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生态环境系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服务经济发展各项措施落地见效,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6月,空气质量优良率84.6%,同比提高8.9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0.0%;PM10平均浓度6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2.4%。18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继续稳定达标。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优良,胶州湾水质保持稳定。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扎实开展疫情防控,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突出抓好疫情防控。联合有关部门迅速成立了疫情防控专班,建立了全市医疗废物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及时收集、转运、处置医疗废物。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的环境监管,切实维护环境安全,保障群众健康。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327人次,检查医疗机构2132家次;全市累计安全处置医疗废物4840余吨,安全处置率100%,实现涉疫情医疗废物日产日清,全市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安全、平稳、有序。
及时出台环保稳企惠民措施。出台实施疫情期间支持中小企业保经营稳发展6项措施和 8种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减免处罚措施,通过主动帮扶指导,督促和引导企业及时整改、自觉守法,适用免罚案件60余起,涉案金额130余万元,为企业复工复产和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环境质量
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以抑尘、控车、压煤、减排等为重点开展全力攻坚,每半月调度、排名、通报,出台20条强化攻坚措施,强力推进问题整改;健全141个镇街大气污染源网格化精细管控机制;建立重型柴油货车车载诊断远程监控系统、出租车道路走航监测系统,强化科技支撑。
打好碧水保卫战。对涉及工业、城镇、农村等33项重点目标任务细化措施,实施清单配档管理;新增生态补偿断面45个,实现市控94个监测断面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全覆盖;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突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在李村河、墨水河等流域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提高水环境监管信息化水平。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有序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115个地块全部完成采样工作,位列全省前列;7个相关区市完成耕地质量类别划定工作,加快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完成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国家试点任务。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实施《胶州湾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推进重点海湾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扎实推行湾长制,全市共设立市级湾长4名,区级湾长42名,镇级湾长54名,加强海湾管理保护。
积极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全市新完成52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完成1861个,治理率34.67%,提前完成省上下达的年度任务。
(三)持续强化环境监管,大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召开市级视频会议4次,“四不两直”抽查信访件153件,督办问题31个。成立11支督战队,对督察问题整改工作强力督战。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环保督察反馈100项问题,已完成70项;省驻区督察反馈57项问题,已完成19项;转办信访件2705件,已完成2685件。
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制定实施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计划、“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查计划和专项执法方案。采取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优化非现场检查方式,压减现场执法检查频次,提高执法精准性。上半年全市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404起,处罚3186万元,10起严重违法和涉嫌环境违法行为移送公安部门。
开展生态损害赔偿。强化造成污染的责任主体的生态修复责任,上半年全市共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0起,涉案赔付金额约1040万元。大力推进排污许可管理,全市核发排污许可证460份,登记12581家,居全省前列。
(四)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服务高质量发展
深化环评告知承诺审批改革。对标深圳等先进城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园区规划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零增地技改项目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豁免一批环境影响小、风险小的建设项目环评手续等“三项改革”措施,开展项目环评分类管理。按照“成熟一批、推进一批”的原则,发布了全市第一批11个环评告知承诺审批试点区域,共办理环评告知承诺审批270余件。对全市23家涉及医疗卫生、物资生产、医药用品制造等防疫建设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上半年,全市共审批1457个项目,网上登记表备案9056个。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工作指南(试行)》,将评审时限由国家规定的40个工作日压缩为10个工作日。通过采取一系列环评审批改革措施,保障建设项目早落地早投产,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生态环境改善依然任重道远,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一是结构性污染问题仍较突出,能源消耗和煤炭消费压减面临较大压力。二是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不牢固,机动车、扬尘、燃煤污染问题依然较重,不利气象条件和污染传输等因素影响较大。三是个别重点河流稳定达标压力较大,我市本地水源不足,部分河流难以形成径流,水生态系统脆弱,个别河流断面不能稳定达标,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排水管网建设、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等方面亟需加强。
三、下一步打算
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落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主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8场标志性战役,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着力打好打赢8场标志性战役,加快改善环境质量。持续加大降尘、控车、压煤、减排力度,完成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业炉窑综合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等工作,持续巩固“散乱污”企业整治效果。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实施截污治污、河道生态修复、河道补水等重大工程,大力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土壤管控和修复,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安全处置危险废物、医疗废物。
二是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严格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环保督察、省“1+1+8”污染防治攻坚战驻区督察反馈意见涉及问题整改方案,确保各项整改任务落地落实。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加强现场督办核实,坚决避免敷衍整改、表面整改、虚假整改等问题,促进问题彻底解决。
三是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编制实施“三线一单”,加强规划环评,继续深化环评制度改革,优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程序。主动投入“15个攻势”,做好生态环境领域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服务保障。
四是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着力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形势分析,高标准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面实施排污许可管理,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推动排污许可证覆盖全市固定污染源。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常态化。落实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健全生态环境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逐步建成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分析展示系统“一张图”。继续加强生态环境队伍建设,打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