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1年工作总结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2-01-29
字体大小: 打印

  2021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土地要素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城市功能和吸引力,让城市更美好,让市民更幸福。

  一、空间谋篇,建立更具活力的城市发展格局

  总体规划站高立远。准确把握国家赋予青岛的战略使命,完成《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并进行社会公示,全面论证城市发展目标、性质定位和核心功能,衔接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各行业发展规划,促进“多规合一”;“三区三线”完成试划工作;指导完成市辖区、县级市和36个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基本形成国土空间“一张蓝图”。

  (二)专项规划深钻细研。完成《青岛市海岸带及海域空间专项规划》,建立海岸带开发保护利用格局;完成《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推动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完成《青岛市村庄布局规划》,支持美丽宜居乡村振兴。

  (三)详细规划务实重行。完成133个村庄规划,覆盖808个网格村,科学指引乡村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建设。全市中心城区76个片区控规获批,批复率达到94%,为区域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法定依据。

  二、创新赋能,提供更富效率的要素供给 

  (一)释放用地空间活力。全力推动“两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一致性修改,争取批准释放用地规模1.35万亩,惠科微电子、海洋大学创新园区等139个省、市重点项目获得了用地保障。

  (二)提升土地要素支撑能力。打出增存挂钩、预借指标、先行用地“组合拳”,压茬推进农转用报批,全市使用新增用地指标4.05万亩,其中,通过处置存量产生新增指标2.78万亩,及时保障了奇瑞汽车、莱西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用地需求。

  (三)挖掘存量用地潜力。发起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三年攻坚行动,逐宗地建立台账、制定处置政策,提请人大、政协、纪委监委督导问效,合力推动处置盘活,8.06万亩存量土地焕发生机,有效承接了正威产业园、莱西市妇女儿童医院等项目。

  (四)增强政府土地储备实力。改革土地储备管理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储备管理工作的意见》,推行片区综合地价,完善储备土地基础设施,增强招商吸引力。聚焦火车北站、世博园等集中连片区域,积极开展土地收储和前期开发,充分发挥土地储备承载项目落地的基础性、平台性作用。

  (五)提高土地供应效力。加大招拍挂用地信息预公告频次,制定招拍挂出让条件“正面清单”“负面清单”,1.62万亩工业用地实现“标准地”出让,全年供应土地9.09万亩,推动了东华软件、一汽新能源、北汽发动机等一大批项目建设。其中,3批次集中供应住宅用地(含商住用地)7967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六)集成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服务合力。推动地铁三期规划建设项目“批复即开工”,高效完成地铁2号线二期、5号线、7号线二期规划、土地手续;完成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新机场高速公路二期等工程土地预审、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

  三、品质跃升,打造更显质感的宜居生活环境

  (一)以城市更新推动城市发展新突破。出台我市第一个城市更新政策文件,完成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成果,谋划推进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启动老四方工业区、楼山区域等10个片区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和城市质量全面升级。

  (二)以保护利用激发历史城区新活力。完成《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新增各类保护要素2000余项。完成《中山路两侧建筑立面保护修缮方案》《中山路及周边区域交通规划》,中山路、四方路周边建筑得到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海泊路、宁阳路等街区陆续开街,中山路区域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客厅”的品牌形象更加彰显。

  (三)以城市设计塑造公共空间新风貌。完成《胶州湾岸线公共空间规划》,促进胶州湾生态修复和滨海公共空间利用。发布《青岛市户外广告、招牌设置总体规划》,营造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视觉空间。完成25处空间“微更新”市办实事项目,巧用空间“边角料”,创造身边的“小幸福”。开展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打造了西海艺术湾等一批大师建筑和网红打卡地。

  (四)以立体开发拓展城市新空间。完成《轨道交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和《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初步成果,提高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资源开发效益,推动地下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综合体开发建设。

  (五)以实景三维提升城市治理新水平。完成“实景三维青岛”项目主要建设任务,首次实现青岛全域高精度实景三维全覆盖,项目成果种类、整体规模获得国内顶尖院士专家高度认可,是我市城市云脑四大支撑平台之一,为“数字青岛”提供权威、统一的空间信息“底座”。

  四、严守底线,构筑更加安全的自然生态边界 

  (一)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印发《关于严格耕地保护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加强耕地保护顶层设计。实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全市任命基层田长6006名,构建全面保护、责任到人、严格监管的耕地保护监管网络。严格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全市1858个设施农用地项目上图入库备案。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出台田园综合体管理意见,引导田园综合体健康发展。强化“长牙齿”的硬措施,实施“青岛市自然资源执法监察十大手段”,建立“防打消”快速反应机制,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开展“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回头看”,通报典型案例19个,市级挂牌督办案件7个,对6个区(市)进行了警示提醒,约谈了16个镇(街道)主要负责人。

  (二)坚定生态修复绿线。指导莱西市河头店镇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整治规模2.57万亩,将新增耕地5343亩。督促区(市)完成18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资金1.5亿元,治理面积1770亩,其中,胶州市艾山11处矿山修复工程有效解决了风景区周边环境破坏和视觉污染问题。

  (三)筑牢地质灾害防线。开展《青岛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期修编。督导相关区(市)投资1.1亿元,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75处已完工,其中12处位于崂山风景名胜区,有力保障了居民和游客安全。建成了21处地质灾害24小时自动化监测站,提升了监测预警和科技防灾水平。“烟花”台风及其他强降雨期间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2次,全市未因地质灾害发生人员伤亡。

  (四)构筑城市安全高效运行基线。完成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填补了青岛市大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多项空白,为地下空间拓展、重大项目选址等提供科学的地质基础支撑。

  五、改革驱动,厚植更有温度的便民服务基因

  (一)聚焦审批提速。对所有产业项目实行规划审批“图证分离”“告知承诺许可”,小型公益性设施和市政道路等22类项目免于办理规划许可证,推动“拿地即开工”。实行全流程“多测合一”,各项测绘总时间压缩了三分之一,为工程项目按下“加速键”。全市完成规划审批9161万平方米。

  (二)聚焦简政放权。向青岛自贸片区下放了31项行政权力事项,占市政府对片区赋权事项的70%,片区工程建设项目涉及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的审批时间和审批环节分别减少50%。

  (三)聚焦不动产登记。省内率先实现“全省通办”“跨省通办”,“多地跑”“折返跑”成为历史。推动全市域“交房即可办证”常态化,实现住权、产权同步,惠及全市25个项目1.25万户业主。积极应用人脸识别、电子签名技术,对于已办理预告登记的新建房屋转移登记业务,一张身份证即可申请办理。

  (四)聚焦问题产权。突出抓好住房产权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全面深入摸排,推动政策创新,实行“管办分离,并行办理”“证缴分离”,积极破解责任主体缺失、建设时点不明等制约办证的难题,边完善手续、边追缴欠款、边办证。全市238个问题项目具备转移登记条件,涉及居民7.84万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