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平台搭载遥感监测技术辅助执法,青岛市织密织牢自然保护地监管网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4-01-19
字体大小: 打印

2023年12月12日,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工作人员通过执法一体化平台遥感监测影像,发现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处植被疑似遭到破坏,转为裸地。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涉案企业进行全面调查。经现场核查发现某公司正组织一台挖掘机修建一条土路,与该土路两边环境比较,土路上原有的植被等已被清理完毕。经调查了解,该公司未经相关政府部门或管理机构允许,在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非法修路,污染自然保护区环境,执法人员立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处置。

上述案例是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利用执法一体化平台遥感监测技术辅助执法,借助“外援”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监管,并实施行政处罚的首个案例。自然保护地大多位于山区,道路交通不便、人烟较为稀少、违法行为易于隐匿。长期以来,违法线索预警发现能力不足、污染源信息分散与工作合力不够是青岛市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领域的“痛点”“堵点”。为此,执法支队在强化问题发现、重塑执法流程两个维度上持续发力,将数字化改革作为提升执法监管效能的关键一招。开发建设执法一体化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在自然保护地违法行为发生的早期,及时采取卫星遥感监测等高科技手段发现和预警,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自然保护地综合执法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平台通过全面整合青岛市现有各类物联感知数据,加强卫星遥感监测图像智慧分析对比,建立非现场监管执法模型,识别自然保护地异常情况,并向执法人员推送线索信息。同时,系统工作任务预警机制启动,对执法任务处理过程进行跟踪及预警,提醒执法人员注意任务时限、规范执法流程、督促企业整改,实现各流程闭环可追溯,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部门执政水平。

此外,平台还内嵌了生态环境移动执法功能,可借助执法记录仪还原现场真实情况,及时固定第一手证据。针对情况复杂的专业问题,系统专家库成员还能通过语音通话进行“现场”指挥,满足自然保护地等跨区域联合作战的应用需求。在执法现场,执法人员实地开展的调查取证、现场检测等工作,均可通过执法记录仪实现实时展示、执法数据同步录入平台数据库,确保执法任务全过程跟踪、高效率反馈、高质态研判。对于情况复杂、一时难以把握的专业问题,由指挥中心组织专家力量,同步调取前端实时视频,对执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线索研判、程序规定、行刑衔接等方面予以全程一对一协助指导,形成“快速反应、及时处置、高效快捷”的线上+线下调度体系。

近年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不断加大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借助高科技手段辅助执法的同时,积极探索联合执法机制。2023年8月,青岛市生态环境局会同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建立《青岛市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联动工作机制》。《机制》立足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监管工作需求,强化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与其他依法行使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全面搭建协调联动的工作平台,从定期联席会商、强化沟通协调、规范线索移交、案件联合调查等方面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规范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日常监管执法。

下一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将用好、用活执法一体化平台遥感监测技术,发挥好统筹谋划、综合协调、整体推进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机制》落实落地,全面形成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监管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升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地综合执法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