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小小萤火虫,如何“点亮”城市夜空?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5-08-26
字体大小: 打印

北方夏季规模最大灯会,与自然界的“小灯笼”温柔相拥。

初秋的这个周末,正在中山公园火热举办中的“青岛之夏”艺术灯会别出心裁,推出“萤火虫亲子游园会”,璀璨的灯光与灵动的萤火相映交织,给城市的夜色平添几分浪漫与童趣。很多孩子第一次看到萤火虫,在兴奋之余,当起“昆虫小专家”,认真研究起来。

不仅客串“青岛之夏”艺术灯会,小小萤火虫近年来的“出镜率”颇高:四川邛崃天台山入围“全球八大萤火虫观赏地”,山东沂水的萤火虫水洞,千岛湖的萤火虫主题乐园,余姚四明山“地上星河”景观……所到之处,萤火虫俨然成了“文旅小精灵”。

“人人都爱萤火虫”。在诗词中,在童谣里,每当看到这个“发光精灵”的名字,总是让人怦然心动。

“独门绝技”造就“夏夜顶流”

有人说,夏天的热闹,有一大半来自昆虫:“摇滚王”鸣蝉的引吭高歌,纺织娘的“低吟浅唱”,蟋蟀的短促有力……当然,这份热闹里更少不了萤火虫这个“星空舞者”。

在中国的昆虫文化中,萤火虫与蝴蝶、蟋蟀一同被誉为三大经典代表。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萤火虫有2000多种,我国分布有二三百种。在邛崃天台山,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就有20多个品种。

萤火虫腹部带有发光器官 图源:新华网

萤火虫的“生物发光”,堪称自然界最神奇的现象之一。它们的腹部末端有一个特殊的发光器官,里面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当氧气进入发光器官时,荧光素在酶的催化下与氧气发生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光能,只有极少变成热量,所以萤火虫的光被称为“冷光”,不会灼伤自己的同时,还会警告“天敌”不要靠近。

一抹亮色,夏夜里的最佳“氛围组”。

“萤火虫,点灯笼,飞到西,飞到东……”这一盏盏“小灯笼”,在草丛间轻盈穿梭,为夏夜铺就一层梦幻滤镜,带给人们一份没有喧嚣的美好。

如今,城市的夜色里少了这个叫人心心念念的“小精灵”,于是人们常会在亮化景观里点缀拟态萤火虫灯,模仿忽明忽暗的闪烁节奏,营造出一片“萤火虫森林”。虽然“差点意思”,但内心深处对萤火虫的那份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2025“青岛之夏”艺术灯会的一处景观,游客如置身“星海”

一丝“乡愁”,很多人心底的故乡记忆。

“这种飞翔的光点使我看到旧时光在隐隐呈现……”著名作家迟子建在《萤火一万年》里写道。

萤火虫是很多人关于故乡、关于童年最鲜活的记忆,遥远山村里那些荧光的明明灭灭,成了藏在心底那柔软的乡愁。

22日晚,在中山公园灯会现场,有市民就表示,自己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夏夜经常能看到萤火虫,“已经十多年没见到这么多萤火虫了,今晚好像回到了童年。”

没有亲眼见过萤火虫的人,或许也做过关于萤火虫的梦,那些微光里藏着的草木温润与生命脉动,总能轻松触动每个人的心弦。

“小灯笼”里的三道“魅光”

对于萤火虫,那抹或黄或绿的荧光,是它们独有的生命之灯、“爱情宣言”,而于人类,这点点荧光总能跨越时空,带来温暖与启迪。

承载着跨越千年的浪漫情感。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的经典诗句,让那遥远的七夕夜,在荧荧光影中清晰如昨;“熠熠荧荧,若丹英之照葩。飘飘颎颎,若流金之在”,晋代《萤火赋》描写了萤火虫在暗夜飞行,如金沙般绚烂;隋唐时,民间还流行起了观赏萤火虫的活动。

古人向来对萤火虫情有独钟,为其赋予了“耀夜”“景天”“宵烛”等多个雅称。此外,“囊萤映雪”的勤学佳话等,更让其在岁月长河中始终闪耀着别样的浪漫光芒。   传递着黑夜中“孤勇者”的力量。

“你看渺小的不熄的萤火虫,飞啊飞去点亮,哪怕只一寸夜空”“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单依纯的《萤火虫》及周杰伦的《稻香》等歌曲,均以细腻笔触吟唱微光的执着,借荧光传递治愈的力量。

在歌曲、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的萤火虫身影,早已成为一种经典的文学意象,化作精神的隐喻,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韧性、不灭的希望。

释放着生态平衡的强烈信号。

“萤火虫从不说谎,它们只在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安居”。

众所周知,萤火虫是公认的环境指标生物,对水污染、光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变化有着极高的敏感性,“苛刻”的生存要求既彰显着自身的“生态洁癖”,更时刻提醒着我们:守护荧光,便是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微光中,辉映未来

“没有萤火虫的夏天是不完整的”。守护点点荧光,不仅是延续这份自然的浪漫,更通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明天。

让更多“会飞翔的星星”扮靓生态。

有昆虫学家曾提出,如果你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萤火虫,或者从来没有见过,那么你就经历了“体验的灭绝”。

如今,随着自然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现,曾经隐匿的萤火虫,在很多地方重返田野溪畔,“体验的回归”正在唤醒尘封的夏夜记忆。

比如,8月11日《新闻联播》报道,在长江流域湖北鄂州梁子湖畔,每当夜幕降临,上百万只萤火虫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自2016年起,对水环境最为敏感的一类水栖萤火虫,种群规模持续扩大,十年间,数量增长了10倍以上。

让闪烁的微光点亮“夜间经济”。

萤火虫具有极高的生态、科学与社会价值,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我国一些省份还建立了专门的自然保护区。

现实中,一边是热切的观赏愿望,在文旅、影视、科普等领域也需求旺盛,一边是严格的法律保护,如何破题一度成为难题。如今,横在两者中间的技术鸿沟,正被实现技术突破的“驯化养殖”逐步填平。

比如,最近,一种半水生萤火虫新种“周氏萤”在浙江成功驯化,每年能繁殖近百万头“周氏萤”,可提供特色场景服务,催生出生态友好的“荧光经济”新场景,走出了一条既能保护野生种群,又能满足产业需求的路。

浙江农林大学团队发现并驯化半水生萤火虫新种,“周氏萤”点亮夜空经济 图源:央广网

让其自带“黑科技”绽放新光彩。

萤火虫腹部藏着“黑科技”——那抹灵动的光实际上是一套精准高效的生物化学反应系统。其成虫发光器发育的关键机制,近两年被中国科学家付新华教授团队揭开。

人类从昆虫获得灵感的黑科技,可谓“虫”出不穷。未来,人类或许可以借鉴萤火虫发光机制,打造更节能、更高效的“人造冷光”照明设备,让这抹夏夜微光,在科技领域发光发热。

愿这份微光永不熄灭,既照亮人们对自然的浪漫向往,也唤醒更多人守护生灵的自觉。就像一首诗歌里写的那样:“我们走进了夜海,去打捞遗失的繁星”。

 

来源:青岛宣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