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青岛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字体大小: 打印
  • 索引号 2541720789783203526
  • 主题分类 其他
  • 发布日期 2025-01-13
  •  

    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郭海红

     

    当前,社会救助、福利等资源分配面临“信息模糊化”、“审核静态化”等痛点问题,《青岛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出台是社会救助领域迈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通过权益透明化消除公众疑虑,利用技术手段守住社会救助底线,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一、政策背景

    青岛市近年来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规范青岛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公平、公正实施,青岛市根据国家和省级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推出《青岛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通过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用科技手段打破信息孤岛,综合评估家庭真实经济能力,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则退。《办法》是优化社会救助资源分配、提升政策公平性的关键举措。

    二、政策重点内容

    (一)谁需要核对?——适用范围明确

    《办法》规定以下三类情形需要核对:

    1.申请社会救助的家庭:如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医疗救助、住房保障等;

    2.需开展经济状况复核的家庭:如对核对结果有异议并申请复核的、政策规定需要定期进行复核的、享受待遇期间经济状况发生变化需复核的;

    3.其他政策要求的特定情形:如政府在实施社会福利、慈善帮扶项目时,要求开展经济状况核对的。

    (二)核对什么内容?——多维数据分析

    《办法》采取“收入+财产+支出”综合评估模式,具体包括:

    1.收入:工资、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如房租、理财收益)、转移性收入(如赡养费);

    2.财产:房产、车辆、存款、证券、商业保险等持有资产;

    3.家庭支出:大额消费、债务情况(如房贷、经营性贷款)。

    (三)如何核对?——技术与程序保障

    1.数据共享机制:民政、住房、税务、社保、农业、卫生、银行等多部门联动,减少人为填报错误或造假;

    2.智能化比对: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信息(如巨额财产未申报);

    3.隐私保护:核查信息仅限业务审核过程中参考使用,工作人员需签署保密协议,泄露信息将被追责。

    三、政策亮点

    1.打破“信息孤岛”,提升救助公平性。传统核查依赖申请人自觉申报,易受主观隐瞒影响。《办法》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可更客观地识别“隐性收入”(如未登记的房产、理财投资等),确保救助资源不被滥用。

    2.减少纸质证明,方便群众办事。过去申请救助需提供多项证明(如收入流水、房产证),《办法》通过数据平台自动调取,大幅简化申报流程,降低群众办事成本。

    3.动态监测,避免“一保终身”。对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定期复核经济状况变化,符合退出条件时及时调整,推动“应退尽退”,让救助资金持续支撑最困难群体。

    四、对公众的建议

    1.如实提供信息。如果你或你的家庭需要申请社会救助,一定要如实提供家庭收入和财产信息,避免因隐瞒或虚报信息而受到处罚。

    2.及时关注政策。及时关注政府发布的社会救助政策,了解申请条件和流程,确保自己能够及时获得应有的帮助。

    3.保护个人信息。在授权核对时,确保授权对象是政府相关部门,避免个人信息被滥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