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市北区司法局以“能力作风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坚守“法治市北·泽润民心”理念,通过搭建三大平台、织密三张网络、优化三项机制,将法治服务精准送达群众和企业,群众法治获得感与满意度持续提升。
三大平台筑基石,营商环境添活力
在协同联动平台中,市北区司法局畅通“府检联动”机制,紧扣“复议为民”目标,近90%的行政复议案件实现案结事了,有效化解行政争议。推行交通类行政复议案件“繁简分流+快审快结+实质解纷”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交通类行政复议案件简易程序适用占90%,受理后平均结案周期压缩至9天,同比缩短12天。今年以来,经调解和解在复议前已化解交通违法行政争议案件30余件。召开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推进会,推动“柔性监管”“综合查一次”等模式落地。
精准增效平台为企业定制法律服务。深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开展“营商增效服务月”活动,组建百余人律师服务团,为50余家楼宇企业定制方案。“楼宇经济法律服务专员”制度推动团队走进中航工业园等园区,接受咨询600余次,解决合同纠纷、用工管理等问题30余件。
商事调解平台为企业纠纷开辟“快车道”。举办“润商护企·携手同行”调解周活动,品牌矩阵项目入选依法治省办法治重点项目。在全市率先出台《商事调解组织评价监督与投诉处理规定》,新增2家商事调解中心,全区商事调解组织扩容至6家,累计承接案件5000余件,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
三张网络全覆盖,民生服务暖人心
法律服务网络实现“零距离”覆盖。设立“北法菁英”载体,打造“1+N”法律服务团队44支。开展“有法帮你”一刻钟服务圈、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放日等活动10余场次。学雷锋纪念日期间,律师党支部开展“法治进社区”服务超600小时,推动公益服务从“集中式”向“持续性”转变。
基层治理网络融入法治元素。以“品牌塑造+荣誉激励+平台赋能”培育人才,“司法青英”“才聚北法”品牌助力成长。惠企平台公示70余名律师信息,提供全时服务;青年律师公益岗将公益纳入职业评价。“法护明天”活动中,联合校园开展“法治青年行”“模拟法庭”,融合“案例+非遗皮影戏(剪纸)+漆彩扇影”,让普法更生动。
平安建设网络筑牢矛盾防线。统筹区人民调解员协会、21个街道调委会、137个社区调解室、31个行业调委会,构建“区、街、居”三级体系。培育“即办无忧”品牌及“为伊解忧”等特色调解室,今年排查纠纷2300余起,调解2200余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项机制强保障,法治服务提质效
建议提案办理“三定机制”高效落实。以“定人员、定时限、定标准”办理12件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将提案转化为改进举措,实现“办理一件、解决一类、惠及一方”。
特殊群体服务“三专机制”温情暖心。针对辖区2万余名残疾人,法律援助驿站设“律师超市”,实行“专窗、专员、专档”服务。办理援助案件157件,解答咨询500余人次,调解纠纷70余起,挽回损失510余万元。
依法为民办事“三责机制”提升效能。建立“接单守责、首办负责、履职尽责”机制,连续两年获区绩效考核优秀。“12348热线+区法律援助专线”确保咨询“即呼即应”,解答13565人次,满意度超9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