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省卫生健康委具体指导下,由山东省医学会、《健康报》山东记者站主办、大众网·海报新闻承办的2024年度“创新引领 医改惠民”山东深化医改十大创新举措、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十大创新举措发布。青岛市《“三级医院包干区市”推动以基层为重点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完善制度机制构建基于病种的精细化运营管理新体系》分别入选2024年度山东深化医改十大创新举措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十大创新举措。在3月14日召开的专题交流会上,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充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环廷分别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近年来,青岛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改革重点任务,以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契机,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因地制宜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模式”。
在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方面,创新实施“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城市三甲医院包联”体系整合模式,以基层为重点,通过五大举措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探索出符合青岛实际的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新路径:一是改革机构管理体制,打破原有医疗资源壁垒,以组建基层网格为重点,通过紧密型医联体整合区(市)医疗资源,再由三级医院协管、托管,实现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重组;二是创新集团管理模式,通过“管委会-理事会-管理层”架构,成立联合党委,赋予医疗集团运营管理、人员招引、干部聘任等自主权,实现一体化管理;三是健全城市三级医院对区(市)医院、区(市)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管理等指导机制,推动三甲医院专家常态化下沉,精准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四是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联合病房(门诊),创新“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三级共管、健康小区创建等模式,实施连续性诊疗服务和全周期健康管理;五是加强数智赋能支持,创新打造“1+3+N”智慧医疗体系,建成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平台和“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市域、跨基层、跨民营互认共享,节省患者费用8790万元。
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聚焦公立医院内涵建设,着力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为典型,围绕病种精细化管理,从学科建设、资源配置、成本控制等多维度推进改革,初步构建起现代医院管理新体系:一是重塑管理体系,构建以运营管理部为枢纽,涵盖综合协调、病案管理、成本管控、绩效考核、信息技术等5个专项工作组和2个工作专班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清单管理与“运营+”协作机制,强化病种数据应用;二是分类管理病种,依托DRG数据实施四类病种(战略、核心、一般、下转)管理模式,动态调整分类目录,优化资源分配,落实下转病种分流政策,推动分级诊疗;三是优化临床路径,以学科建设为导向,应用DRG管理工具,筛选符合要求的病组(病种)进行“质量-成本-效率”最优路径分析,制定标准化诊疗流程,实施住院全流程追踪管理,动态监测病种运行指标;四是强化全成本管控,建立病种成本管理体系,横向分析测算相同病组在不同科室的消耗,比较科室的资源配置效率,纵向剖析科室病组结构,合理下转病种相关资源消耗,推动医疗与成本管理结合,实现部分病种费用显著下降;五是完善绩效考核,将DRG指标与工作量考核结合,调整病例权重,建立病种运营指数并纳入绩效分配,通过薪酬结构优化,提升科室收治疑难重症能力;六是数据赋能监管,常态化分析病种运营数据,实时监测病组权重、手术等级等指标,指导学科与质量管理,严格监管诊疗行为,动态防范DRG付费后潜在问题,确保医保基金合理使用。
2021年以来,全市三级医院门诊与出院人次数比由21.1降至16.9,管理费用占公立医院费用总额的比重由8.9%降至6.4%,基层诊疗量占比由56.7%提升至63.6%,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1.3%,28.5万“三高一慢”患者实现全程管理,群众就医获得感持续增强。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全国公立医院移动互联网满意度督查中,我市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在全省的排名分别上升至第4位和第3位。下一步,青岛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因地制宜深入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加快建设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蹄疾步稳,久久为功,更好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更好推动资源向基层、预防和中医倾斜,更好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保障和运行机制,不断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青岛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