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明:近山识鸟音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3-10-08
字体大小: 打印

 

王希明(左)进行野外环志培训 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供图

未曾见到王希明之前,就听到他的诸多“传说”:听音辨鸟,见羽知禽;鸟类的“活字典”、“移动数据库”……王希明是山东省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研究员,也是青岛地区首屈一指的鸟类专家。让人佩服的不仅仅是这些,而是他对鸟耳熟能详、随身带着一本有关鸟类的字典……带着好奇与疑惑,9月14日,记者一行慕名来到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一探究竟。

听音辨鸟

1987年,山东大学毕业的王希明来到青岛市鸟类环志站(现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从事鸟类监测环志工作,这一干就是36年。

鸟类环志是世界上用来研究候鸟迁徙动态及其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环志、放飞、回收环志鸟,了解候鸟迁徙规律特点以及种群数量等资料,为鸟类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准确的第一手数据。

“鸟类监测环志工作非常重要,是一个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这些基础数据是我们做很多工作的前提和技术支撑,如果缺乏这些基础研究,那后续研究、应用都会被‘卡脖子’。所以,这些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有人去做,且需要长期坚持,需要几代人薪火相传。” 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对其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但同时鸟类监测工作又非常艰苦,一年有3个多月的时间工作食宿在野外,工作地点不是高山海岛就是密林险境,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鸟儿出没的天堂。青岛市鸟类环志站1984年建站,是全国最早的3个地方鸟类环志站之一。当时环志站没有自己的工作用房,野外住宿都是搭帐篷,吃自己带的干粮,写字没有桌子,就趴在膝盖上,用蜡烛照明,条件非常艰苦。”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除了生活上的挑战,野外工作经常遇到极端恶劣天气和蛇兽虫咬、山路险峻的危险。

他的“关门弟子”、同事郑达工程师对环志工作的描述是:“一是时间长。要起得比鸟早,睡得比鸟晚,尤其是春秋季节每天早上4点多就要起来巡网摘鸟,对年轻人来说是非常考验人的;二是虫子多。山上的蚊子不说,还有很多蜱虫,上山前腿上、胳膊上都要喷上药。还有蛇、蝎子、马蜂、胡蜂更是家常便饭,一不小心就会受伤;三是技术要好。环志解网的时候要非常细心,要爱惜鸟儿的每根羽毛,王工对此非常有经验,经他环志的鸟儿都完好无损;四是易受伤。有时遇见比较凶猛的鸟儿,像去年网到的一只鹰隼——普通公式,个头非常大,翅展接近1.5米,嘴和爪子都非常锋利,为了让它的羽毛不受伤,王工宁愿让它叼着自己的手。还有环志冬天的时候,海边滩涂和海岛上非常冷,王工膝盖上有伤,就是常年被海风吹的。”

除了这些自然的考验,还有生命的威胁。环志工作早期尚处于20世纪80年代,人们生态意识淡薄,网鸟、捕鸟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打击这一违法现象,解救被网住的鸟类,王希明他们常常天不亮就要上山护鸟,天黑了还不下山,山高路难走,碰上带有土枪的猎捕者,生命还会受到威胁。

面对困难,王希明想的不是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想尽办法解决。青岛市鸟类环志站建站近40年来,中间工作人员来来去去,更迭很快,只有他一直坚守在鸟类环志一线。   

这些年,王希明走遍了青岛候鸟迁徙过境的所有通道,浮山、午山、老鸦岭、枣山、太平山、抓马山、灵山岛、大公岛、潮连岛、长门岩岛、桌山、胶州湾、唐岛湾、大沽河……青岛主要山区林地、海岛、滩涂和湿地都留下了他执着前行的足迹。

多年来近距离的接触和细心观察鸟类,使他练就了听声辨鸟、见羽知禽的本领,成为了青岛地区首屈一指的鸟类专家、鸟类的“活字典”和“移动数据库”。

无论是常见的麻雀、喜鹊,还是空中霸主鹰隼、雕鸮,只要他看上一眼,听上一声就知道是什么鸟,小名、俗名是什么,有什么特点,鸟类的生物学特性如数家珍。

36年来,王希明同志带队累计环志候鸟19目、260余种,近13万只。无论环志的种类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青岛因此成为全国对外进行鸟类迁徙研究交流的重点站,他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鸟类环志先进个人。

两大梦想

“王老师有两大梦想,一个是环志扁嘴海雀,一个是环志中华凤头燕鸥,如今都实现了。”王希明的好友,原青岛师范学校生物老师陈忠胜为他感到高兴。

“中华凤头燕鸥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鸟类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物种,1861年首次被发现记录,但一直都非常罕见,因其稀少神秘,被称为‘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1937年最后出现在青岛胶南沐官岛,此后便销声匿迹,大家一度以为它已经灭绝了。2016年在青岛胶州湾又重新出现,去年发现已经有120多只,今年数量就更多了。这对我们这些年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是一个肯定,我们也很受鼓舞。”王希明对此也很欣慰。

王希明长期关注的另一种鸟类是扁嘴海雀,其长相与企鹅类似,主要繁殖地在日本沿海岛屿,它在国内的繁殖地只有青岛沿海的大公岛、潮连岛、千里岩三岛。1988年和1989年,王希明对扁嘴海雀进行了详细观察和系统研究。1992年他的“扁嘴海雀繁殖生态研究”项目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此后,为保护扁嘴海雀,青岛市人民政府建立了大公岛自然保护区。该鸟的数量逐步得到了恢复。

鸟类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它的种类、种群数量多少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劣。这些鸟类的纷纷出现与回归,离不开王希明及其团队的辛勤付出和努力。

近年来,他先后完成了“青岛崂山风景区灰喜鹊异地引进和驯养繁育放飞治虫实验”,在崂山上清宫成功引进灰喜鹊实现人工繁育放飞治虫;“青岛市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普查”“青岛湿地资源普查”“山东省青岛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青岛崂山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为青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规划提供了大量野生鸟类资源分布依据。

他积极与美、日、韩等国家的鸟类学者进行交流合作,在国家及国际核心期刊累计发表论文40余篇,学术研究成果走在世界前沿,潜心多年编纂的《青岛市野生鸟类图志》填补了青岛鸟类研究空白。此书与他负责编纂出版的《青岛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图谱》《100种青岛人身边常见的鸟儿》成为行业内炙手可热的工具书。2018年王希明被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聘为硕士研究生院外指导教师。

挽留海鸥

“把民间的力量汇聚起来,共同投入鸟类这个保护事业”,谈到社会科普、自然教育的初衷,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如是说。

王希明则是这一理念的身体力行者。

他没有满足于学术上的累累硕果,而是将鸟类知识、爱鸟护鸟理念播撒出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野生动物的保护中来。

1994年,他积极策划发起“挽留海鸥”活动,使得青岛栈桥一带的海岸线形成群鸥翔集、人鸟相亲的亮丽风景,成为青岛的城市名片。

他积极协助青岛市观鸟协会、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蓝丝带协会的创建,这些民间团体在鸟类保护及监测、环境宣传教育、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上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以观鸟为主题的深度游览每年都会举办。

山东省生态摄影艺术协会青岛分会连续10年举办鸟展,王希明老师也是连续10年从不缺席,他给小孩子科普,给老年人、普通市民讲鸟类的知识,讲鸟类重要性、珍稀性,讲它的保护程度。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新一代爱鸟人成长起来了,他们爱鸟、拍鸟、观鸟,成为鸟儿的粉丝,也成为鸟类保护的志愿者。

王希明多年来坚持科普进校园,给孩子们带来一堂堂生动的鸟类自然课。周末的时间带领同学上山观鸟,去环志站了解鸟,多年坚持不懈、身体力行,在全社会播撒下一颗颗自然教育的种子。

“王工是我们的技术支持,遇到不认识的鸟儿,哪怕半夜三更找他,他也毫不推辞,随叫随到。”这是与他接触的鸟类爱好者的一大感受。

“谈起鸟儿,王工的眼睛里有光”,这是王希明给人的另一大感受。

三十六年如一日地坚持、奉献,他对鸟类的热忱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鸟类保护事业中,扩大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覆盖范围和社会影响力,而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整个社会生态意识的整体提升。

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提到一个细节,以前办展览,小朋友看到一种鸟儿,第一句话就问,这个鸟儿能吃吗?现在这种问话则听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小朋友兴致勃勃观察鸟儿,与鸟儿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采访要结束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王希明跑到中心负责人跟前(王希明今年7月刚刚退休)跟前,小声说要早点回去,他爱人病了。中心负责人随口问了句“什么病啊”,他有些扭捏,“更年期,身体不舒服”。听到这里,我忽然有些羡慕他,在别人眼里,他为鸟类环志事业奉献了36年,很苦很累,但对他自己来说,择一事终生,遇一人白首,这是人生最幸福的事了吧。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