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近年来,青岛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系统观念、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人民群众对调解仲裁维权服务的新要求新期待,创新开发青岛市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仲裁一体化平台,把为民服务理念贯穿劳动争议预防、调解、仲裁工作全过程,树立劳动人事争议法治为民、维权便民的新形象。
一、开放式提供“互联网+预防”服务,全国首创劳动人事争议风险大数据智能预警
一是用工风险自助排查。通过青岛市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平台网站,设立用工风险在线排查功能。梳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流程中高频风险点,开放式面向所有用工主体提供劳动用工政策、典型案例、业务教材、培训视频等调解预防宣传材料,供企业管理者在线预防化解劳资纠纷。
二是新创企业靶向预防。根据首次参保信息识别新创立的企业,有针对性的推送劳动关系法律规定、风险防控提醒和用工管理实务操作。截止目前,累计向99448家新创企业推送《致广大新创企业家的一封公开信》,引导新设企业依法依规用工。
三是劳动争议大数据预警。创新运用大数据技术设计开发劳动争议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将全市35万家市场主体和340万劳动者纳入监测范围,实时监测就业失业、社会保险、监察仲裁等反映劳动关系运行的重要信息及行政违法、严重失信等企业经营状态的数据,智能生成预警信息,精准抓取劳资纠纷隐患情况。今年,青岛市创新将12333人社热线反映的用工舆情纳入预警监测范围,利用用工舆情较强的预警即时性特征,大大提升了预警时效,为后续有效处置争取了更有利时机。联合青岛市总工会从监测数据来源、预警信息分级、联动处置措施、评估完善机制四个方面,建立劳动争议“大数据监测预警+跨部门联动处置”工作机制。今年前三季度,平台累计监测劳动争议风险预警信息473条,联合工会和基层调解组织联动化解重大风险隐患38件,有效减少劳动争议仲裁案件数量。
二、协同式推进“互联网+调解”,完善新时代多元调解工作格局
一是在线调解高效实用。充分发挥“互联网+调解”的信息化、网络化优势,积极推动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在线调解平台应用,加大对劳动争议调解力度,线上与线下调解工作互补,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便捷的调解服务。目前,全市所有街道(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均已实现平台上线。进一步拓宽平台覆盖范围,将工作基础较好的行业性、区域性及其他基层调解组织也纳入平台办案。自平台推广以来,全市受理劳动人事争议在线调解申请11237件,“互联网+”调解按期结案率达100%,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进入仲裁程序的案件数量。
二是金牌调解典型引路。培育打造工作基础好、制度机制全、办案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金牌调解组织,推动基层调解能力建设。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打造市级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86家,其中10家获评山东省级标准化劳动人事调解组织,2家获评国家级金牌调解组织,国家级和省级获评数量居全省首位,所有金牌调解组织均上线“互联网+调解”平台。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基层调解组织共调解案件11249件,占全部争议案件的31.8%,超三成争议化解在基层。
三是调解联盟共治共享。开展商圈楼宇、新就业形态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全市“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楼宇”劳动争议预防调解联盟建设。全市成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新业态企业、上合示范区、楼宇经济体等56家劳动争议预防调解联盟,服务重点行业性、区域性企业1万余家,增强企业自主预防化解劳动纠纷能力,切实发挥劳动争议“防波堤”作用,有效降低了联盟成员企业的劳动争议发生率。依托“互联网+调解”平台,便利开展在线调解,实时与仲裁机构连线联调。
三、沉浸式优化“互联网+仲裁”系统,提升劳动人事争议维权便民度
一是仲裁流程在线办理。开发“智慧仲裁”系统,出台《青岛市劳动人事争议在线仲裁工作暂行办法》,为当事人提供“零跑腿”的“指尖维权体验”。申请人可双渠道在线提交仲裁申请,在线组织证据交换,足不出户参加在线庭审。“智慧仲裁”可以满足全市12家仲裁机构同时在线开庭30场次,缓解全市仲裁场所有限问题。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在线仲裁申请2611件,组织开展异地在线庭审100余场次。目前,全市案前调解、网上立案、在线庭审、电子送达已全部实现“网办”,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庭审笔录自动识别。仲裁员和当事人的发言可分角色实时转换为文字,书记员只需对转化内容进行校对、编辑即可完成庭审笔录。将智能语音识别功能引入在线庭审系统,准确、灵活、快速的记录庭审实况,有效解决了因网速不稳定带来的庭审笔录漏记、错记等问题。智能语音识别系统代替人工录入,庭审时长较传统人工听记模式平均缩短30%以上,极大提高了在线庭审记录的效率和正确率,有效提升了当事人对在线庭审的满意度。
三是仲裁文书预约送达。为满足当事人非工作时间领取仲裁文书的需求,自主设计开发仲裁文书预约送达功能。当事人通过青岛市人社局官网或爱山东APP在线提交预约领取仲裁文书的时间,仲裁工作人员后台审核通过后,将文书放入送达柜,以短信形式通知当事人。当事人通过身份证识别、实人认证、电子签名方式,领取文书,并可打印送达回执。既满足了当事人送达需求的多样性,也减轻了窗口工作人员压力。
四是人工智能辅助“类案同判”。通过检索已经生效的历史仲裁案件,对申请人、被申请人、案由、裁决书、调解书等信息要素进行分类标注,运用人工智能实现案件的有效分类和相似匹配。仲裁员只要登录系统,就可以看到新申请争议案件的“类案推送”信息,提高了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障了同类案件裁判结论的一致性、公正性、权威性,实现了互联网时代下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数字化转型升级。
五是仲裁案卷电子化管理。传统模式下,当事人、律师和法院调阅仲裁案卷都是采用线下拍照、纸质复印和凭介绍信调取实体案卷的方式,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诉累,也影响了办案效率。采用信息化方式优化服务,为当事人提供在线调阅卷服务,实现案卷调阅“零跑腿”,充分满足当事人、律师和法院在线查询案件信息、在线阅卷、电子文书下载等需求。为下步推进在线类案推送、在线裁审衔接等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为提升劳动人事争议监测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供数据支撑。实现仲裁案件全流程线上闭环管理,切实提升了仲裁当事人的满意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