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产品源头食品安全生产与监督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建议办理情况
(一)加强农产品源头安全生产
1.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一是强化病虫草害监测预警,指导科学用药。做好病虫害发生动态监测,全市安装了10套远程虫情测报灯,62套远程性诱监测设备,5套远程风流孢子捕捉仪,提升了病虫害智能监测水平,全市每年发布病虫发生动态和防治预警情报70多期,制定下发病虫防治技术指导意见20余期,指导农户适时科学防治病虫害,保障我市农业生产安全。二是强化绿色防控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每年引进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新产品、新技术4~5个,完成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10多项。开展了小麦、花生、苹果等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研究,并分别在即墨、平度、莱西等区市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助力我市农业绿色发展。三是强化技术宣传和培训。通过专题培训班、手机短信、微信群向、电视、科技下乡等形式,向基层农技工作人员和农民宣传培训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症状、发生规律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导种植户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科学防治,确保绿色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2.建立健全追溯体系。绘制智慧农安“一张图”,织密全市“安全网”。3万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智慧监管平台,为精准生产、质量监管、态势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智慧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等地理标志产品“一物一码”溯源,消费者扫描产品二维码可查看种植档案、检测报告、物流信息等全流程数据。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传输汇总到市本级智慧监管平台后,职能部门对数据进行研判分析,做出科学决策。一季度,新增业务数据3.15万条、各类生产记录1123条、检测数据2.44万条。
3.实施标准化生产。一是积极制定农业农村标准。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制定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青岛市乡村振兴标准体系的通知》等文件,制定地方标准(技术规范)303项,进一步充实农业农村标准体系建设。二是成立青岛市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农业机械服务、农业农村服务等4个分技术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已参与制定标准(技术规范)118项,有力地推动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三是加快培育标准化生产主体,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精品。累计培育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标准化基地7个、全国生猪屠宰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2个、省级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7个、省级屠宰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个。这些标准化生产基地都对应制定了系列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较好地保障了按标生产。
(二)强化农产品源头监管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出台全国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约谈办法》,《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规定》等文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清单,构建起权责一致、齐抓共管的新机制;二是健全配套制度,编制《农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细化49类违法行为处罚标准,配套出台《合法性审查工作指引》等操作规范。这些举措构建了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到生产行为的全链条监管制度框架,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2.加大监管力度。市政府成立市食品安全源头治理专项协作小组,构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同监管大格局。连续开展了豇豆、芹菜、葱等重点农产品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行动,采取精准治理模式,使违法使用禁限用药物问题基本解决,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有效遏制。加强部门合作配合,强化监管执法协作,对产品检测、监督执法检查、新闻媒体曝光、举报投诉、通报等发现的涉及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线索全面排查,涉嫌违法的一律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2024年,查处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611起,罚款278万元,移交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案件5起,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3.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一是统筹管理市、县两级监测计划,每年实施农产品定性定量监测1.3万余批次,年均快检30万余批次,养殖、屠宰环节“瘦肉精”检测15万余批次。重点加强豇豆、芹菜等高风险品种监测,散户抽检比例提升至40%,组织监督抽查,问题产品处置率达100%,构建起“监测-预警-处置-提升”的全链条防控体系;二是市场局督促市场开办者对高风险品种进行周覆盖,所有品种月覆盖,区市局对农批市场保持每月15个重点品种全覆盖监督抽检。今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监督抽检食用农产品28060批次,不合格1249批次,合格率95.55%。
(三)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
1.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组织科研专家深入平度、即墨等产区,针对芹菜、韭菜等高风险品种开展田间课堂,重点讲解农药安全间隔期执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小知识》《蔬菜常见病虫害防治明白纸》等材料,强化禁限用农药认知。全面开设高素质农民培训综合素养课程,2024年开设农业绿色发展65个班次培训3292人,农业标准化47个班次2357人,农产品质量安全34个班次1731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44个班次2146人,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养。
2.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开展科学合理用药、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普及活动。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安科普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实验室“五进”活动为载体,持续强化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普法宣传,联合新媒体多维度、多渠道、多形式展现我市特色优质农产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优质化发展的良好氛围。累计开展“五进”活动200余次,普及知识2万余人次,推出节目9期,阅读量超50万。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监管体系。从市级层面谋划出台加强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的意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解决基层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对村级协管员进行适当补贴,对镇级检测室老旧设备升级改造,加强基层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监管网格真正到人、到位,切实发挥作用。
(二)推进绿色生产方式转变。宣传普及绿色种养殖、规范科学使用投入品等生产技术和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主体安全意识和生产能力,深入挖掘农产品特色优势,以绿色食品为重点,通过宣传、培训、示范、推广等手段引导企业增强品牌化发展意识,主动适应市场化、信息化和消费升级要求,扩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三)加强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合理优化年度抽检计划,强化抽检监测统筹调度,进一步增强监督抽查的针对性和靶向性。依托智慧农安监管平台,加强对快检及胶体金检测工作的数据管控,全面掌握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动态。继续加强对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经营者责任的督促落实,对检查发现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生产经营来源不明食用农产品等违法行为,依法依规予以处置。
(四)加强部门协作联动。会同市场监管、海洋发展等部门,进一步厘清监管职责,突出入场查验等制度落实,压紧压实生产经营主体及市场开办者主体责任,推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坚持“三安”协同、检打联动等机制,在巡查与执法等环节加强与各部门的配合,形成协同推进,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