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市统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以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为主线,深化统计改革创新,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促进统计数字化转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强化统计分析服务,为促进我市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提供坚强的统计保障。
一、深化GDP重点行业监测引导,反映经济发展更加精准
围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注重抓好GDP核算龙头,强化对经济运行深度分析研判,不断提升统计监测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服务科学决策。创新建立GDP两级联动监测机制。每月监测分析全市和区市10大行业和核算指标变化及影响,提供监测数据3.6万笔,提出点对点抓经济增长靶向建议600余条,形成90批次监测报告服务科学决策。开展分区市GDP指标运行与目标需求评价分析。从全市、行业和区市三个层面监测和评价增加值、增速、占比及新投产和引进企业情况,提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强化重大形势分析研究。开展“如何促进工业稳定增长”“青岛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的定位研究”等深度研究,开展城市商业综合体、亿元批发市场和加油站纳统专题调查研究。先后撰写信息咨询报告271篇,“两办”采用91篇次,市领导批示42篇次,市主要领导批示16篇次。
二、创新投资统计,以有效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
聚焦全市“项目落地年”,创新投资监测机制,狠抓投资数据质量,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重点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投资结构显著优化。建立投资目标导向机制。研究提出全市及分区市、分行业、分攻势、“四新”“十强”投资完成目标及年度投资需求缺口,并提出了抓结转项目建设进度,招商与项目落地并重,抓新项目开工等多项工作建议,分析报告得到市主要领导批示。强化对重点项目开工监测。先后解决59个项目纳统资料不齐、纳统不规范问题。全年组织完成近3000个新开工项目及时纳统入库,确保了所有新开工项目全部及时纳统,及时反映全市大项目落地情况。突出把控投资数据质量。坚决落实国家局对投资统计提出的新要求,强化对投资数据质量的把控,着力解决投资统计中“凭证全而不真”“项目多而不实”等新问题,先后对642个投资项目现场检查,对80个投资项目按照国家执法标准进行检查。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部分重点区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工作谈话,对提升投资数据质量起到良好成效。
三、深化方法制度改革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更加显著
始终围绕反映青岛国家战略和重大政策决策推进,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系统化、一体化、平台化思维,不断推进方法制度改革创新,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创新功能区统计体制机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功能区统计体制机制方案,创新功能区增加值核算方法,建立功能区统计监测制度,依托“智慧统计平台”,实现数据线上自动采集汇总,为功能区高质量、差异化发展提供统计支撑和评价依据。创建“新经济”统计监测及评价机制。按季度形成分行业、分区市“新经济”“十强”运行发展咨询建议。稳步推进劳动工资、科技研发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建立研发活动综合统计季度监测制度,开展全社会科技研发改革情况研究。创新建立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监测指标体系。为市委市政府出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改革发展意见提供统计支持,入选全国“地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宣传推广。
四、夯实基层基础建设,推动统计工作更加规范标准
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夯实基层基础,提升数据源头质量。创新建立高质量纳统工作体系。出台全市《关于以高质量纳统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服务高质量纳统的“两网三库四机制”,形成企业培育纳统工作闭环管理体系,全市纳统企业达1.2万家,新增纳统1617家。建立并完善数据质量管控机制。形成统计数据质量全程、全域、全员管控体系。前三季度,数据质量实地核查企业12355家,企业综合建账率达到90%以上。加强企业统计工作规范管理。规范源头统计数据生产,27个部门一套表集约管理,建立部门经济形势分析联席协作机制,打造部门统计管理和质量评价新模式。基层统计人才培育力度不断加大。选拔省市统计人才104人,实现区市级人才培育工程“零突破”,筑牢基层统计根基。
五、纵深推进统计执法监督,着力优化统计生态环境
以开展“诚信统计年”建设活动为抓手,积极推动依法统计依法治统。高标准做好国家统计督察山东反馈整改意见工作,10项整改任务已全部完成。加大统计执法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双随机”抽查企业880家,依法对6家违法企业立案查处,建立统计信用评价体系,对2765家企业统计信用认定。扎实推动统计法制宣传,统计法律法规纳入党校必修课程,推动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2次、各区市党委常委会及政府常务会20次专题学习统计法律法规。
六、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统计数字化转型迈出新步伐
积极融入数字青岛建设,秉持“创新融合共享”理念,搭建“智慧统计”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创新数据调查、管理和服务方式,实现上云用数赋能。整合数据平台,创新数据调查方式。实现统计数据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平台整合。面对疫情影响,开展网上调查260多批次、覆盖6.3万多家企业,数据汇总精准高效。构建元数据库,创新数据管理方式。实现规上、规下各专业数据多元融合,建立综合与专业数据库15个、数据规模达2.8亿笔,数据赋能换档提速。联通多元渠道,创新数据服务方式。经济运行可视化场景接入城市云脑指挥中心,数据平台对各方面提供数据服务460万多笔,数据服务提质扩容。建设“一键上报”“最多报一次”。近1.2万家企业数据实现统计报表自动转换,69家企业数据一次采集、多部门共享。
七、开展民生社会普查调查,实现统计服务更加贴心
聚焦保障改善民生,开展“察民情惠民生促发展”民生评价调查26项,收集意见建议1.2万余条,撰写舆情报告6篇,为民生领域改善精准“把脉”。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了2次企业家满意指数调查,企业家满意指数99.46分,同比提高1.77分,我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聚焦民生社会发展,创新建立民生发展、消费发展指数,客观准确地衡量和评价民生状况。全面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摸清普查时点常住人口1007.17万人、年末常住人口达1010.57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普查数据反映了常住人口的新变化、新趋势和新特点,为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提供详实准确的依据。
八、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的建设更加富有成效
全市统计系统坚决扛起党的建设重大政治任务,围绕建党百年庆祝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全局党史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10件“我为群众办实事”全部完成。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建立内控监督制度,加强纪检监督深化作风建设,制定10方面负面问题清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加强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注重优化干部结构,努力提升干部素质,开展“一把手”领学班,组织12期“统计云课堂”培训,2万余人次参加培训。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建设。打造党建示范点,推动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做法被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作为典型推广。党建研究课题获评全市一等奖,获评2018-2020年度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