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工作要点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5-03-07 来源 : 市生态环境局
字体大小: 打印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省厅党组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实施“11311”思路打法,以高质量党建为统领,以美丽青岛建设为牵引,聚焦提升环境质量、促进绿色发展、守牢安全底线主题主线,强化改革创新,锻造生态环保铁军,全力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保、双促进”,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岛。

        一、全力推进美丽青岛建设

        (一)完善美丽青岛建设推进机制。落实美丽山东建设“1+1+N”体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先行之城等“八美之城”工作任务,做实打响“山海城相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青岛”品牌。

        (二)系统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开展“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终期评估,起草编制“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启动大气、海洋、土壤和地下水等专项规划编制。

        (三)强化美丽建设示范引领。探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丽建设模式,做好典型案例推广,积极创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

        (四)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大泽山、浮山等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完成重点海湾生物多样性调查,抓好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点常态化运行。严格生态保护监管,开展“绿盾”强化监督专项行动。

         二、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一)巩固提升大气污染攻坚工作指挥部机制运行实效。充分发挥市大气污染攻坚工作指挥部平台作用,完善“1+8”组织架构体系,提升大气污染协同综合治理质效。

        (二)全面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暨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提升面源污染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多污染物协同治理。

        (三)精细开展夏秋季臭氧治理攻坚。大力推进源头替代,推进溶剂型工业涂料、油墨使用比例及溶剂型胶黏剂使用量下降。对涉VOCs重点企业开展帮扶。

        (四)精准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专项防治。以扬尘源、燃煤源为重点,分类施策攻坚,实施“1+N”联防联控。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动态更新及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能力。

        (五)加强移动源污染管控。综合运用非道机械定位等科技手段精准对重点区域、重点机械车辆开展执法检查,对违法机动车检验机构实施联合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积极稳妥做好国三柴油货车淘汰。

        三、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一)统筹实施“一河一策”精准治理。推进国省控流域 “一河一策”治理保护,压茬开展冬春季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和汛期河湖水质超标隐患排查整治。

        (二)强化流域水环境监管。落实新修订的横纵结合生态补偿办法,以激励约束促进各区市治水。开展入河排污口动态排查及监测,推动排污口分类溯源整治。

        (三)持续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化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开展城镇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检查。开展水源地突出环境问题排查行动,确保水源地环境安全。

        (四)深入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湾长制,强化海域污染防治,开展入海排污口规范化监管。

        (五)巩固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整县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完成治理村庄120个。狠抓设施运维管理,确保稳定运行。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

        四、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一)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全面完成先行区建设试点工作任务,探索应用分阶段效果评估、“环境修复+开发建设”等治理模式,加快再形成一批成果,打造土壤污染防治青岛模式。

        (二)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组织落实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整治。

        (三)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应用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联动监督管理机制,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动态更新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完成风险管控任务。

        (四)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支持工业园区等开展园区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统一管理,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

        (五)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开展“无废供应链”“无废园区”等特色“无废细胞”建设,制定“无废社区(乡村)”等6类“无废细胞”建设(实施)指南,全年建设300个以上“无废细胞”。

        五、全力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减污降碳模式创新。推进2个园区、6家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完成首批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任务。

        (二)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组织开展产品碳足迹试点,完成2024年度全国碳市场清缴履约任务。完成国家海洋碳汇试点监测工作。

        (三)优化生态环保领域营商环境。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扩展重点项目“一对一服务”范围到新质生产力项目、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民生基础设施项目。优化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

        (四)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开放“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系统公众端,推进项目环评网上“预研判”。深化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

        (五)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推动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基地建设,发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典型案例。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

        (六)扩容提质差异化执法监管。将正面清单内企业全部纳入“自巡查”,实施非现场监管。升级生态环境执法一体化系统,保持非现场执法占比45%以上。推动落实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推进排污许可提质增效。

        (七)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结合六五环境日等主题节日进行专题宣传,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

        (八)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高质量完成中央、省督察反馈年度整改任务,周密做好迎接新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准备。

        六、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一)健全生态安全工作机制。健全生态环境风险和应急管理机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及时防范化解环境安全风险。优化企业常备、应急调用、事后结算的物资储备模式,及时更新环境应急物资库信息。

        (二)深入排查整治环境安全风险隐患。聚焦“一废一品一库一重”等重点企业,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区域,核与辐射等重点行业,全面排查整治环境安全风险隐患。强化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监管,开展“清废行动”等专项排查整治行动。

        (三)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区域、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辐射等多要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七、纵深推进生态环保铁军建设

        (一)严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实施强基赋能等“五大工程”,开展模范机关建设提升行动等“十大行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二)深入推进清廉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持续打造“忠诚廉政环保铁军”廉洁文化品牌,用好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廉政教育基地,将清廉建设深度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过程。

        (三)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牢实干实绩鲜明导向,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力度,优化干部队伍队伍结构。实施“青苗干部启航工程”,打造“环保铁军”生力军先锋队。建立常态化干部荣休、职工健康培训制度,让干部职工真切感受到组织温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