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全市统计工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建统领,围绕全市“三条线”,持续深化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统计支撑,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工作成效显著提升。
一、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局党组第一议题15次、专题读书班4期、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5次,组织各类学习240次、主题党日80次。围绕重点领域统计监测、经济运行分析研判、第五次经济普查等调查研究项目33个,6个调研报告纳入领导决策。落实国家、省有关部署要求,开展统计造假专项整治,全面推进省统计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修订内控监督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公务接待、财务管理、物资采购、车辆管理规定,不断提升廉政风险防控水平。广泛开展机关党建教育实践活动,被命名为首批“市直机关党建示范点”,获评“青岛市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基地”。
二、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摸清家底促发展。以市政府名义印发通知, 组建普查领导机构,研究制定普查方案,开展综合试点和专项试点,制定单位清查方案,组织划分普查小区,选聘普查“两员”2.1万名,开展“地毯式”单位清查和行业划分赋码审核、查疑补漏和数据核查等工作,完成160多万家市场主体清查,1370多家企业投入产出调查台账登记,为正式登记普查全市经济总量、结构、分布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稳增长监测分析,服务发展提质增效。围绕落实“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求,聚焦核算十大行业打开分析,点对点精准发力,形成核算指标“一月一表”、区域发展“一区一策”、主导行业“一业一计”,全局共撰写统计分析报告189篇,市领导批示37篇次,获得全省统计分析大赛团体一等奖,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6.0%,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列15个副省级城市第4位。
四、深入推进统计改革创新,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创建产业类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监测制度,扩大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纳入监测项目共4214个,动态展示3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监测67个。监测报告获市领导批示,改革案例报送省委改革办。优化高质量纳统模式,推动纳统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政策培育联动。2023年,全市新增纳统单位3236家,同比增长19.5%;净增2151家,同比增长35%。前三季度,新增纳统单位拉动全市GDP增长2.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拉动成效将有新的突破。相关做法荣获全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工作推进类”一等奖。创新建立24条产业链、新兴产业专业园区统计监测体系,建立 “两高”、新能源统计监测制度,高质量发展监测体系更加完善。
五、从严从紧推进统计造假专项整治,打造良好统计生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先后30多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主动担责、主动整改的意识不断增强。统筹推进统计督察整改,出台38条整改措施,20项反馈问题已全面完成整改。“双随机”执法检查871家企业,协同贯通机制更加顺畅,依法治统氛围更加浓厚。专项整治工作分别在中央主题教育督导组在省统计局和青岛召开的座谈会上典型发言。
六、深化“智慧统计”平台应用,数字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智慧统计平台初步建成,涵盖9个核心应用系统,破除数据孤岛,汇聚融合各行业、各专业、各层级数据1.2亿条、8.4亿笔,数据报表规模达281.8万张,开通数据交换接口38个,部门账号866个,分别接入城市云脑、爱山东和山东通,统计服务渠道更加便捷。“最多报一次”和“一图概览”在全市公共数据运营“三创两优”评比中荣获“创新场景”第一名。
七、开展社情民意调查,资政为民架桥梁。先后开展基础教育、看病就医、文体生活等领域调查20余项,调查有效样本63571个,沟通群众近13万人次,征集意见建议1.8万余条,撰写调查舆情报告6篇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民意,推进全市综合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咨询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