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通报表彰2022年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项目和团队、个人,胶州市“蓝马甲”普法志愿服务队获评“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八五”普法以来,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 胶州市司法局聚焦民生实事,搭建平台,创新载体,着力打造一支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蓝马甲”普法志愿服务队伍,面向乡村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通过普及法律法规、宣传理论政策、提供法律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和法治乡村建设贡献司法行政力量。
汇聚人才,壮大“蓝马甲”志愿普法服务队伍
制定《胶州市“蓝马甲”普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胶州市普法志愿者服务队活动办法》,从全市招募210名具备一定法律知识并热心公益普法事业的各界人士,成立胶州市“蓝马甲”普法志愿服务队,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支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普法志愿队伍。成立向日葵心理援助分队、律师惠企分队和“小小蓝马甲”北京路小学分队,通过虹吸效应,汇集人才,引智提档。截至9月底,“蓝马甲”普法志愿服务队扩大到300余人,累计开展普法宣传450次,服务时长达650小时,解答各类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物品30000余份。
需求导向,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供给端切入,在需求端着力。“蓝马甲”普法志愿服务队联合村(居)法律顾问、基层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到各村(居)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结合村(居)民的实际法律需求,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按照不同对象不同法律、同一法律不同侧重提供普法服务,让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更具针对性。同时,开展“法律体检”,对于一般性的法律问题,采取“坐诊咨询”法律服务的形式进行现场解答;对于“疑难杂症”或重大纠纷则组织法律团队进行“会诊答疑”,及时为群众释疑解惑,有效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打通守法用法的“最后一公里”。
锻造名师,锻造“送法下乡”过硬本领
法治建设的根基在基层、薄弱区域在乡村。如何让群众“感同身受”,切实提升普法实效,关键还在于“送法下乡”队伍的人才素质。胶州市依托“蓝马甲”基地建设,实施“青年普法名师培养工程”。通过理论面授、名课观摩,导师带教和学业考核等,促进青年普法讲师的迅速成长。同时,积极引导青年普法名师、“蓝马甲”普法志愿者积极投身基层“送法下乡”活动,做到“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盼、解村民所忧”。通过讲好法治课、设立咨询桌,积极为村民释疑解惑、调解矛盾纠纷,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法律需求。
创新载体,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效能
加强“线下+线上”阵地建设,积极探索新媒体新技术普法,创新基层普法依法治理新模式。一是在胶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蓝马甲”普法志愿者活动基地暨普法名师孵化基地,用于统筹协调“法治十进”特别是法治乡村普法服务活动。二是积极探索新媒体新技术普法。通过模拟情景再现、以案释法等形式,“蓝马甲”普法志愿者自编自导自演系列民法典普法微视频,对时下法律热点、法律新规进行解读和讲解,开启“指尖普法”和“掌上普法”新模式。今年以来,已制作发布《依法文明养犬 共建美好家园》《社区矫正 你我同行》《疫情防控期间工资报酬如何依法支付?》等普法微视频近20个,《居住权合同公证破解老人赠与顾虑》《律师为您解答“扶不扶”问题》《婚房应该怎么买》等被学习强国采用,累计播放量达20000余人次,深受民众好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