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盘整阶段。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们无不迫切思考:如何在巨大而未知的挑战面前,用前瞻布局与实践智慧开拓创新,把握新机遇、链接新可能。
20日上午,2025中欧企业家青岛论坛在海天大酒店开幕。论坛以“智联欧亚、质创未来”为主题,28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青岛,研判前沿趋势,共商合作与发展。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自2019年中欧企业家青岛论坛永久落户青岛,七届论坛对青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内外优质资源汇聚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青岛声音”也由此成为中欧经贸合作的重要和音。
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中欧关系又站在一个关键历史节点。身处新的历史方位,中欧企业家们在青岛的脑力激荡,意义愈加凸显。
01
中欧企业家们在关注什么
中欧建交50年,贸易额从最初的24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7858亿美元,投资额从几乎为零增长到近2600亿美元。
双方战略契合点和利益交汇点不断增多——从最初的货物贸易,到如今在数字经济、绿色转型、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协同发力,中欧合作的内涵不断丰富。
在2025中欧企业家青岛论坛现场,与会中外嘉宾的发言也印证了深化产业合作的共识。
中外企业家联合会联席主席龙永图认为,当前,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呈现更丰富内涵——更加积极的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更多在“新质”领域的开放、更好促进合作共赢的开放、更好联通对内对外的开放,这些将为中欧企业家深化合作坚定信心。青岛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中外企业家合作,推动城市的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2025中欧企业家青岛论坛现场
AI,是与会中外嘉宾共同关注的焦点。
思科是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产品承载全球超80%互联网流量。思科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黄志明坦言,虽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唯一确定的是思科仍会将最好的技术和产品带入中国,与中国市场的客户一起进入AI时代。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执行副总裁冷炎表示,随着中国自动驾驶等创新实力的增长,奔驰将加强在中国的研发团队建设,进一步丰富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的本土化产品阵容。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战京涛直言,工业AI的真正落地,始于对需求场景的精准捕捉,成于将技术、数据与行业机理深度融合。西门子更重视生态圈合作,目前正与北辰循环合作,推动探索动力电池拆解的“青岛模式”,其中采用了AI视觉、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在从电路板中迅速定位拆解高价值组件的同时,还降低碳排放70%。
全球海风装机主力是中国和欧洲。目前,三峡集团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居全国第一、世界前列。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王昕伟认为,海洋是联通世界的枢纽,青岛正持续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三峡集团愿意与青岛携手,通过健全中欧企业合作机制,在海上风电领域实现共同发展。
02
前三季度,欧洲在青新设企业81家
欧洲是青岛的重要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地。
2024年,青岛与欧洲贸易额达1826.8亿元,同比增长10.6%,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0.1%。
截至目前,欧洲在青累计投资项目1732个,实际使用外资64.1亿美元,仅今年前三季度,欧洲在青岛投资新设企业就达81家。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压舱石”,与青岛的合作堪称“典范”。
作为中德两国政府首个生态合作示范项目,中德生态园目前已累计引进德资(含德语区)企业69家。

中德生态园(资料图)
产业园首家德资企业辛北尔康普,是机械设备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去年在青增设贸易公司,把青岛基地打造成辐射中国市场的“桥头堡”。今年又签约四期项目,聚焦激光切割机等高端装备研发,专门服务中国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产业。
德国代傲电子的“青岛速度”同样令人惊叹。2022年落地工厂,第二年投产,第三年产值翻倍,今年计划新增第5条SMD生产线,全年产值预计将达到2亿元。
不断扩大在青规模已成为多家德企共同的选择。两个月前,安迈铝业第四次增资扩产,可精准匹配特种陶瓷、半导体、消费电子及电动汽车等战略性增长领域需求。
最近三个月,德奥特雷达科技、泰加德科技、慧龙欧德国际会展、韦思化工等6家德语区企业相继签约落户中德生态园;大陆集团在原有亚太区研发基地基础上,升级建设“亚太区技术研发中心”,把最前沿的汽车电子技术带到青岛。
其他欧洲企业也持续书写着关于青岛的“信任答卷”。
英国阿斯利康,三年总投资额增至8.86亿美元,近乎翻倍。
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青岛制造基地真空技术业务项目凭借“全流程智能化”“能耗最优”等优势,被评为“智能工厂灯塔项目”,将在集团该业务领域全球推广。
青岛企业也将欧洲作为全球化的重要一站。
例如,海信不仅在欧洲持续拓展研发、生产,还成为欧洲影响力赛事顶级赞助商,以对体育精神的情感共鸣,强化品牌的世界方位。

海信亮相2025FIFA世俱杯开赛赛场(资料图)
2024年,青岛对欧洲备案投资项目9个,中方协议投资额7.25亿美元。
潜力不止于此。青岛正加快建设“海外青岛”,为企业出海提供系统性服务;今年9月,青岛市企业联合会与三家欧洲商协会签约,将为青岛企业批量对接生命科学、高端制造、农产品等领域优质资源。
03
加强合作,青岛场景广阔
当前,地缘政治、政策博弈与产业链重塑交织,中欧关系进入全新坐标系。如何将半个世纪积累的互信转化为未来增长动力,成为双方企业家的共同关切。
放大青岛论坛的“溢出效应”,让思想的交流转化为更为切合的合作,是这座城市孜孜以求的目标。
拉长合作的长板。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青岛正加快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合作有更多着力点。青岛成功获批国家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在现代海洋、绿色金融、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将为与欧洲服务业合作提供新空间。
让发展环境透明可预期。青岛多次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13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在中国海运口岸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测评中连续3年排名第一,要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2025中欧企业家青岛论坛现场
不断细化服务的“颗粒度”。青岛正创新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已帮助安德烈斯蒂尔进入政府采购名录,协助德枫丹对接央企参与海上风电项目,促进贝卡尔特与山东港口青岛港等本地企业对接……未来,这些创新之举要转化为常态服务体系,让外资企业安心在青发展。
开放协作是近两年青岛链接创新资源的“大动作”。近两年,青岛国资国企已开放123个场景,覆盖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为中外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宝贵的应用市场和信用背书。
相信这场跨越山海的“相聚”,将在开放包容中许下携手未来的“约定”,助力中欧合作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