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积极响应青少年暑期法治教育需求,切实筑牢假期安全屏障,胶州市“蓝马甲”普法志愿服务队于暑假期间组织24名普法讲师团讲师,发挥其专业性、教育性和公益性特点,分别走进蒲公英慈善服务中心的陪伴营和隶属铺集镇六个村的托管班,成功举办26场逾1000人次“法治+心理”专题教育讲座,构建起全域联动的宣传矩阵,显著提升了未成年人群体的法治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本次活动精准聚焦暑期监管相对薄弱的“真空期”及小学关键成长阶段,将公益课堂嵌入社区与乡村托管机构,着力破解安全教育“最后一公里”难题,有效填补了家庭监护可能存在的缺位。
一、目标准确,资源整合,专业赋能。活动以解决“双职工”及外出务工家庭子女暑期看护难、沉迷电子产品等问题为导向,通过提供兼具安全性与教育性的公益普法服务,助力未成年人度过充实健康的假期。活动突破传统单一部门局限,聚合机关干部、执业律师、其他公益组织人员等多方力量,组建专业讲师团队,以儿童化语言和互动式教学提升普法趣味性和实效性,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模式创新,双轨融合,课程科学。活动采用“法治+心理”融合模式,不仅通过普法讲授防溺水、交通安全、网络安全、防欺凌、自我保护等法律知识,更同步介入情绪管理、风险识别等心理能力培养,实现法律约束与心理疏导的同频共振。紧扣2-6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与实际需求,重点围绕暑期高发的安全隐患设计课程内容,确保普法教育贴近生活、务实管用。
三、构建明晰,联动基层,普治共举。活动超越了短期执行层面,初步构建起“全域联动、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微生态。通过联动社区、乡村、家庭等主体,“蓝马甲”普法志愿服务队将普法职责转化为社会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守护治理网络,为基层优化公共服务提供了普法治理的创新路径。
暑假尾声,随着“蓝马甲”讲师刘彩云法官在“蒲公英”陪伴营说的那声“同学们再会”,整个暑假宣讲系列活动正式落下帷幕。此次宣讲系列活动是“小切口、大成效”治理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不仅有效强化了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护能力,也为探索基层治理教育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