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统计局2020年工作总结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1-02-09
字体大小: 打印

  2020年,青岛市统计局在省统计局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面对突发疫情冲击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强化责任担当,敢于攻坚克难,勇于改革创新,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创新监测评价方法制度,狠抓数据质量,努力改善统计生态,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统计支撑。

  一、强化经济运行分析研判,支撑“六稳六保”决策服务

  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高效组织统计调查,强化经济运行实时监测预警分析,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精准统计服务。

  一是紧盯市场主体,利用“企业调查直报系统”开展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惠企政策落实调查,全年累计对6300家企业,开展调查55次,为扶持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达效提出“重点企业重点调度”等30多条重要建议;先后提供名录信息30多万笔,为复工达产财政奖励政策和千名干部服务万户企业工作提供详实资料。3月初企业复工复产率51.6%,4月底企业复工复产率超97%,上半年基本实现100%复工,保市场主体成效显著。

  二是紧盯经济运行,月度、季度监测、汇总、分析全市及区市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增速、占比、贡献率等数据,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影响分析,及时为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撰写信息咨询报告338篇,市委市政府采用158篇次、市领导批示85篇次、国办采用1篇、两办采用110条。先后16次在市重要会议上汇报经济运行情况和对策,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三是紧盯行业发展,及时梳理各行业前80%重点企业、项目,形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工作建议,为政府部门点对点服务扶持提供依据,力促经济逆势上扬。完成15个重大问题研究和经济发展评价研究,10个研究成果纳入决策和批示。

  四是紧盯区域比较,每季度汇总分析全国27城市、15副省级城市、省内16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变化,形成17篇统计咨询信息,市领导批示5篇。

  二、全面推进GDP核算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进转变经济工作方式,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制定我市GDP统一核算改革方案,构建形成涵盖44个行业、100项指标的新核算体系,增加税收、利润、薪酬等效益核算与质量评估,核算模式由分级核算改为统一核算、下算一级,组织方式更加严密;普查年度100%、常规年度和季度20%以上使用效益指标核算,实现了生产总值总量、增速基本衔接,总量核算误差由过去最高误差4.2%,统一核算后基本达到“0”误差,增速由过去最高误差1.8个百分点缩小到0.2个百分点以内,反映发展更符合实际。

  二是多次在市委市政府重要会议上汇报经济增长建议,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做“从GDP统一核算改革看如何抓经济发展”专题汇报。创建月度GDP动态监测,每月、每季对10大行业、42项核心指标“一数一测”,及时诊断行业、领域、区市发展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提出从专业视角改进抓经济工作方式的建议,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

  三是加强与部门协调联动,强化“四上单位”纳统,建立“准四上单位”库,全年新增纳统单位2000家,净增1100家,在库“四上”单位超过11000家;建立联合培训机制,强化企业报表质量;建立部门统计“一套表”工作清单和测评办法,提升部门统计规范化水平和抓经济促发展合力,靶向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投资项目统计,促进有效投资高质量增长

  利用项目审批和联网调查平台,精准纳统、精准分类、精准管理,优化投资结构,引领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精准项目纳统,以新开工项目促进投资增长。按照全年发展目标,对新开工项目数量、规模需求做精细测算,并向市委专题会议汇报,与行业主管部门建立纳统合作机制,每10天调查新开工项目数量、规模、分布。1-11月份,3197个新项目纳统,完成投资2600多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超过40%。

  二是精准项目分类,促进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新经济分行业、分领域及重点攻势、13条产业链投资监测引导,以投资结构优化引领产业结构优化。1-10月份,新经济投资增长13.7%;可量化的9个攻势中,有7个攻势投资增长;13条产业链中,有9个产业投资增长。先后向市领导报送有关新开工项目统计信息近30篇,提出多条针对性建议。

  三是精准项目管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对所有纳统项目全面建立“一项目一档案”,制定数据审核流程、办法和数据统计规范,所有投资项目凭证建档率超过90%,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实现月度数据支撑凭证衔接。

  四、创新统计方法制度,反映新经济新动能新成效

  创新建立“四新”经济等33项派生产业监测制度,加快构建现代化统计体系,跟踪监测反映新经济成效和亮点。

  一是建立新旧动能转换监测制度,形成70项指标监测体系,按季度监测“十强”产业、“四新”经济、农业“新六产”发展情况,为新旧动能转换“体检评估”。前三季度,全市“十强”产业和“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0.4%和31.3%,农业“新六产”发展指数提高13.4个百分点。

  二是建立9个重点功能区统计监测制度,按季度监测功能区营业收入、产业聚集、研发投入等76项指标变化情况。前三季度,9个功能区“四上”企业达2895家、实现营业收入6768亿元、亿元以上项目投资516.9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1.4%、40.6%和20%。聚集主导产业企业958家,占比33.1%。

  三是建立可量化的7个重点攻势统计监测制度,监测民营经济、海洋攻势等重点攻势,反映作战成果。前三季度,民营经济、海洋产业、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的46.8%、29.7%和12.4%,重点攻势指标全面提升。

  四是建立13条产业链统计监测制度,跟踪重点产业“集聚优势”和动能转换。上半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7个产业实现正增长。

  另外,还探索创新建立中小企业、工业集聚区、集团经济、氢能产业、应急产业、时尚产业等监测体系,及时监测、反映重点方面和新产业发展状况、趋势。

  五、坚持依法治统,积极打造良好统计生态

  深入贯彻中央《意见》《办法》《规定》,全面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坚持法治思维、生态思维,深入开展“依法治统攻坚年”活动,统计监督“利剑”作用成效明显。

  一是制定全市统计系统漠视群众利益整治实施方案,明确18条整治措施,列出问题清单和整治台账,压茬完成4项整治内容,取得明显成效。制定《统计违法案件移送办法》,向市纪委监委提报整治材料22篇次。

  二是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双随机”抽查1121家单位,检查涉外调查机构7家,组织跨部门联合行政执法检查6次,参与多部门执法4次,检查单位149家,查处违法企业48家。加强统计失信惩戒,依法依规惩戒失信企业11家。

  三是建立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督导促进机制,从制度完善、审验把关、流程优化三个层面,密织统计数据质量全程“防护网”,再造数据管理新流程,数据质量得到有效监管。

  四是夯实基层基础建设,落实全省43号文件要求,出台《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年工作方案》,部署16项任务,制定 192条落实清单,对全市52名基层统计人才发放工作津贴,开始新一轮人才选拔工程,基层基础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是加大统计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学习《意见》《办法》《规定》,组织全市学习《重要文件选编》。市统计局在全市组织开展统计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23次,参与企业9200余家、1.5万人次。

  六、统筹推进普查调查,服务发展改善民生

  按照国家、省和我市部署要求,科学组织,统筹协调,精心推进人口普查和其它各类普查调查。

  一是统筹推进人口普查,摸清摸实全市人口家底。强化宣传培训,组织6万多名普查员首次运用互联网云技术、云服务和云应用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强化普查员操作技能和知识培训。全方位立体化多形式宣传深入人心。突出协同联动,共享部门行政记录信息1000多万条,提升资料比对和普查数据分析效率。

  扎实开展摸底和普查,利用统计卫星地图+实地走访勘察,摸清5万多个普查小区、标绘建筑物140多万个、建立日督查问题清单和通报制度,确保普查进度和质量。克服突发疫情影响,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做到防疫、普查两不误双到位。目前,我市人口普查登记已经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二是积极开展社情民意调查。依托民意调查云平台,完成调查36项,调查有效样本10.4万个,征集意见建议1.1万条,为改善民生、优化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提供决策参考。聚焦民生改善,开展教育、医疗、文体、环境、治安等重点民生领域群众满意度调查5次,倾听群众声音,征集意见建议3623条;聚焦营商环境,开展企业家满意度调查3次,征集企业家意见建议850条;聚焦政务服务,受委托为区市和部门开展政务服务满意度调查28次,访问市民7.44万人,征集建议6482条。

  三是积极推进“四经普”后续工作。及时发布第四次经济普查公报,编印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提要和普查年鉴,开展第四次经济普查资料分析和课题研究工作。公开招标9个普查课题全部结项,《企业生命周期和存活率研究》等课题获得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完成四经普工作总结、先进表彰和资料归档工作。

  为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工作,我们坚持党建统领,注重强化理论武装,集中学习17次,举办专题读书班2期,组织理论学习620余场次,5000余人次参加。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2次专题研究并向市委报告。深化“一支部一特色、一处室一品牌”,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处室之间、部门之间,统筹联动、流程再造,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管理方式、职能配置、运行机制等重构重塑,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完善考核与督查机制,统计工作提质增量。注重塑造干部队伍,建立“三述”常态化工作机制,开展全局专题“三述”4场次,提出改革创新建议14条。创新人才培育方式,创建“统计云课堂”平台,组织培训班49个,参与培训3.3万人次,干部“三化一型”素质明显提升,干事创业活力明显增强。注重政务服务和宣传推动,优化政务服务机制,及时回复办理政务事项304件次,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强化经济形势解读,讲好统计故事,刊发宣传信息628篇次,全力构建多渠道、多空间、多平台服务社会新模式,树立青岛统计良好形象。

  今年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核算改革基本到位,但仍存在统计数据与有关方面预期差距较大的矛盾;统计生态明显好转,但仍存在“数据诚信”与有关方面实际不符的突出矛盾,“数据诚信”意识亟待提升;干部素质整体明显上升,但统计队伍能力与统计实践需求还存在诸多矛盾;基层基础建设有所加强,但仍存在需求与基层建设短板、能力薄弱、发展不均衡的深层矛盾,在明年的工作中将进一步解决和克服。

  2021年,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作用,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构建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真实反映数据,更好赋能决策、改善民生,为促进青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统计支撑和保障。

  (一)建设智慧统计平台,打造现代化统计体系。在已建成的“统计数据资源整合与应用分析平台”基础上,突出“创新、融合、共享”三个理念,加快建设“智慧统计平台”,形成“一网、四库、一平台”,打造青岛市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支撑接入“城市云脑”。

  (二)推进统计改革创新,完善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创新统计监测体系,深化方法制度改革,完善新经济统计制度,加强统计数据服务,搭建专业统计平台,实现部门统计管理平台化。

  (三)深化GDP重点行业监测引导,夯实经济核算基础。积极构建两级联动GDP监测机制、季度GDP质量评价机制,深化核算改革抓行业发展方法,促进GDP高质量增长。

  (四)抓好经济形势和重大问题研究,提高咨政决策能力。突出月度变化及行业特点,加强对重点指标、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预测分析;围绕青岛发展定位、重大战略决策、重点发展行业、重点城市对比等,强化季度专题研究;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问题、党政领导关注的热点,强化重大问题研究,提高辅政能力。

  (五)创新投资统计,以有效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在继续精准开展投资项目纳统、投资分类统计的基础上,突出开展投资质量和投资成效统计监测。强化投资对当期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监测,立足投资产出效益,探讨开展青岛投资活力指数研究。

  (六)开展“数据诚信年”活动,夯实经济平稳增长基础。以开展“数据诚信年”活动为契机,不断强化统计法治学习,全面提升依法统计依法治统意识。创新统计监督检查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开展“数据诚信”单位评价工作。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深入推动“双基”建设,夯实统计基层基础。

  (七)统筹普查调查,改善营商环境,提高群众满意度。扎实推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组织普查基础数据汇总、成果发布、课题研究。抓好社情民意调查,积极开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治安、看病就医、企业家政务服务满意度等各类社情民意调查。抓好社会民生调查。

  (八)突出政治引领“党建业务融合”,提高统计机关党的建设质量。突出政治引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不断提高统计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开展“市级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推动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确保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