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监狱全面践行“大教育”理念,深入推进“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文化创新赋能改造”的教育新模式,与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传统文化大课堂,探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服刑人员本质改造。
革新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立足“齐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亮点特色,紧扣“四个讲清楚”重要指示,联合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创新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教研室,对传统文化课程进行现代化重构,开设“崇德尚法”专题课、“家庭伦理与社会关系修复”课程、名著解析课等,将传统典籍中优秀精神内涵转化为服刑人员能理解、易吸收、可践行的思想指引和实践参考,提升教育实效。
推进教育教学“个性化”建设
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罪犯特点,针对财产型服刑人员重点开展“义利之辨”教育,对暴力型服刑人员开展防范打架斗殴专题教育课程,建立“学习——反思——实践”闭环机制,促进服刑人员积极、文明、扎实改造,犯群行为规范达标率较以往提升32%,主动申请心理辅导和法律咨询的人数增长40%。
丰富文化教育形式内容
编印发放优秀传统文化“口袋书”,结合重要活动、节庆假日等节点,广泛开展集体沉浸式朗诵、情景剧展演、认罪悔罪主题演讲等文化教育活动,将“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融入教育矫治内容,与青岛市民盟“黄丝带”组织联合成立涉服刑人员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推动形成“人人和气、监区和美、监狱和谐”的浓厚改造氛围。
畅通社会化开放办学渠道
深化“开门办教育”理念,主动对接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青岛市民盟等社会团体的专家智库,构建起“专家学者+高校教师+监狱警察+社会志愿者”的多元师资体系,逐步开设传统书画创作、烙画、剪纸、雕刻、胶东秧歌等传统文化技艺课程,合作开展教学研讨、教材编制、数字化教育平台建设等工作,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改造的生动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