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一场规模空前的阅兵仪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天安门观礼区,三组巨大的“人”字形结构托举出庄严的“众”字造型,与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遥相呼应。当新型战机编队呼啸掠过纪念碑上空时,很少有人知道——这座象征着民族精神的丰碑深处,正跳动着一颗来自青岛浮山的“石之心”。
1953年春,青岛浮山上响起了一阵特殊的锤凿声,数月后,这声音将穿越1600里山河,最终在天安门广场上化作永恒的沉默。这是一块巨石的故事,更是一座城市的荣光。
石中寻珍:为何是浮山?
“共和国第一碑”的建造,最主要的是选好碑心石。兴建委员会的专家们走遍大江南北,最终在青岛浮山停下了脚步。这里的紫百合色花岗岩,以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征服了所有人。
专家们认为浮山的紫百合色花岗岩不仅具备硬、韧、纯、细等特点,不易风化并能长久屹立,而且底色很漂亮,有黑色和白色的斑点,在上面刻字效果更美。
更重要的是,浮山岩体完整,能够开采出足够巨大的荒料。经过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和样本比对,浮山石料从众多候选石材中脱颖而出。
开山取石:没有机械的“蚂蚁啃骨头”
1952年9月,青岛料石厂接到正式开采人民英雄纪念碑石料的通知。当时全石料厂甚至连电都没有通,工人们只能用最原始的工具挑战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最初尝试使用炸药,但因难以精准控制用量,效果不佳。工人们转而采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根据纪念碑的尺寸,在巨石四周挖出四五米深的沟槽,在处理完外围的废弃石块后,将碑石凸显出来,然后沿石槽在预计剥离面四周横向等距离凿出几十个对称楔子眼,横贯底部。另外,在石料长边两边对向凿出8个窝龛,各放置一个200吨的千斤顶。几十名工人持重锤将楔子插入预定的剥离线中,同步均匀锤击。“百人会锤凿巨石”的壮观场面目目夜夜上演在浮山山顶。
为了保证进度与石料安全,工人们风餐露宿,日夜与巨石相伴,就这样一锤一凿,经过3个多月的不懈努力,重达300多吨的大石料终于完整地从山体中剥离。
巨石迁徙:十五公里路上的三十个昼夜
当三百多吨的碑心石成功从山体剥离后,一个更艰巨的挑战摆在面前——如何将这个庞然大物运往十五公里外的青岛火车站?
这段今日驾车仅需二十分钟的路程,在1953年却成为工程人员面前的天堑。运输路线需要翻越整座浮山,穿过四个村庄,跨越十余座桥梁及市区街道。
面对无现代化起重设备的困境,工人们创造了“滚杠运输法”这一充满智慧的土办法。他们在山坡上铺设木质轨道,悬挂钢索绞磨,使巨石沿轨道缓缓下滑。整个运输系统分为数层:最底层是枕木,其上排列钢管作为滚杠,再垫以四方木材,最上层铺设钢板形成滑动平面。
8月下旬,运输工程正式启动。来自青岛搬运公司及北京、鞍山的技术工人组成运输队。仅是将巨石顶起并安置到滚杠上这一工序,就耗费了整个团队一整天时间。
三台进口大马力拖拉机作为牵引动力,但运输速度仍然极其缓慢。每前进一段距离,工人们就需要将最后方的枕木移至最前方,循环往复。整个队伍每天仅能前进约1000米。
沿途景象令人动容:无数青岛市民自发参与支援,有的主动拆除自家房屋为巨石让路,有的在道路两旁为工人送水送饭。所有运输人员日夜守护在石料周围,食宿都在现场,确保运输安全万无一失。
这场特殊的“长征”共持续了三十余天。当巨石最终抵达青岛火车站时,其重量已通过三次精细加工,从最初的三百多吨减至九十四吨,为后续的铁路运输创造了条件。
铁路远征:七天七夜的特别护送
当94吨的碑心石成功运抵青岛火车站,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何将这个近乎火车载重极限的庞然大物安全送抵北京,成为铁道部门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难题。
青岛站台旁,一场前所未有的装车作业正在上演。没有重型起重机,工人们用土办法——垫高站台、拖拉机牵引、滚木撬杠,将94吨的碑心石一寸寸挪上平板车。
专列以“龟速”前进:直线时速20公里,过弯骤降至10公里。夜间停运,白天缓行,每座桥梁都需提前承重检测,每个弯道都是技术考验。
险情接连不断:济南站弯道过窄,工程队连夜抢修绕行线;德州站换车头时突发溜车,载石车厢猛撞十余米——万幸巨石无恙。
历经七个昼夜的精密调度与意外处置,1953年10月13日,专列终抵北京,朱德总司令亲自带队迎接。工人们再耗三天,用最传统的滚杠技术,将这块凝聚无数心血的巨石最终送达天安门广场。
永恒丰碑:浮山红石的精神传承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隆重揭幕,“青岛心”展示在世人面前。碑身正面雕刻着由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围绕“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初衷展开,处处体现人民性。毛泽东亲笔起草的仅百余字的碑文中,就有8处提及“人民”二字。
碑下须弥座10幅浮雕,生动展现了姿态、面貌和表情各异的172个英雄人物,均是普通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是在有限的画面中突出人民群众的形象。
从石料动工开采到运抵天安门广场,前后历时6个多月,共有7000余人投身于这项重大工程。
寻迹今日:触摸历史的温度
今天,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位于浮山森林公园青大三路入口景观绿化区域,全年免费为市民开放。
有两条参观路线可供选择:
沿观海路(七观台木栈道)上山而行,碑心石在木栈道北侧; 沿观日路(防火通道)进入七观台休闲广场,然后沿七观台木栈道上山,碑心石在木栈道北侧,现场设有纪念碑及文字记载。
站在现场,昔时这里采运碑心石的火红场景已然远去,但青岛工人们用汗水与智慧采运碑心石,用双手托起的“红石精神”,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今天,当你漫步在浮山森林公园,走在七观台木栈道上,看着那片已被植被覆盖的采石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发生过如此惊天动地的壮举。
那段用钢楔、千斤顶和滚木书写的历史,早已融入城市的记忆,成为青岛人引以为傲的红色传奇。
浮山红石,不仅是一座山的馈赠,更是一城人的奉献,一个国家永不磨灭的记忆。
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