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水务管理局2023年工作总结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4-03-01 来源 : 青岛市水务管理局
字体大小: 打印

2023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构建大水网,聚力大项目,保障水安全,服务大民生,以实干实绩交出一份高质量合格答卷。

(一)抓好重点规划编制实施,加快构建现代“大水网”。谋划编制《青岛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按照三步走战略,打造防洪安全、供水保障、河湖生态等六大网络,构建“五干十脉、五纵五横、两枢多点”的大水网格局。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编制六个专项规划,建立总投资1400亿元的311个项目储备库。我市入选全省市级水网示范区,在全国水网建设现场会上交流发言。同步推进总投资约158.6亿元的官路水库输配水工程,规划建设4条输水管线、7座大型水厂。抓好“十四五”水务发展、水资源配置、城乡供水等“1+6”规划体系中期评估,适应新形势及时增补调减规划项目。抢抓国家增发1万亿国债机遇,防灾减灾、河道治理、城市排水防涝等23个项目争取资金36.5亿元,占全省12.5%。

(二)加速水务重点项目建设,助力经济发展“基本盘”。全面推进76个重点水务建设项目,全市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8%。打响官路水库建设大会战,用时3个月啃下征迁“硬骨头”,用时10个月完成近万亩土地征用手续办理,调剂解决上万亩林地指标,实现12.7公里的围坝工程全线施工,完成两条穿库河流改道开挖填筑和18%的围坝填筑实物工作量,累计完成投资40亿元。投资16亿元的小沽河治理工程主体完工,总投资9亿元的桃源河、祥茂河等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快速推进,总投资131亿元的9个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51%,总投资8.5亿元的水厂提标和供水管网改造项目提前完成年度计划。

(三)夯实水旱灾害防御基础,筑牢安全度汛“大防线”。完成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238条河道资料普查,编制《青岛市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方案》。按期完成14项水毁修复工程和防洪排涝治理工程。修订497座水库、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74条河流、711个山洪灾害易发区等洪水防御预案,排查整治防汛隐患455处,落实200余名防御专家和6000余人的防御队伍,成功应对强降雨过程8轮、台风影响2次。织牢市民“脚下安全网”,全市安装排水窨井防坠落设施33.9万套,把市办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四)强化水资源管理新举措,守护城乡供水“生命线”。科学调配雨洪资源,全市24座大中型水库蓄水5.07亿立方米。年度调引客水3.67亿立方米,保障全市生产生活水源安全。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污水资源化利用量超过3亿立方米,我市连续4次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在全国住建系统推广经验。新建改建老旧城区供水管网63公里,提标改造崂山水厂,扩建棘洪滩等3座水厂。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改造369.88公里供水主管网和369个村庄村内管网,新增规模化供水村庄1469个,54个未通自来水村庄实现通水销号。

(五)推进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擦亮城市名片“新颜值”。提速整治李村河、张村河、白沙河等城区河道,实施柏果树、五龙埠等6个小流域治理工程,开展大沽河下游、南胶莱河、五沽河等重点边界河道治理前期工作。深化河湖长制落地落实,完成32条重点河道健康评价,排查整治河湖“四乱”问题2567处,新增省级美丽示范河湖4条。全面完成6260公里市政污水管网排查,雨污合流管网实现清零,14 处城市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1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5座完成提标改造,9座已开工建设,2座加快开展前期。迟滞多年的李村河北岸污水处理厂项目破土动工,麦岛、团岛污水处理厂下地改造项目有序推进。

(六)加强水务行业监督管理,守牢安全生产“硬底线”。强化水务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管,监督水务工程153项,抽查水库安全运行工程120余座,开展水库闸坝安全鉴定13座。组织实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等16个专项行动,累计督导检查单位(项目)172家次,排查整治隐患441个。联合海警、渔业、公安部门执法5次,查处水事违法行为51起,5起涉嫌刑事犯罪案件移交公安部门处理。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争取中央资金2.12亿元,移民资金绩效评价连续四年获得全省第一。

(七)推动管党治党纵深发展,深化作风能力“再提升”。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高标准落实62项规定动作、13项自选动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修订完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控预案》,2次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坚决抵制各类错误思潮和负面言论。严格保密制度,流转密件820件,无失泄密问题发生。着眼提升干部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常态组织“每月一讲”,举办各类培训班27期,培训干部800余人次。强化正风肃纪,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开展“六型问题”干部作风“自画像”。借力第三方审计力量,加强水务工程招投标、资金使用管理等重点领域监督管理。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水务20条”,推行“网上办”“掌上办”和重大项目“一对一”帮办代办等,实现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在全市推广“青水管+”“三上门、三集成”服务,累计开展上门免费服务13000余次,行风在线、12345热线等涉水事务投诉同比下降3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