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现将《青岛市旅游产业“九五”计划及到2010年规划》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青岛市旅游产业“九五”计划及到2010年规划
“八五”以来,我市旅游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旅游产品结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旅游产业规模、接待能力和收入快速增长,旅游行业管理也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为促进我市旅游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总目标,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自然风貌,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逐步把旅游业发展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把青岛建设成为旅游环境优美舒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旅游产品特色和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管理服务文明高效,集观光、度假和会议博览于一体的海滨旅游胜地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二)主要指标
到2000年,年接待海外游客24万人次,年均递增7.2%,旅游外汇收入1.3亿美元,年均递增7.5%;接待国内游客1230万人次,年均递增8%,国内旅游收入82亿元,年均递增11.5%。旅游总收入达到9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22%以上。
到2010年,年接待海外游客4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4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0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1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1%,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二、基本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坚持以体制改革促产业发展的原则,加快实现旅游产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坚持社会办旅游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的原则,在稳定现有市场基础上,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依靠科技推动旅游发展的原则,促进旅游服务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的进步。
三、资源开发与保护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严格保护的方针,以海滨风光、崂山名胜、历史名城为主题,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旅游资源,坚持高起点、高品位,使我市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旅游形象更加突出。
(一)旅游资源开发
以胶州湾两翼沿海海滨带为主体,以黄金海岸旅游线和崂山风景名胜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各市、区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
1、黄金海岸旅游线
自团岛至石老人,自西向东由欧陆建筑风貌特色的老城区、东部现代化新城区、海滨风光带等6个旅游景区组成:
团岛湾景区:重点规划建设海上广场、旅游码头、海滨公园、游钓俱乐部,开放团岛灯塔和炮台遗址。青岛湾景区:重点规划建设前海绿地、广场,改造栈桥,重建收回青岛纪念碑,将迎宾馆和部分名人故居辟为博物馆或纪念馆,开放部分著名历史建筑供游人参观。
汇泉湾景区:重点规划整治海水浴场,建设青岛航海运动中心,开发汇泉角炮台遗址。
太平湾景区:重点规划建设太平山综合园林公园,八大关别墅建筑群的部分特色建筑向游客开放。
浮山湾景区:规划搬迁北海船厂,将其改建为集旅游、科研、客运于一体的港口及可承办国内外大型赛事的海上体育娱乐中心。
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重点规划建设海洋公园、浮山园林公园、石老人公园,整治完善石老人浴场、啤酒城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形成集观光、度假、节庆、会展、体育、博览于一体的旅游综合功能区。
2、崂山风景名胜区
以山海风光、道教文化为主题,重点开发建设巨峰景区,形成以巨峰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景区发展的新格局。开发棋盘石景区;修复开放白云洞、明道观、那罗延窟等文物景点;进一步开发道教文化资源;在景区外缘地带建设流清河、仰口旅游度假区。
3、市区旅游
胶南市:以度假观光和秦汉文化为主题,重点规划开发琅琊台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龙湾海滨浴场和度假服务设施、旅游码头,开发建设斋堂岛、沐官岛民俗风情旅游区,开发大珠山景区,建设石门寺、珠山秀谷、灵山森林公园,开发灵山岛海岛旅游。
胶州市:以历史文化遗迹为主题,重点发展文化和生态旅游。规划建设三里河文化遗址博物馆、庸生祠公园、柯邵文心纪念馆;开发板桥镇、市舶司、高丽馆、海神庙文化遗址;建设艾山风景旅游区和澄月湖森林公园。
即墨市:以发展旅游度假、地质旅游为主题,重点规划建设田横岛群旅游度假区、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鳌山海滨旅游区、华山旅游度假区、温泉旅游度假区,开发小管岛生态旅游。
平度市:突出农业旅游、葡萄文化特色。重点办好大泽山葡萄节,规划开发天柱山文化风景区,建设国际书法艺术长廊、书法艺术博物馆和必要的修学研究设施,举办国际书法艺术节;开发大泽山风景旅游区、即墨故城遗址、基督教建筑群、豹竹涧、徐福村、云山观和平南农业生态观光区。
莱西市:以生态旅游为主题,重点规划建设和完善月湖公园,建设滨河公园、产芝水库观光区和大青山森林公园。
黄岛区:以现代海滨旅游度假为主题,重点规划建设薛家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旅游宾馆、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甘水湾旅游码头和游钓基地、金沙滩海水浴场,开通至市区和竹岔岛、灵山岛的旅游航线,开发小珠山、竹岔岛旅游项目。
城阳区:以地方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主题,重点规划建设红岛旅游度假区,开发铁骑山、白沙河、不其城、女姑山、康城书院、法海寺。
崂山区:除崂山风景名胜区、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外,在沙子口城镇建设和改造中完善旅游景观和旅游功能;设立长门岩——大公岛海洋生态保护区。
(二)旅游资源保护
1、城市风貌保护
——老市区以突出近代建筑文化特色为主题,重点保护城市格局的完整性与和谐统一性,严禁在保护区内改建、插建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控制高层建筑和密集性建筑,恢复以坡屋顶、红瓦黄墙为特色的传统风貌,定期粉刷整修区内建筑物。在旧城改造中,用易地安置方式增加绿地面积和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空间。
——新市区应注意城区建筑的整体协调,建筑风格、色彩应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突出现代化城市的文化特色。
——市区至崂山道路两侧统一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和房地产项目建设,保护滨海和临山视线通廊,建设以园林绿化和公共绿地、建筑小品为主,留足旅游景点预留地。
2、自然风貌保护
——滨海道路两侧严格维护视线通廊和城市风貌风格的统一,滨海道路临海一侧应重点保护和建设护岸林带,保留公众共享空间。
——风景旅游区内的建设开发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和生态影响论证,禁止在风景旅游区内建设污染环境、破坏景观的项目和从事破坏自然环境的活动。
——保护沙滩、礁石资源,不得对旅游区内的沙滩和礁石进行采、填,不得占用或影响海滨沙滩和礁石区。——保护景区内山体和奇石资源、古树名木,严禁在旅游区内开山采石及采伐林木,破坏植被,猎捕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3、历史文物保护
——对人文资源特别是历史文物的开发利用,应严格执行国家文物保护法规,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后实施。
——严格保护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名人故居,维护历史原貌。在此基础上,选择部分代表性建筑和名人故居对市民和游客开放;对暂不具备开放条件的,应妥善保护并加挂铭牌,以便于观瞻。
四、重点产品和建设项目
(一)重点旅游产品
发挥传统旅游产品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季节差别小的新产品,发展专项旅游,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实现旅游产品的有机组合和优势互补,使游客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增加游客在青游览时间,弥补淡季客源不足,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1、观光旅游依托城市风貌和自然、人文景观,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提高观光产品的文化含量,开发市区、近郊、周边和中远程旅游观光线路。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工业、农业观光和都市旅游项目。
2、度假旅游
以海滨、海岛、温泉度假为特色,建设适应不同文化品位和消费层次的旅游度假村和度假区,规划期内重点发展家庭度假和经济型度假产品,适度发展高、中档度假产品。
3、会议博览
以会议展览中心、文化博览中心和体育中心的建设为契机,积极承办大型国际国内会议展览、文化经济博览、体育赛事,重点开发城市的国际会议功能,使我市逐步成为区域性国际会议中心城市。
4、特色节会
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旅游与文化、经贸结合,政府指导与社会参与结合,鼓励大企业承办或参与,继续办好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之夏艺术节、“海之情”艺术节、沙滩文化节、海云庵糖球会、大泽山葡萄节等游客参与性强的传统特色和民俗节庆活动。5、海上赛事充分发挥我市的海滨资源、国家在青的海上运动基地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优势,积极承办大型海上体育赛事、国际垂钓比赛、国际铁人三项赛、沙滩排球赛以及帆板、帆船、摩托艇等国内国际赛事,逐步把我市建成全国一流的海上体育中心。
6、科普教育
把旅游与科研和教育紧密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游客和市民开放,发挥科普和教育功能,提高科学普及水平和国民素质。
7、市区游览路线
在前海海滨游览线,开通自中苑海上广场至石老人公园的旅游观光巴士,建设停车场、公厕、导向牌、说明牌、标志牌,沿线绿化美化亮化;在著名建筑、景点、历史名人故居和八大关欧陆风格建筑群,设置说明牌、标志牌;完善山头公园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码头,开通至崂山、薛家岛和近海岛屿的旅游航线。组织推出一日游、多日游等多种产品有机结合的旅游线路,适应游客的旅游兴趣和消费需求,为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二)重点旅游项目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有序开发的原则,重点规划建设对全市旅游发展起关键和带动作用的大项目。
——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进行流亭机场改造和前湾海滨绿化亮化;建成青岛国际啤酒城、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文化博览中心、中苑海上广场、石老人公园等大项目;对栈桥至东海路沿线道路和建筑进行高档次的美化绿化;结合海泊河两岸改造,建设沿河公园;对崂顶及周边景区进行深度开发;启动薛家岛省级度假区、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完善田横岛度假村,建设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大泽山风景区、大珠山风景区。
——到2010年,建设青岛海洋公园、跨海大桥桥头公园、太平山综合园林公园、浮山公园、十梅庵野生动物园等大项目;基本完成崂顶开发建设,完成崂山各主要风景区的纵深开发,修复主要道教宫观;基本建成薛家岛省级度假区、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把大泽山、大珠山风景区建成各具特色的风景旅游区。通达市郊各主要旅游景点的道路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旅游旺季和节假日开通旅游专线车。
五、旅游市场开发
(一)国际市场开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并实施不同的市场营销战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促销机制,稳定发展日、韩、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积极拓展美、德等欧美远程市场,重点开拓俄罗斯和南亚市场,尽快形成宽领域、多元化的市场格局。
——积极发展专业旅游协会,争取加入相关国际旅游组织;积极参加主要客源市场的国际旅游交易活动,在我市举办国际旅游博览会和国内旅游交易会。
——适应国际旅游区域化发展方向,加强与全国重点旅游地区及相关旅游协作区在对外宣传促销方面的结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扩展旅游发展空间。
——发挥国际旅行社外联销售的龙头作用,制定优惠政策,调动旅行社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的积极性;拓展外联销售渠道,与全国主要国际旅行社建立联谊制度,相互交流信息,共同开发客源市场。
——争取在主要客源国设立旅游办事处或委托代办机构,建立相对固定的旅游合作伙伴和宣传阵地。邀请海外记者、旅行商来青采访考察,邀请海外影视界来青拍摄风光片或以青岛风光为主题背景的影视作品,利用文化媒体扩大整体宣传效果。
——利用国际互联网,及时了解国际旅游行情和传递我市旅游信息,进行网上促销,加大远程市场的开发力度。
——简化海外游客入境手续,对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来青游客,争取实行短期入境免签或落地签证。
(二)国内市场开发
坚持国内市场为主的原则,狠抓质量管理,稳定市场秩序,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发展区域协作,巩固传统市场,开发潜在市场和市民节假日出游市场,大力培植本省周末节庆度假旅游市场。
——进一步加强与主要客源地区的旅游合作与交流,以跨地域资金融通和联网经营,形成区域旅游服务网络,不断扩大我市客源市场的份额。建立健全国内旅游信息网,加强联合促销。
——以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为切入点,加强与潜在客源地旅游部门合作,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扩大散客市场,逐步增加旅游团队的接待比率,逐步加大投入,积极培育市场。
——积极组织适合市民消费需求的旅游线路和产品组合,做好宣传、咨询和管理,完善交通和基础设施,方便家庭和散客旅游。
——针对本省和周边地区以散客为主的特点,做好信息引导和服务,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协作,推出适应本省居民消费水平的旅游产品。
——加强市场管理整顿,积极开发本省公民自费出境旅游客源,增加旅游目的地和线路,争取将我市辟为出境旅游口岸。积极做好宣传和服务工作,培育市场,招徕游客,使青岛逐步成为山东和中西部地区的出境旅游中心和游客集散地。
六、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
适应建设国际海滨旅游城市的需要,坚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适度超前、重点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旅游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旅游交通——增加国际航线,增开青岛至国内热点城市的航班。加快流亭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大型候机楼、站前广场和综合配套设施。进一步建设完善青岛旅游直升机场,在重点游览区建设直升机停机坪,积极开展空中观光业务。
——加快建设青黄跨海大桥,串联城市东西两翼海滨旅游带,开通跨海旅游专线车。
——加快旅游码头和海上运动基地的建设。重点建设团岛湾旅游码头和浮山湾、麦岛海上运动基地。进一步建立健全游船停泊服务系统,开通联结国际、国内部分口岸的海上航线,逐步发展大型游船旅游。
——加快城市地铁建设,增加旅游景区景点的专线车,开通城市观光巴士游览线,改善景区衔接主干道和景区内的道路和停车场。
(二)旅游信息系统
——建立青岛市旅游预订网络和信息咨询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定期发布国内外旅游信息,实现网上促销,提高我市旅游业的现代化服务水平。
——建立指示导向系统,在主要口岸站点及景区、商业区设置旅游信息电子触摸屏和大屏幕电视,向中外游客介绍旅游信息和青岛风光;在交通口岸、商业区、景点、主要街道设立导向牌和导游图;对市区重要历史建筑、名人故居、主要景点立牌介绍。
(三)城市环境建设
——完成东海路绿化美化工程和青岛雕塑园、前海海滨及沿线庭院的绿化亮化工程以及海泊河两岸改造工程、市区主要干道两侧和街心花园的绿化美化,进行山头公园和专题公园的绿化改造。到200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平方米,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到2010年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
——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的称号,巩固和扩大创城成果;进一步做好城市环保工作,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到2000年,全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到2010年,全市城乡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实现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生态良性循环。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从根本上解决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岸线礁石滩涂治理达到景观要求;重点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烟尘和工业粉尘,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在主要的游览线、商业区、景区景点布局建设配套公厕,将公厕建设纳入城区和景区管理考核指标。
(四)完善旅游市场秩序,开展文明优质服务
加强市场执法和推行行业标准,深入开展“三优一做”活动,整顿市场秩序,提高从业人员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旅游投诉和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和旅游环境。
七、旅游产业发展
(一)旅游饭店和度假村
按照旅游客源市场结构、需求和我市旅游宾馆的规模、档次结构,考虑淡旺季差别和需求弹性,规划在2000年前保持现有高中档旅游饭店规模基本稳定,严格控制高档酒店建设,重点发展中低档和经济型旅游饭店,度假村建设以中低档次为主。到2000年,我市旅游涉外饭店和度假村客房发展到1.6万间左右,其中高中档客房约占45%,客房平均出租率达到55%左右;到2010年,我市旅游涉外饭店和度假村客房达到3万间,其中高中档客房约占30%,客房平均出租率达到65%左右。
旅游涉外饭店的空间布局由沿海风景线向城市纵深辐射发展,在市郊旅游区的游客集散地适当安排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改造和新建一批经济型的旅游客房和度假村,对部分疗养院和招待所有计划地进行改造,使国内旅游饭店和度假村客房基本满足接待国内游客的需要。引导旅游饭店和度假村的客源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实行淡旺季差价,旅游淡季积极承接商务、会议、博览和文化体育活动,弥补淡季客源的不足,提高客房平均出租率。
(二)旅行社
根据客源市场情况,适当控制旅行社总体数量,加强管理、考核和导游培训,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自联接待能力,扶持骨干企业,推进中小企业经营机制和资产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积极兴办合资国际旅行社,增强企业活力和整体市场开拓能力。
(三)旅游车船
积极发展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旅游交通工具,规划到2000年高中档旅游团队车辆达到300辆,2010年要有更快的发展;对经营海上旅游航线的企业,优先批准购置适于海上航线运营的大中型游船和审批海上客运航线经营,实行旅游客运兼营,以降低运营成本,弥补淡季客源的不足;按适航海域容量和客源情况控制近海摩托艇的数量,加强管理。
(四)旅游餐馆
保持我市现有旅游涉外定点餐馆总体规模和接待能力,适度发展国内旅游定点餐馆;在继承和发展鲁菜和齐鲁饮食文化的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各类菜系;鼓励发展地方风味小吃,继续开展市民、游客和专家相结合的特色菜和风味小吃评选活动,形成地方旅游餐饮特色;加强各旅游景区景点的饮食网点的规划和市场管理,提高餐饮服务质量。
(五)文化娱乐
在完善现有大型高尔夫球场的同时,停止新建高尔夫球场,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文化广场、海上音乐厅、歌舞剧院等。结合城市文化资源,开辟各种特色的专题博物馆、纪念馆。在老城区改造和新建小区规划建设公共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六)旅游购物改善购物环境,在主要的商业区规划布置停车场等综合服务设施,方便游客购物消费。在主要的商场、小商品市场设立旅游纪念品专柜,在市区和主要的旅游区设立旅游商品一条街,推动旅游商品的销售。加强市场信息导向和市场培育,推动特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鼓励旅游产品生产厂家、旅游景点和商家开发生产和经销形式多样、美观便携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定期组织市民和游客评选特色旅游商品活动,允许当选产品在商品标识、包装和广告宣传上使用特色旅游商品标志,纳入对外旅游宣传促销内容。到2010年,争取国内外游客购物消费达到旅游业总收入的30%。
八、人力资源开发
到2000年,年接收旅游专业本专科毕业生500余人,年接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2000余人;接受在职及岗位培训的人数达到5000人;旅游专业人才总量达到12000人,占旅游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30%,到2010年达到50%。——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需要,积极与国际先进旅游教育接轨,改革现行教育模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增设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新专业和新学科,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加强旅游培训基地和岗位培训制度建设,在旅游从业人员中全面实施“外语达标”、“持证上岗”、“劳动技能鉴定”和“技术等级评定”制度。特别加强对导游和外联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积极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从国内外著名管理集团引进经营管理人才;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青讲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经营管理人员、教学骨干、服务人员到国外留学和工作。
——鼓励竞争,稳定队伍,建立旅游专业人才市场和信息库,沟通供需渠道,促进旅游人才的专业化管理。
九、规划保障措施
(一)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旅游行业管理
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打破现有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对全市旅游行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二)加强旅游规划和项目管理
在全市旅游产业总体布局和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对旅游区域控制性规划、建设性详细规划的评价审核管理,做到统一布局、协调发展;按照《青岛市旅游管理条例》实行项目评价、审核、验收全过程控制,在立项审批、规划施工许可、市场准入方面进行宏观调控。
(三)加强调控,实现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定期发布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引导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投资方式参与,积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社会化的旅游投资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旅游业,对重点旅游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给予政策扶持;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发展上市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确保旅游业持续稳定快速和集约化发展。
(四)完善法规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法规,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旅游法规体系,约束和规范行业行为;为适应国内旅游市场需要,研究出台国内旅游定点饭店和度假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完善旅游投诉和社会监督网络,不断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依法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五)建立科技支持体系,提高旅游产业科技含量
建立旅游科研和专家咨询机构,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开展对旅游规划、项目建设、产品开发、人才培训、市场营销、信息咨询、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和交流;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方面引进先进技术手段和科技成果,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
各市、区政府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在本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开发思路和实施措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