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字体大小: 打印
  • 发文单位 青岛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2022-12-14
  • 发布日期 2022-12-16
  • 发文字号 青政发〔2022〕15号
  • 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鲁政发〔2022〕13号),推进我市气象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到2025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6%以上,重点区域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百米级、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超过91%,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93%,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5%以上,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先进、业态新型、基本满足需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持续提高,气象保障经略海洋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能力大幅提升,气象综合实力领先全国同类城市。

    二、坚持夯基固本,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一)强化精密气象监测,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推进青岛海洋气象综合观测实验基地建设,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和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建设地基遥感垂直探测系统、新型北斗智能探空系统、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阵列、近海海洋气象浮标阵列和海雾综合观测系统,填补海上和低空垂直探测盲区,构建国内领先的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科学加密建设海洋、交通、农业、生态、旅游、环境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省级海洋气象装备测试维修实验室,提升气象装备智能化保障和计量检定、测试维修能力。健全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鼓励、支持、引导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市气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海洋发展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民航青岛空管站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精准气象预报,构建产品精细、算法先进、流程高效、统筹集约的预报业务体系。基于“山海城湾”复杂下垫面,建立海陆一体的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提升短时临近、短期和中长期精准预报能力。不断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空间分辨率达到公里级、重点区域达到百米级,时间分辨率达到逐小时、重点区域达到分钟级。强化客观智能预报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快速更新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高局地性、突发性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水平。(市气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管理局、民航青岛空管站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精细气象服务,建立陆海统筹的智慧型气象服务体系。坚持需求导向,不断完善决策气象服务需求分析制度,精准靶向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基于场景应用和影响程度,发展自动感知、智能研判、精准推送智慧气象服务,构建气象服务大数据平台、产品智能化制作平台和融媒体发布平台。加强市级气象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市民“随身气象台”和“青岛气象”全媒体气象服务品牌。探索打造面向全社会的气象服务众创平台,促进气象信息全领域高效应用。(市气象局牵头,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大数据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气象信息支撑,构建集约安全的气象信息共享体系。充分利用“气象云”和“数字青岛”信息化设施,推进“数字气象”接入“城市云脑”,与林业、水务、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部门实现气象数据实时共享。开展气象数据深度挖掘和跨部门融合应用。推进气象通信网络核心设备更新和气象信息化安全系统建设,强化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市气象局牵头,市大数据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一)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坚持气象灾害网格化管理,将气象灾害防御深度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助力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推动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直达镇(街道)、村(社区)。坚持快速响应和协同化管控,不断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政府和社会联动机制,建立气象部门叫应、各部门分类分级响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落实极端天气约束性停课停工停产停业停运等防灾避险制度和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制度。健全政府主导的气象信息社会再传播机制,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和质量。建立健全未设气象机构的区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探索制定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标和防御指南。(市气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青岛海事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防御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强化普查成果应用,发展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建立面向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对城市规划、重点工程、重大经济开发项目和海上风电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加快完善雷电监测和预警业务体系建设,提升防雷安全风险管控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气象科普供给能力,加强气象科普场馆基地建设和管理,推动常态化向社会开放,扎实开展气象科普“四进”活动,提升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市气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应急局、市科协、民航青岛空管站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科学加密布设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对流层风廓线雷达、三维闪电监测系统、微波辐射计等气象探测设备,加强城市边界层垂直观测和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观测,建立健全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开展城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编制数字化、精细化城市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发展基于影响的智能化、网格化城市气象灾害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持续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海洋灾?5?害、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加强我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能力建设,推进完善多部门联动的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机制,强化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和快速传播覆盖能力。(市气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管理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应急局、市通信管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坚持需求引领,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

    (一)实施“经略海洋”气象保障行动,助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聚焦沿海和近海关键海域,加强专业化海洋气象观测装备建设,优化完善沿海和近海灾害性天气客观化、精细化、智能化预报技术,提升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立现代海洋气象服务体系,着力开展港口、航线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探索发展远洋导航气象服务。做好海上突发事件气象服务保障。(市气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海洋发展局、青岛海事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行动,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面向小麦、玉米等粮油作物产区和茶叶、蓝莓等特色农产品产区,针对关键农时农事,加大抗旱、防雹作业力度,促进粮食稳产增收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遥感监测业务技术与产品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和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展“农业气象+保险”服务,开展茶业、?6?果业、水产业等领域气象保险指数服务。升级改造大泽山葡萄种植等省级生态农业特色气象服务站点。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对作业装备进行升级改造。针对大沽河流域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作业。(市气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民航青岛空管站、青岛银保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气象+”赋能行动,助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和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经济活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面向构建海陆空铁“四港联动”高效物流体系,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交通气象保障机制,重点开展区域高速公路、铁路班列、国际邮轮、通用航空、陆海联运以及轨道交通等精细化气象服务,为青岛加快融入东西互济、陆海统筹的开放格局注入气象新动能。提升海上能源调配储运和供水、供热、供电等领域气象灾害影响预报预警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气象服务,促进和规范气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市气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民航青岛空管站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一)做好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推进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业务,做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工作,加强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健全高效、畅通的重污染天气数据共享、预测会商、信息发布机制,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预报预警信息服务。(市气象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生态系统监测预警评估。建立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和评估业务,提升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脆弱区的气象风险预测预警能力。建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观测系统,开展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为我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加强气候承载力评估、气候变化决策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旅游气候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支持有条件的区(市)打造气象公园、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气候宜居区等气候生态品牌,发展气候康养旅游。开展崂山云海、雾凇等气象景观预报服务,开展城市花粉、紫外线强度等健康气象服务,开展城市景区、滨海旅游景点的旅游气候舒适度预报服务。(市气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管理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增强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能力

    (一)聚焦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将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岛分院)建设成国家级海洋气象产学研综合示范基地,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海洋气象研发中心和海洋气象装备产业孵化基地。以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为依托,引进设立院士工作站。深化气象创新开放合作,推进气象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交通、林业等行业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协同发展,促进气象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市科技局、市气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管理局、市园林和林业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聚焦海洋气象科技创新发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气象领域关键技术纳入年度科技计划指南范围。重点开展海洋气象观测技术与试验、海洋气象监测预报技术、海洋气象灾害形成机理、海洋气象服务及风险评估关键技术、海洋气候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气象服务等核心技术研发,为海上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卫星、雷达、风廓线等新数据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气象融合创新。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智能网格预报、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市科技局牵头,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聚焦科技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气象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紧密联系和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创新创造的激励机制。建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揭榜挂帅”等机制,深化协同创新,推动气象重点领域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强化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市科技局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四)聚焦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气象创新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气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落实我市“人才强青”计划、山东省“一个格局牵引、三个行动支撑”人才战略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十百千”人才计划,实施气象创新人才计划,多渠道、多形式搭建人才成长平台。聚焦核心技术,加强创新团队和工作室建设。将气象人才全面融入地方人才发展规划,并纳入市属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培养计划,落实地方关于人才住房、医疗保健等待遇。(市气象局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市、区(市)相关规划,落实资金、用地等政策支持和项目安排。加强市气象局与各部门、各区(市)政府战略合作,建立市气象局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实施保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市气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法治保障。完善地方气象领域的制度建设。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气象法规规章的贯彻落实,加强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气象标准化应用。(市气象局牵头,市司法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财政支持。进一步完善落实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把支持气象高质量发展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气象项目和资金支持,完善升级迭代运行维护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气象高质量发展。加强气象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投资效益。(市财政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青岛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抄送:市委各部委,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监委,市法院,市检察院,中央、省驻青单位,驻青部队领导机关,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人民团体。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12月14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