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239号建议原文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5-06-13
字体大小: 打印

事由:关于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体系建设的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管好食品安全,是对执政能力和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大考验。近年来,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上级工作部署,守牢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底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效明显。但从全国看,农产品质量安全依然存在风险隐患,农残超标现象偶有发生,舌尖上的安全隐患并未消除。目前,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存在的力量薄弱、投入不足、手段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根基,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大的风险隐患。

一、基层监管力量薄弱

一是基层(镇街)监管力量薄弱。目前镇级基层畜牧业监管体系比较完善,组建了区域性镇级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监督站,负责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双管单位,对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与畜牧业相比,基层种植业质量安全监管没有形成体系,镇街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人员少,基本为兼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往往是“副业”,难以满足日常农产品(种植业)监管工作的需要,基层兼职的同志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面前往往表现得十分无奈。

二是村级缺乏专业化协管人员。名义上组建了村级农产品质量协管员队伍,但这些村级协管员全部由村干部兼职,既缺乏专业知识,又不享受任何经济报酬和激励政策,作用发挥不强。

三是检测检验手段单一。缺少专业的检测设备和人员,检测手段相对单一。例如,镇级一般只配备1-2台的农残速测仪,没有配备其他质检仪器,极大限制了检测范围能力。

四是抽样检测力量不足。抽样检测是体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主要手段,是发现问题整改问题的基础手段和重要依据。据了解,全市每年农产品的检测要达到2万批次以上,目前,各级均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抽检,都是由行政管理、检测和执法人员兼职承担,按照全市监管人数来计算,每人平均要抽几百批次,受抽样人员力量和专业水平的影响,极容易出现覆盖面不足的问题。

二、财政投入不足

这两年,区市财政状况普遍困难,加上个别地方认识不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投入的经费不足,2024年,个别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较前几年缩减了近一半,有的区市投入的经费连农产品检测都难以满足,更无法提供车辆、检测设备等;还有个别区市现在仍欠着第三方公司的检测费用,导致很多检测机构积极性不高;部分区市仍然大量使用便宜的快检试剂,买不起太多先进的胶体金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导致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受限。由于资金不足、设备落后,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风险隐患。

三、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健全监管机构与制度架构

在乡镇层级,建设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管理机构,既管畜牧又管种植业,受区市农业农村局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负责质量检测、农技推广与知识传播,配备充足的监管人员,确保工作的高效运转。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规章,为农产品安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加大检测与执法效能

加大抽检、执法力度,设置专门的机构部门负责执法抽样,现有的检测机构专门负责检测,真正做到抽、检分离。扩大农产品检测的范围与频次,确保检测结果准确且具有代表性。特别是针对高风险产品与重点区域,更应加大检测力度。对于检测不合格的产品,我们应迅速追溯处置,并依法严惩违法者,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三)着力提升监管人员专业素养

参照畜牧业协管员的做法,在重点区域内安排协管员专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定期考核,考核合格的给予补贴激励。要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内容涵盖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以提升其检测与执法能力。同时,我们还应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确保监管人员能够坚守底线,公正执法。此外,应积极吸纳农产品安全检测与农业技术专业人才,为基层监管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进一步壮大其力量。

(四)深化源头治理与标准化生产

对为我市“稳产保供”做出重大贡献的部分种植业大镇等,采取“一对一”扶持政策,推行全程质量控制、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化”建设试点,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立体推进试点的产地环境改善和投入品优化应用与管控。同时,我们应加大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我们还需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指导农民正确使用投入品,避免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五)强化部门联动支持

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享信息、交流经验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共同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六)强化宣传与公众参与

提升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认识与参与度至关重要。我们应利用媒体与网络等渠道,广泛传播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性及相关法规,提高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