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美丽青岛建设为牵引,聚焦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绿色发展、守牢安全底线,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要求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力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保、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美丽青岛建设有力有序推进。统筹推进美丽青岛“八美之城”建设,高标准协办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5年会,我市连续三年作为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典型地区在年会上进行经验介绍,做法入选《美丽中国在行动2025》报告,充分展示青岛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良好形象。加快编制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全域美丽海湾建设规划,今年以来,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化工园区“一园一策一图”环境应急体系建设等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梯次推进美丽细胞建设,产芝水库入选省级美丽河湖;在全省率先出台16类市级“无废细胞”建设指南和标准,累计建成898个“无废细胞”。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提前完成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十四五”减排任务,全市连续五年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二)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成立大气污染攻坚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分领域制定行动方案,强化联防联控和精准管控,巩固提升大气污染协同综合治理质效。开展夏秋季臭氧污染强化治理攻坚行动,对100家涉VOCs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治理。挖掘扬尘源、工业源等领域减排潜力,完成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951个。加强移动源污染管控,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非营运柴油货车25000余辆,淘汰总量全省第一。1-6月,全市PM2.5浓度2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2.5%,PM10浓度5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7.1%,空气质量优良率87.8%,位居全省首位。
(三)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开展碧水保卫战攻坚行动,对11个国省控流域“一河一策”精准施治。实施水质超标隐患排查,完成3886个入海排污口分类建档。实施“净滩行动”,发现海洋环境污染问题300余处,清理岸滩垃圾170余吨。开展“断面-支流-管网”巡查,强化入海河流总氮管控。用好横纵结合流域生态补偿,激励约束推进流域治理。1-6月,20个国省控断面水质总体达标,16处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四)土壤环境有效保障。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推进编制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落实方案,创新制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要点等制度文件,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至173家,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整改合格率试算。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完成38个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有关报告评审,推动完成1个污染地块修复,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五)服务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有质有效。加快推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山东)建设,市政府与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签订战略协议,协同推动创新基地建设和环保产业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废弃物管理能力建设培训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参加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并开展主场日活动,促成一系列绿色低碳领域交流合作。海洋碳汇试点监测通过国家验收,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滨海湿地蓝碳监测技术体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覆盖范围由陆地拓展到海洋,在全省率先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常态化筛查方案,青岛市获批全国首个、山东唯一生态环境部陆海统筹推进损害赔偿基层联系点。成立青岛市保障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协调联络组,积极做好督察组交办的33批985件信访件办理。
(六)生态环保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召开企业家圆桌座谈会,制定涉企差异化执法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点单式”执法帮扶和“一业一册”精准执法服务,探索政企协同共管共治新模式。规范涉企执法行为,构建精准执法体系,全市正面清单企业 3166 家,占全省总数近50%;上半年非现场执法检查比例保持60%以上。实施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简化”管理,101个建设项目免予提交总量替代。推进建设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体化办理试点,为34个企业建设项目实施“一体化”办理。加强重点项目“一对一”服务,600个省市重点项目已完成环评保障435个。
(七)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夯实筑牢。实施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和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坚决防范固体废物环境风险。开展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全国尾矿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及尾矿台账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尾矿库环境监管工作机制。推进小微企业集中收集平台试点,实现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一体化。开展第三轮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调查,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状况。开展大泽山、浮山生物多样性二期调查,加强青岛百合养护观测站、胶州湾重点鸟类养护观测站建设。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保持平稳。
二、存在问题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今年以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深入推进,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臭氧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个别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能力有待提升,仍需不懈努力,持续攻坚。
(一)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暨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持续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开展夏秋季臭氧治理攻坚,全年力争完成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1200个以上。统筹实施“一河一策”治理,抓好断面水质保障,加快推进120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落实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二)积极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全年建设300个以上“无废细胞”。强化减污降碳模式创新,持续推进2个园区、6家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开展碳足迹核算。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效能,加强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化建设。扩容提质差异化执法监管,动态调整正面清单企业。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及信访件整改。
(三)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紧盯“一废一品一库一重”等重点企业,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区域,核与辐射等重点行业,汛前尾矿库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环境安全风险隐患。开展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强化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监管,优化提升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能力,确保危险废物全部安全处置。开展多要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