和企业参股,组建股份制运作的风险投资公司,形成风险投资群体。坚持市场化运作,提高风险资金使用效率。大力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
      (八)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物流服务产业。一是推进新港区建设。开工前湾南港区项目、油港三期工程和液体化工码头,建设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完善前湾港综合配套工程,加快前湾疏港专用路建设,推进胶黄铁路和胶济线电气化改造,形成快速疏港综合路网体系。二是加快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公路同三线青岛段,206国道高速公路青岛段。开通铁路胶新线胶州至临沂段。加快流亭国际机场改扩建。加快电信、移动、联通扩容改造,提高网络通信质量。三是着力解决水、电问题。推动青岛发电厂和黄岛发电厂扩建项目年内立项和开工建设。制定“十五”和“十一五”电力发展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充分预留电力扩容所需输电线路走廊和变电站空间。在已有两条500kv输电线路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新的输电线路,提高省电网向我市的输电能力。加快论证并建设崂山抽水蓄能电站和LNG电站。开工建设新的水源工程项目,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四是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推广物流样板企业经验,搞好以采购、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为主的企业物流。培育和发展交运、邮政、外代、外运等专业物流企业。整合物流园,建设物流基地,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五是提升服务业水平。做大会展、商贸产业,促进邮电通讯、信息咨询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要素市场发展,积极发展民间担保机构,建立城市信用体系。推动金融创新,加快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九)构建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在吸引投资、企业新建、产业配套、大项目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实行政策支持。外地来青投资或设立销售公司,一定年限内当年上缴地方税收达到一定规模的,按比例奖励企业经营者。鼓励大企业本地投入和配套,与引进大项目实行同等的土地等政策奖励。鼓励装备制造业发展,整机产品实行低税率增值税。加速实行制造业设备折旧,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及所属企业需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除另有规定外,按建筑物不短于20年,生产设备不短于10年,电子设备及火车、轮船外的运输工具不短于5年,由企业自主决定年限。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按照新产品创造的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在一定年限内对国家级新产品和省市级重点新产品予以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十)完善政府调控体系,积聚制造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青岛市制造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制造业发展规划和阶段性计划;落实责任制,协调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协调发展;抓好大项目招商;协调制定和实施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完善基础设施等。二是转变政府职能。以强化服务为核心,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办事效率,实现政策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组建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具有协调和纵向传导功能的新型中介组织,发挥行业管理和服务作用。各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优化服务,分工协作,形成制造业推进的合力。三是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为重点,加大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利用驻青院校资源,开设或扩大电子、机械、汽车、造船、新材料、项目管理等专业,加快培养和储备制造业基地建设需要的工程师、经济师和技工队伍。推进人力资本国际化、市场化,筹建专业化经纪人公司,建立企业家价值评估体系,推行社会经理人报酬市场化,利用价值杠杆引导国内外企业家和高级人才流动。改革分配制度,推行年薪制,逐步建立由经营业绩和市场信誉决定经营者收入的分配制度。四是加强与烟台、威海两市的协作,搭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推进胶东半岛两小时经济圈建设。
      附件:青岛市制造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青岛市制造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崔锡柱  市委副书记、副市长
      副组长:于 冲  副市长
         吴经建  副市长
      成 员:孙加顺  市长助理
      刘明君  市经委主任
      黄润华  市计委副主任
      栾 新  市经委副主任
      盖 健  市科技局副局长
      刘瑞华  市财政局副局长
      惠新安  市人事局副局长
      李 坚  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副局长
      卢举林  市建委副主任
      张群意  市交通局副局长
      孙恒勤  市外经贸局副局长
      李 然  市劳动保障局副局长
      李 钢  市地税局副局长
      房克俭  市工商局副局长
      闫宝珠  市质监局副局长
      李希琨  市体改办副主任
      王丽艳  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副行长
      于国明  青岛海关副关长
      刘新建  市国税局副局长
      王京文  开发区管委副主任
      张卫平  高新区管委副主任
      王怀岳  保税区管委主任
      张钦志  城阳区委副书记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刘明君兼任办公室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